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鲁迅先生戒烟,这不是开玩笑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6 16:33 2

摘要:小时候,曾经在课本上学习过他的大作《三味书屋》,通过简单的描述寿镜吾先生在大声朗读古诗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一个迂腐,沉迷于旧学的老先生形象,很快跃然纸上。

提起鲁迅先生,当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以至于有人把他的真名周树人都给忘记了。

小时候,曾经在课本上学习过他的大作《三味书屋》,通过简单的描述寿镜吾先生在大声朗读古诗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一个迂腐,沉迷于旧学的老先生形象,很快跃然纸上。

文章《藤野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描写更是有趣。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瞬间,藤野先生生活上的马虎与治学,教学上的严谨,很快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人物性格。

长大后,出于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敬仰,让我读了他更多的创作。其中有《呐喊》,《狂人日记》,《朝花夕拾》,《父亲的病》等。


可以这么说,鲁迅先生的作品不不少是回忆性的,但仔细阅读,他们不是对往事的单调的记录,而是用娴熟的文学手法写成的优美的散文珍品。

鲁迅先生通过那些难以忘怀的生活片段加以生动地描述,选择富有个性的情节和细节描画人物的性格,使作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有趣的是,现在的课文中应该把鲁迅先生的大作去除了不少。这其中,和他的文辞和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这里就不多谈了。

鲁迅先生是浙江绍兴人,在那里,依然保存着他的纪念馆。不少人走到这里的墙下,都会对这位大师表示崇高的怀念。

但是,有人不高兴了,对其发出了举报。认为原画是鲁迅在自己家里抽烟,墙画去掉背景,有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还有误导青少年之嫌,要求对墙画进行更换。


意思很明确,你可以抽烟,但应该在室内,而不是在室外的公共场合。

我的老天,这也太神奇了。鲁迅先生作古多年,听到这样的说辞,估计内心都被气笑。

都是什么事啊,这么多年过去,还有人惦记这个?你们可曾看过我的作品,听过我的故事?

现在好了,举报人的信息被扒出来了,原来是个所谓的控烟者。在其社交账号里,却充斥的大量有关二手烟和尼古丁袋的内容。

说白了,她的真实目的是,让烟民去买尼古丁袋代替香烟。

这个尼古丁袋和香烟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不需要燃烧或加热,从这个方面说,他不会产生烟雾,焦油等物质。


但是尼古丁袋也很容易让人上瘾。在中国,目前是暂无政策允许尼古丁袋作为普通消费品销售的。你大胆公开推广或销售未持证的此类产品,肯定是涉嫌违法的。

不少网友对举报人都评价为,非蠢即坏。

鲁迅那个年代早已经成为过去,吸烟的危害性也没有那么大。你拿那个年代的过错来要求现在,太能扯了。

再说了,现在的孩子都相当的聪明,不需要你多说,是好是坏,他们内心里早有定义。说多了,要么烦,要么就是故意对着干。咋办?

鲁迅先生瘦削的脸庞,夹烟沉思的表情,业已成为鲁迅先生艺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人心。借着控烟,实则卖烟,让鲁迅先生也戒烟,实在是太能搞笑了。

对于这种要求,鲁迅纪念馆明确回复,不改换。面对滔天的舆论,投诉人也把原有的内容给删除了。接下来有啥情况,还不知道。


这真的成为了偷鸡不成蚀把米。对于这样的人,就是不能惯着。(文/孙新合)

来源:微言微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