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潘金莲是古典小说《水浒传》《金瓶梅》中的虚构人物,并非真实历史人物,但其形象因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成为“违背婚姻伦理、追求不正当欲望”的典型符号。从现实角度看,她的故事可谓是极具代表性,可作为三个方面的反面教材,警示人们坚守道德与理性。
潘金莲是古典小说《水浒传》《金瓶梅》中的虚构人物,并非真实历史人物,但其形象因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成为“违背婚姻伦理、追求不正当欲望”的典型符号。从现实角度看,她的故事可谓是极具代表性,可作为三个方面的反面教材,警示人们坚守道德与理性。
1. 违背婚姻责任:警示“欲望凌驾于责任”的危害
文学中,潘金莲在婚姻中不满现状,最终与西门庆勾结、谋害丈夫武大郎,核心是将个人欲望置于婚姻责任、道德底线之上。现实中,我们也有很多这一幕。例如李某妹与吁某根合谋杀夫案,李某妹与吁某浪由养父母安排结婚,婚后感情不和。李某妹与吁某根长期保持不正当两性关系,吁某浪发现后表示要报复吁某根。为了能在一起,李某妹与吁某根共谋,用银环蛇咬死了吁某浪,随后潜逃36年。2022年,二人被抓获,均被判处无期徒刑。这案例警示我们:婚姻的核心是“承诺与责任”,无论是对伴侣的忠诚,还是对家庭的担当,都是维系关系的基础。若因一时不满或私欲,选择背叛、伤害他人,不仅会破坏家庭,还可能触犯法律,最终导致个人名誉、生活的全面崩塌。
2. 扭曲自我价值:警惕“依附他人定义幸福”的误区
潘金莲的形象中,存在“通过依附强者西门庆改变处境”的扭曲逻辑,而非通过自身正当努力实现价值。现实中也有这些人存在。谢兰是一个34岁的女性,在闺蜜的怂恿下,她抛弃了月薪18000元的丈夫,幻想能与“霸道总裁”相爱,追求所谓的物质幸福。离婚后,她才发现前夫家因拆迁获得了5套房产和300多万补偿款,于是哭着要求复婚,遭到前夫的拒绝。此案例警示世人,婚姻应以感情为基础,若只看重物质利益,忽视情感支持与相互理解,最终可能会失去原本拥有的幸福,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这也提醒人们:幸福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不应依赖他人的财富、地位,更不能以牺牲道德为代价。若将个人价值寄托于不正当关系或外界评价,最终会失去自我主导权,甚至陷入更大的困境如情感操控、利益纠纷等,唯有通过独立、正当的方式如提升能力、经营正当关系,才能获得稳定、有尊严的生活。
3. 逃避而非解决问题:警示“极端手段换不来真正解脱”
面对婚姻中的矛盾如与武大郎的性格、条件差异,潘金莲选择的是谋害丈夫来毁灭问题,而非通过沟通、合理结束关系来解决问题。现实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据报道,甘肃定西的王某霞出轨儿子所在小学的校长刘某军,其丈夫康某喜虽知晓此事但未离婚。2021年11月21日,王某霞趁康某喜喝醉,发微信让刘某军前来,二人合谋将康某喜杀害。2023年4月,定西中院一审判决二人无期徒刑,甘肃高院随后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另据报道,四川阿坝州的蔡婷婷经家人介绍嫁给牛健,婚后牛健外出打工,蔡婷婷与前男友李军旧情复燃,出轨长达9年。2020年春节,二人合谋用安眠药迷晕牛健后将其捂死,并伪装成车祸现场。阿坝州中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李军死刑,蔡婷婷无期徒刑。这一行为极具警示意义:生活中难免遇到关系矛盾、关系处于困境,理性的做法是“正视问题、合法合理处理”——比如婚姻若无法维系,可通过协商、法律程序和平分手,而非选择伤害、欺骗等极端方式。极端手段看似能“快速解脱”,实则会制造更大的麻烦,甚至触犯刑法,付出沉重的法律代价。
简言之,潘金莲虽为虚构形象,但其故事的核心矛盾中欲望与道德、责任与自私的冲突具有现实映射意义。提醒现实中的人们:任何选择都需守住道德底线、尊重他人权益、遵守法律规则,这才是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和谐的根本。通过违法犯罪手段来解决婚姻问题或满足个人私欲,不仅会毁掉多个家庭,自己也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面临法律的严惩和良心的谴责。
来源:释大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