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常刷手机时,你是不是经常也会碰到这些充满健康焦虑的推送?这些看似权威、实则漏洞百出的健康谣言,利用大家对健康的渴望和对疾病的恐惧,编造出一个个看似合理的“健康秘籍”,实则却是为了推销产品、赚取利益。
“每个人身体里都有十几斤宿便!不排毒就会毒害全身!”
“【某某食物】是抗癌之王!吃了就不得癌症!”
“这款磁疗/能量床垫/保健内衣,可以治疗心脏病、颈椎病、妇科病……”
日常刷手机时,你是不是经常也会碰到这些充满健康焦虑的推送?这些看似权威、实则漏洞百出的健康谣言,利用大家对健康的渴望和对疾病的恐惧,编造出一个个看似合理的“健康秘籍”,实则却是为了推销产品、赚取利益。
近日,我国多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对医疗科普自媒体的资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相关广告提出了限制。这无疑是对当下医疗自媒体乱象的整肃,有助于维护互联网环境,减少医患矛盾。不过当下医疗自媒体的复杂问题,显然还需要更多后续的行动才能更好地解决。
说到神医宇宙,现在的医疗科普账号不遑多让
你看到的科普背后往往是营销
医疗自媒体的乱象,最直接的理由自然是,健康问题是人们最为关注的,甚至很多时候不需要加“之一”两个字。而当代医学的复杂程度,已经到了即使业内专家,在跨科室的情况下也经常犯错误,更不要说外行人士了。想要了解各种医疗信息,自然需要这些自媒体来科普了,类似的现象在各个领域倒也多见。
理论上来说,这本该是一件好事情,但是为什么会导致现在的乱象呢?理由也不复杂,自媒体的运营,核心就是流量,这也是当下互联网的核心。流量可以变成钱,那么为了流量,违背科普的基本原则,也就毫不奇怪了,对于自媒体来说,比起科普准确性,还是更多的粉丝与点击量更有说服力,讲原则并不会带来正面收益,那么乱象就很难控制。
同时,因为医疗知识的复杂性,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分辨这些信息的真假是很困难的,而如今大语言模型的流行,又使得即使是非专业人士,也可以快速制造大量看起来很有说服力,实际上有问题的“医疗知识”,非专业人士几乎无法分辨真假,而对于专业人士来说,他们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分辨海量的信息。当下,这种信息污染已经到了不得不整治的地步了。所以这次的文件也点名提到了AI相关的问题,大语言模型当下实在是不适合搞医疗科普。
更糟糕的是,当下医疗自媒体的变现模式主要有两个方向,而这两个方向又都很容易产生问题。第一个就是带货,医疗健康自媒体的带货往往是保健品。各种保健品的成本低,效果不确定,往往会在营销上投入巨大,分给自媒体的部分自然不会少。巨大的利润之下,不是每个人都能保持道德底线的,而这也是这次整顿行动之中的关键之一。十年前搜索引擎与医疗广告的问题闹得沸沸扬扬,如今不过是问题转移到了自媒体身上。
保健品的虚假宣传大概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利用传统医学做掩护:我国传统医学文化源远流长,这本该是对人民群众健康有益的好事情,但是现实中利用这一点的骗子却不在少数,本来线下的类似骗子经过整顿已经少了不少,但是现在这些人开始在线上行骗;另一种则是以现代科学的名义,宣称某某技术可以多快好省的实现健康,这样的传播模式很对年轻人的胃口,但科学说到底不是什么万能的许愿机。而在当下,这两类保健品的宣传,基本上都是依赖医疗健康方面的网红进行的,不进行整顿的话,对人民群众的健康绝非是好事。
另一个方向则是各种网红医生的打造,通过类网红的手法进行变现。照理说有些医生进行科普得到声望,本来是一件好事情,但实际上的情况却更复杂。互联网上的点击,和科普的准确性是不相关的,很多时候往往在于是否吸引眼球。于是网红运作化的医生,自然和网红没什么区别。
比如说某些医生的人设基本上类似于“其他医生都是坏人,只有我是好人”,这种极化的宣传自然是对医患双方都没有什么好处的,很容易加剧医患矛盾,但是偏偏又很符合流量的逻辑,遗世独立的人设很对当下网络的胃口,所以对网红医生的规范管理,在这篇通知之中也是关键。
针对医疗自媒体的这类乱象,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定期的运动式治理与完善的规章制度相结合。
面对虚假医疗信息与无良自媒体,目前的法律法规显然有诸多不完善之处,比如很多时候就是简单的封号处理,这是不严谨的;类似问题中,平台和自媒体的责任怎么划分?往往没有很好的答案。
面对造成严重健康问题的保健品,我们有法律法规来处置,那么没有造成严重问题或后果不那么直接的呢?还有,很多减肥与运动博主经常与医疗健康相关,也经常推销保健品,这些人是否也应该按照同一标准处理呢?
其实真要说起来,不光医学领域,在其他科普传播中,都有类似情况。在当前社会对科普有着极为迫切需求的前提下,整顿不良自媒体只是第一步,想要减少医疗自媒体的乱象,就得满足科普的需求,提供更多优质的医疗卫生科普,而这个工作,比打击无良自媒体更加困难。
谁该承担起健康科普的责任来?
无论是官方机构还是医院,确实有更多参与医疗科普的必要,不仅仅是为了打击这些无良医疗自媒体,更是因为一个朴素而现实的道理:对于绝大多数疾病,预防大于治疗。这不仅是从效果上来说,也是从成本上来说,在我国老龄化明显、医疗资金面临负担的当下,对预防阶段进行更多投入是有利于全体人民群众的。
由于当前疾病负担的结构特征,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成为主要疾病。尽管这些疾病的预防尚未有绝对有效的技术手段,但改善生活习惯却能显著降低其发病率。在不可能强迫改变生活习惯的情况下,利用医疗卫生的自媒体,来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习惯,是个很有价值的尝试方向。
而一直困扰我国医疗系统的医患矛盾问题,很大程度上也可以通过医疗科普去解决。医患矛盾的原因之一在于信息不对称,如果能缩小这方面的信息差,无疑有助于减少因为误会带来的矛盾,还可以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但问题是,要想做好这件事,需要面对极其复杂的情况,可能还需要一些前所未有的创新。
当下面对公共卫生热点事件,我国大型官方媒体,确实有了不错的科普能力,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对于医疗科普的需求,并不只是通过解释热点事件就能满足。医疗卫生问题往往有很明显的地域性乃至个体性,这是传统官方媒体难以满足的,如果没有更多的供给,那么很容易给无良自媒体以生态位。
过去一些热点事件出现后,在主要网络信息入口,比如搜索引擎,搜索医疗相关信息,都会弹出一些经过专业人士审核后的医疗内容,这本该有助于减少医疗虚假信息。但现实是,这些内容虽然专业性上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对读者的吸引力很有限。传统意义上的官方媒体,不可能在医疗问题上搞什么煽动性的宣传,而某些自媒体却可以通过夸大其词、制造焦虑来吸引眼球,获取流量。
形形色色的健康科普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科普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有趣性是远大于准确性的。那些流行的医疗短视频与文章,都具备极具吸引眼球的特点。可医疗相关的知识,并非总是如此。有些医疗相关的冷知识确实比较有趣,但更多与医学相关的知识,都显得无趣,而考虑到现实中的需求,这一部分又是必须进行科普的。一些自媒体在传播过程中,会为了趣味性而裁剪编辑事实,导致信息失真。虽然有趣性可以吸引更多点击,但作为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内容,医疗科普的准确性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如何在保证趣味性的同时,确保科普的准确性,是当前医疗自媒体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类似的内在矛盾远不止这一处,我们希望专业医生来做科普,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这样的想法忽视了一个现实,那就是做科普也是需要专业能力的。我们之前应该听过很多个类似的段子,说某某大科学家上课的时候学生听不懂,科普也是如此,一个优秀的医生未必是个优秀的科普工作者,某些老一辈功勋卓著的医生,究竟能否适应互联网环境也是个问题。
如今的科普,绝非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要从复杂的知识中提取关键部分,然后以容易理解的方式,以符合当下社交媒体的形式,将知识传播给普通人。这是一个既需要天赋、也需要训练的专门学科,遗憾的是专门的科普训练十分少见。
此外,质量优秀的医疗自媒体是需要时间和物质成本的。能做出优秀医疗视频的,往往有一整个团队,靠个人难以长久。因为科普需要了解最新的知识,需要组织语言,需要制作符合受众的内容,还需要体察观众的情绪。如果我们希望医生群体进行更多专业的科普工作,同时这个工作还不被带货与保健品所绑架,那显然需要更多的投入,否则只会看到更多应付式的科普文章,实际带来不了任何价值,而医生的压力会比当下更大,就像某些不合理的论文要求增加医生负担一样。
再比如,某些打着医疗卫生旗号的,其实是在迎合大众情绪。某些科普经常会提供一种捷径,比如某某食物减肥效果顶一天几个小时的运动,某某运动可以快速抵消熬夜的危害,某某保健品可以让你不用去医院,其实相信这些的人大多数并不是不知道健康生活的必要性,但这种简单快速就能解决问题的想法,无疑是利用了心理学中的惰性。或许某些生活方式确实存在优化的空间,但健康生活很多时候并没有那么多捷径,想要传播正确的健康知识,就需要对抗这种惰性,而这,显然需要复杂的技巧。
或许在未来,医疗科普宣传会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与工作。这听起来异想天开,但符合当下医学发展趋势。如果将今日的医学分支学科与一百年前相比,我们不难发现这一体系已变得更为复杂,而这正是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而逐步分化的结果。在信息过载极为严重的今天,保证普通人能接收到正确的健康信息,带来的健康收益大概不会小于如今临床任意一个科室;从这点出发,医疗科普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与工作,就十分合理了。
如今,公共卫生的健康概念已经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是时候把获取正确的医疗健康信息纳入到健康概念之中了。19世纪的公共卫生工作者就意识到废气废水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如今也是时候意识到信息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了。
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但要怎么去做呢?这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需要试错与创新;过程中肯定会有失败与挫折,但无论如何,对于健康这样关键的信息,绝不该坐视它被污染
来源:财经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