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守护这片家园的清朗与文明,既是顺应数字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满足亿万网民精神需求的重要课题。
当数字浪潮裹挟信息洪流奔涌向前,网络空间已远超技术工具的范畴,成为深刻塑造社会价值观、影响公众认知的“第二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守护这片家园的清朗与文明,既是顺应数字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满足亿万网民精神需求的重要课题。
那么,如何在虚拟世界构筑文明高地,让数字空间真正绽放精神之光?
以素养培育为基,筑牢网络文明之根。数字素养是公众文明用网的 “基本功”,更是抵御网络谣言、不良信息等乱象的“防火墙”,它不仅能帮助公众精准甄别网络信息真伪、自觉约束用网行为,更能为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搭建“防护网”,而沉浸式教育正是避免青少年陷入“信息茧房”、遭受网络风险的关键路径。
泰安创新开展的“‘翼’起向未来”校园行活动,将无人机科普与文明用网沉浸式宣讲深度融合,让青少年在亲手操作无人机、感受科技魅力的过程中树立“信息节食”意识;岱岳区融媒体中心打造的网络素养教育基地,则突破传统说教模式,通过微动漫、H5互动等形式,将枯燥的网络安全知识转化为趣味十足的“盲盒游戏”,未成年人在拆盒闯关的互动中,轻松掌握防诈骗、护隐私的实用技巧。
以榜样引领为帆,扬起网络新风之舟。每一个文明上网的个体,都是网络文明的直接建设者;每一次理性发声、每一次善意分享,都是对网络精神家园的悉心守护。而榜样作为网络文明建设的 “加速器”,其价值在于以普通人的正能量故事引发公众情感共鸣,将抽象的 “文明上网”理念转化为可学习、可复制的具体行动范式,进而形成“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
泰安通过“泰安好网民”评选活动,让平凡人的正能量故事成为网络空间的“流量密码”,打破了“榜样遥不可及”的认知壁垒。85后村支书吴洪振化身“直播新农人”,不仅帮助当地果农卖出10万斤梨子,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还带动5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网络赋能美好生活”的内涵。
以法治护航为盾,守护网络清朗之境。网络空间绝非 “法外之地”,法治作为网络文明的“压舱石”,既能够明确公众用网的行为边界,以刚性约束震慑网络谣言、违法违规传播等乱象,又能在保障网络空间自由活力的同时,维护公平有序的公共秩序,实现自由与秩序的动态平衡。在技术迭代加速的当下,算法推荐、AI换脸等新技术的应用不断带来新挑战,法治监管更需主动跟进、精准发力。
泰安深入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封堵违法违规网站、关闭违规账号,以“雷霆手段”彰显对网络乱象的零容忍态度;同时在“网络名人聚东平”等正面赋能活动中,同步建立“内容审核+舆情监控”全链条机制,既通过流量扶持助力农产品销售、带动乡村发展,又确保传播内容合法合规。
数字时代的航行,既需手握技术的罗盘,更需怀揣文明的灯塔。唯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网络空间建设的全过程,让数字技术承载人文温度、让网络传播传递正向价值,方能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织互动中,绘就一幅天朗气清、生机盎然的网络文明新图景。让我们以文明为舟、以法治为楫,共同驶向数字时代的精神港湾,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滋养心灵、赋能发展的美好家园。
评论员:时晓
审核:亓浩波
编辑:王玲玲
校对:李腾腾
来源:泰安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