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疆喀什第六中学任教的19年间,焦银霞用“连接”二字编织经纬:以马蹄铁串起古今商贸,借蜜雪冰城门店变身服务业区位分析样本,依托《喀什地区乡级行政区主体功能定位分布图》执教《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她的课堂没有边界,有的是通往广阔世界的桥梁。
一块马蹄铁,把喀什的孩子从驼铃古道带到现代物流;
一张功能图,让抽象的国家战略在绿洲城镇落地生根;
一位地理教师,用19年光阴在祖国西陲培育了无数双“看世界的眼睛”。
在新疆喀什第六中学任教的19年间,焦银霞用“连接”二字编织经纬:以马蹄铁串起古今商贸,借蜜雪冰城门店变身服务业区位分析样本,依托《喀什地区乡级行政区主体功能定位分布图》执教《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她的课堂没有边界,有的是通往广阔世界的桥梁。
课堂“破壁者”:让知识在生活里活起来
焦银霞的办公桌上,静静地躺着一块斑驳的马蹄铁。这是她从喀什古城铁匠铺觅来的“教具”。2021年上海援疆“玉兰工程”展示课上,当这块马蹄铁与学生拍摄的《马踏铁骑铺》纪录片同现课堂时,屏幕上黄沙漫天的商队影像与讲台上斑驳的马蹄铁实物瞬间击穿了时空。“我们从驼铃古道聊到快递物流,”焦银霞回忆道,一个学生突然举手高呼“:老师,原来地理就在我们拆快递的瞬间!”这声惊叹成了她教学生涯最生动的注脚,也点燃了她将地理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信念。
喀什第六中学实行月假制,四天长假曾让焦银霞陷入沉思:学生们带回家的地理试卷,返回时常常字迹潦草、敷衍了事。于是她果断转换思路,设计出充满生活气息的作业:拍摄几张家乡农田或果园的照片,仔细观察并记录作物叶片蜡质层、根系特征、灌溉方式,思考农业与气候的关联;你发现了什么地理现象?有没有产生新的疑问?展示你最有趣的发现。返校后,学生们的观察笔记令焦银霞惊喜不已。有学生详述了红枣从自家果园种植到市场销售的完整链条;有学生化身“植物学家”,统计校园植物种类,分析其叶片的形状和大小如何巧妙适应喀什干旱少雨的气候;还有一名来自巴楚县的学生,用镜头深情记录下了家乡道路的变迁史。“这样的作业,让孩子们眼里有光。”焦银霞轻抚着学生制作的地理教具模型,感慨万千。当高一学生为制作热力环流实验装置熬红双眼,当曾经对地理提不起兴趣的体育生因分析世界杯训练基地(如青海多巴基地)的区位优势而不再在课堂上瞌睡,她真切地看见“连接”的魔法正在生效。
在焦银霞看来,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是地理学科焕发活力的关键。“第一,它能让学生从抽象符号中感受生活的智慧,把冷冰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用工具。第二,它能创造师生间的共鸣,在共同探索的过程中,一起发现地理学科的魅力。第三,新高考模式下,单纯依靠死记硬背已无法应对挑战,内容理解、逻辑分析与综合应用能力才是核心。第四,地理是综合性学科,天然承载着培养社会责任感的使命。将身边的地理问题带入课堂,引导学生探究其原理,这本身就是地理学科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她如此总结道。
边疆“塑魂人”:在心灵深处刻下家国印记
执教《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中的“主体功能区”时,焦银霞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教学困境。课本上陈旧的地图和过于抽象的概念,对于地理基础几近为零的高中生来说犹如天书。如何让“主体功能区”这个宏大战略在边疆孩子心中落地生根?
焦银霞辗转联系建设局的友人,获取到最新版《喀什地区乡级行政区主体功能定位分布图》,又仔细研读了《喀什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既然正向推导困难重重,我们就从结论反推!”课堂上,她铺开标注清晰的功能区地图,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绿洲城镇带、生态保护区等现实布局出发,一步步倒推其划分依据——气候特征、水源分布、生态脆弱性等。当学生热烈讨论如何根据喀什不同区域的特点扬长避短谋发展时,抽象的国家战略在乡土地图上具象为孩子们可触摸、可理解的未来蓝图。
然而,边疆地理教师的使命远不止于传授知识。焦银霞的课堂里,始终蕴藏着塑造灵魂的更深刻度。借助每天“首课三分钟”的教育环节,她为学生播放戍边英雄陈祥榕母亲的访谈视频,教室里啜泣声四起,家国情怀无声浸润;讲到中印边界时,她带着学生一遍遍描摹地图,让“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信念深深镌刻心间;讲述“帕米尔雄鹰”拉齐尼·巴依卡用青春和热血捍卫国家尊严和每一寸国土,为救落水儿童英勇牺牲的故事,冰冷的界碑在孩子们心中瞬间有了温度,民族团结的种子悄然萌发。
2025年参加“区培计划——首批名师领航研修”项目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党委书记邱成国的一句话深深震撼了焦银霞:“边疆教师要成为学生心中的界碑。”这让她瞬间回想起自己课堂上展示中印边境地形时,学生们那专注而坚定的眼神。“那一刻我豁然开朗,地理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场所,更是播种家国情怀的沃土。孩子们凝视边境线时眼中闪烁的光芒让我确信,有些东西已经稳稳地立在了他们心里。”
薪火“传递者”:从孤岛摸索到星火燎原
回望2006年初到喀什第六中学的日子,焦银霞坦陈自己也经历过“至暗时刻”。彼时,作为全校唯一用汉语授课的地理教师,她独自承担三个年级的教学任务,常常感到“像在孤岛上摸索”,缺乏交流与指引。疲惫与迷茫让她几乎准备离开这片土地。
转折点出现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实施。学校支持焦银霞带薪前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攻读硕士学位。这段宝贵的深造经历,为她打开了新的视野。学成归来后,更大的转机接踵而至。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政策的春风让她的讲台豁然开阔,教学对象从少数“民考汉”学生扩展到全体学生。紧接着,上海援疆的暖流又为焦银霞注入了强大的专业力量。上海嘉定区教育学院原科研室主任杨文斌,成为她教育科研道路上的“点灯人”。焦银霞回忆道:“记得申报《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时,我连续三次精心修改的申报书都被杨老师退回。他在电话里逐字逐句帮我分析,‘申报书要像喀什的石榴,既饱满丰盈,又层次分明’。”在他手把手的指导下,焦银霞聚焦学生在交通运输单元学习中的真实困惑,将课题最终打磨成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优秀项目。当自治区课题结项证书寄达她手中时,杨文斌主任发来祝贺信息:“科研就像吐鲁番的坎儿井,看似平凡的坚持,终将汇聚成滋养教育的汩汩清泉。”焦银霞摩挲着自治区“天山英才”名师工作室的牌匾,感慨万千:“没有这种淬炼,我绝走不到今天的高度。”
如今,焦银霞已成为喀什地理教育薪火相传的“火炬手”。作为自治区“天山英才”教育教学名师培养对象,她主持的工作室正紧锣密鼓地编写《新疆地理密码:高中教材融合实践教程》,帕米尔高原的壮丽冰川、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顽强胡杨、联通欧亚的中欧班列,这些鲜活的乡土资源都将转化为生动的教学案例。在“沪喀同心”的教研教室里,她向年轻教师们展示那块改变她课堂理念的马蹄铁,分享连接生活的智慧;在“鲁喀联研”的跨省平台上,她将国家战略课打磨成备受赞誉的示范课。面对成绩,焦银霞特别真诚地补充“:这些成果绝不是我个人的功劳,而是我们整个地理教研组智慧的结晶,更离不开学校领导和专家老师的鼎力支持。”
焦银霞的书柜里,珍藏着一本《地理学与生活》,扉页上是上海师范大学刘兰老师的赠言:“让地理成为学生看世界的眼睛。”沙枣树细小的叶片,是为了在干旱中留住每一滴珍贵的水分。这何尝不是一种教育的隐喻?当帕米尔高原的冰川融水汇入教育创新的奔涌河道,当塔克拉玛干胡杨坚韧不拔的精神注入年轻的心灵,这位扎根边疆19载的地理教师,用她的坚守与智慧证明:最深沉的家国情怀,始于对脚下每一寸土地的深刻理解;最辽阔的世界视野,成于对身边生活细致入微的洞察与连接。
那块带着岁月印记的马蹄铁,不仅串联起古老的驼铃声与便捷的现代物流,更在学生心间叩响永恒的召唤——勇敢地走向远方,去探索世界的辽阔,但永远知道根在何处。这就是焦银霞在祖国西陲树起的一座座“心中的界碑”。
作者 | 李香玉统筹 | 周彩丽 校对 | 齐丽涛《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