摘要:“欧盟要‘保’菲律宾了?卡娅·卡拉斯刚在马尼拉站定,和马科斯并肩宣布启动‘安全与防务对话’,媒体立马把调子拉满——‘捍卫主权’‘对抗胁迫’,连‘保护菲律宾免入侵’的话都喊出来了。可扒开这层热闹看,里头竟空得晃荡:军援影子没见着,防务协定连草稿都没有,别说联合演
“欧盟要‘保’菲律宾了?卡娅·卡拉斯刚在马尼拉站定,和马科斯并肩宣布启动‘安全与防务对话’,媒体立马把调子拉满——‘捍卫主权’‘对抗胁迫’,连‘保护菲律宾免入侵’的话都喊出来了。可扒开这层热闹看,里头竟空得晃荡:军援影子没见着,防务协定连草稿都没有,别说联合演习,哪怕真遇上事能递个话的危机联络机制,也压根没落地。这不就像戏台子搭得亮堂,角儿们台词念得铿锵,可后台既没兵器也没粮草,纯属一场只图吆喝的空架子?”
我干脆把话说明白吧——这根本不是啥安全承诺,就是摆个样子给人看。布鲁塞尔想要的是镜头能拍到它,让大家知道“它也在这儿”,不管对内还是对外都能落个“没缺席”的名儿。
真要把这话变成实打实的承诺,得先说清三个实在事儿:谁来当指挥?谁真派兵过去?谁来掏钱?欧盟本就不是个主权国家,也没个能管集体防务的条约,要调动部队,得每个成员国都点头才行。乌克兰打了一千多天,欧盟也就是递递支票、给点弹药,从没派过作战部队。连自家门口的事儿都没往前冲一步,还指望它跨大半个地球,帮着马尼拉跟中国硬扛?抱这种期待,最后只会失望。
马克龙说的话,倒像给泼了盆冷水。他在香会上说得直白:“乌克兰那事儿都没辙,聊东南亚的危机,又能有几分可信?”这不是说丧气话,是说实在的。欧洲能派出去多少兵、能造多少弹药、能扛住多大政治代价,在乌克兰战场上早就看得明明白白了。结论就摆在那儿:小心谨慎,是他们一伙儿的基本态度。法国是欧盟里唯一有核的国家,手里有能远洋部署的家底,在印太还有块海外领地呢。连法国都抱着“我得小心点”的心思,德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这些国家,能比法国更敢闯?估计也就是嘴上说得快,真要动起来还是磨磨蹭蹭。
有人会问,既然办不成事,卡拉斯为啥还要去?答案其实简单。对内呢,得有个交代,证明欧盟还在搞“全球参与”;对外呢,想多认识些东南亚的朋友,把圈子扩一扩。拉关系又不等于签条约,喊喊价值观也不等于真有战斗力。这买卖划算得很:说几句话花不了啥成本,还能多上几次新闻,顺带在规则、供应链这些事儿上占个位置。哪怕只是去港口转一圈、搞搞法治培训、海警坐一块儿模拟推演一下、共享点态势信息,马尼拉也会觉得有人陪着说话了。可安全的底线不是有人陪聊,是在空旷的海域里,有能顶得住压力的兵力,是哪怕不用请示,也能马上出手的指挥路子。这些东西,布鲁塞尔给不了。
咱们把视野放广点看,欧盟内部的分歧其实压根没变小。德国一门心思盯着对中国的出口生意,法国总想着自己搞“战略自主”,东欧国家更关心有没有基建资金、产业能不能转移过来,南欧则盼着能多来点投资、解决就业问题。所以你看,想让他们在对华态度上统一强硬,难;要是想让他们统一着跟中国冒险,那更难。
这种时候,他们最常做的就是翻来覆去说“强烈关切”“密切关注”“坚定支持”,真要动手做事了,就只挑那些没什么风险的。说白了就是,政治上的口号能喊多响喊多响,军事上的红线却守得死死的。就算法国军舰开到南海,大概率也就是公布下航线,尽量不跟人近距离接触,生怕擦枪走火。之前英国航母到亚太,也特意绕开敏感水域,说白了就是来“刷个存在感”,根本不想把事情闹僵。
再说说菲律宾这边,实际风险其实更实在。要是把这种象征性的表态当成真承诺,最容易在一线出岔子——觉得背后有人撑腰,往前多走个一两海里,口水仗可能就变成撞船,用水炮对峙可能就变成实打实的冲突,到时候局势就不受控了。
真到那时候,布鲁塞尔能给的,撑死了就是发个声明、制裁几家公司、暂停几个项目,或者给点钱帮着建个雷达站、搞个通信节点。真要站在前线顶事儿的,还得靠美国和菲律宾的同盟关系——有条约、有联合训练、有应急时能联系的网络。这不是站不站谁的问题,是实打实的力量结构摆在那儿:美菲同盟有实实在在的条文、训练和联络网,菲律宾和欧盟的对话才刚起步,连真出了危机该怎么通个气的流程都没公开过。
可能有人觉得我这么说太不近人情,那我就把能想到的“动作清单”列出来,大家一看就明白了。大概率会发生的是:搞搞海上搜救训练、给菲律宾海警开点执法课、试试共享点态势信息、军舰去港口访问下、坐下来搞搞桌面推演、给点小额的软硬件援助,再加上在欧洲议会或者理事会那边多念叨念叨“法治”之类的话。
不太可能发生的是:欧盟打着自己的旗号承诺要联合作战、签有约束力的防御条款、在热点地方直接搞军事对峙,或者真出事儿了马上派兵干预。前者都是没什么风险又能刷存在感的事,后者是要担大风险的“打包票”。欧盟的政策方向,基本就是沿着前者在走。
也别把菲律宾和欧盟的关系捧得太高。过去几十年,俩边来往多是些发展援助、环保项目、帮着搞搞治理能力建设这类“客气活儿”。连自贸协定都没签成,不管是经济体量还是彼此的关联度,都挺有限的。防务方面的合作就更薄了——没一起练过兵的老底子,没情报共享的规矩,真出事儿了能及时通个气的联络办法也没有。现在硬给安个“安全与防务对话”的名儿,更像是给个松散的交流架子换了个响亮招牌,好让外人看着像样点。真要给它定个性,我觉得叫“摆议题的平台”还行,算不上“能撑事儿的安全靠山”。
肯定有读者想听句更实在的话,那我就把态度亮在这儿:欧洲不会为了菲律宾跟中国开战,欧盟也不会真给菲律宾能落地的集体防务保障。这不是愿不愿意的事儿,是它根本没这能力。别误会,我不是说外面的动静都不用管——对话平台有用就用,靠摆姿态的外交换点筹码也能理解。但底线得拎清:筹码当不了盾牌,镜头前的秀场也不是真战场。把媒体曝光当成护身甲,早晚得吃大亏。
回头看这事儿,卡拉斯把“保护菲律宾”的调子喊那么高,确实吸了眼球,可代价是把可信度透支了。等第一届菲欧安全对话再开的时候,媒体估计还得热闹一阵,北京会按老规矩表态,马尼拉可能也会觉得自己挺受重视,欧洲代表再把“法治”“规则”“自由航行”念叨一遍。可真到海上起了风浪,一线指挥官不会翻那些联合声明看,他们看的是海图、船里的油量、能指望上的支援在哪儿、周围的电磁环境怎么样。打仗从来不是靠喊漂亮词儿赢的,乌克兰那事儿,早就把这点演给大家看了。
我倒觉得这事儿像堂公开的课,里头就讲两件事:一是大国嘴上说的和手里实际有的力量,差距到底有多大,真到了危机的时候,一下子就露馅儿了;二是地区里的中等国家,在大国较劲的时候得把预期摆对,分清谁是随便喊两声“我挺你”,谁是真能拍胸脯“我保你”。马尼拉不用要那么多狠词儿,得要更稳当的决策;欧洲不用抢更响的麦克风,得把自己到底有多大能耐搞清楚;外面看热闹的,也别光凭着情绪叫好,得尊重实打实的力量格局。
最后总结一句吧:别把菲欧这场“安全与防务对话”看得太重,就当是俩边先搭个关系的架子,别觉得是关系要往深里走、要动真格;欧盟说的那些“支持”,就当是能拿在手里的小筹码,别当成能兜底的依靠;马克龙说的“要谨慎”,得当成个风向标,别只当是随口说的一句闲话。这三句实在话,今天用得上,往后看也差不了。
再热的口水仗,也变不出一支能跨远洋的舰队;再多的漂亮声明,也顶不住一艘补给舰实打实的吨位。把这点看明白了,南海那点风浪,也就没传的那么玄乎了。
来源:晓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