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何以称“潞阳”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6 08:00 1

摘要:“潞阳”之“潞”,即潞水、潞河。古称沽水,北魏名潞河,唐代称潞水。《水经·沽河篇》云:“沽水从塞外来,南过渔阳狐奴县北,西南与余水(永定河)合为潞河。”郦道元注:沽水“俗谓之西潞水,左会鲍丘水,世谓之东潞也。沽水又南,径潞县为潞河”。清光绪《通州志》云:“今通

▌户力平

路县故城遗址

通州作为行政区域,在不同历史时期曾有过多种称谓,如路县、通路亭、潞县、通县等,而“潞阳”则为通州的别称。

“潞阳”之“潞”,即潞水、潞河。古称沽水,北魏名潞河,唐代称潞水。《水经·沽河篇》云:“沽水从塞外来,南过渔阳狐奴县北,西南与余水(永定河)合为潞河。”郦道元注:沽水“俗谓之西潞水,左会鲍丘水,世谓之东潞也。沽水又南,径潞县为潞河”。清光绪《通州志》云:“今通州白河自东北来,沽河自西北来,至州城东北合流为潞河。”《畿辅通志》则载:“通州城上拱京阙,下控天津,潞、浑二水夹会于东南,幽燕诸山雄峙于西北,舟车辐辏,冠盖交驰,实畿辅之襟喉,水陆之要会也。”金代亦名潞河,元明称白河,清代改称北运河,即大运河北段,且延续至今。

中国古代方位的判定方法多将“山南水北”视为“阳”,而“山北水南”则称作“阴”。简言之,就是山岭南边、河水北边的地名多以“阳”相称,而山岭北边、河水南边的地名多以“阴”相称。“潞阳”之“阳”,意为地处潞水之北侧。汉代路县治所设置于潞水之北,今通州区潞城镇古城村,这是通州建城之始,故有“潞阳”“潞阳城”之别称,后成为通州的别称。

“潞阳”之名在史籍中多有记载。明嘉靖年《通州志略》记有“潞阳郭阴之间鲜阜多泽”“通州曰潞阳”。万历年《通粮厅志》载:“余登潞阳城,纵观其形胜,见两城交络如连环,而三大仓实其中者如鳞次,未尝不抚然叹曰壮哉!金汤之势真足以雄三辅而卫国储矣。”从中可以领略明代通州城的特点及其地位。

“潞阳”为“畿辅之襟喉,水陆之要”,南来北往的漕运船只不断,路经于此的文人墨客对其多有赞许。

元代诗人张翥《早发潞阳驿》诗曰:“征车如水辔如丝,望入金河欲曙时。万里山川环拱抱,九天宫阙起参差。风林泥泥秋多露,野淀稜稜晓有澌。三十馀年观国愿,白头今日到京师。”潞阳驿即潞河驿,在通州旧城东墙外运河之西岸,明永乐年置,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并到和合驿(今通州西集和合站村)。

元大都人、翰林直学士宋褧于至治三年(1323年)春,自遵化县还京途经潞阳,遂赋诗曰:“野春平碧生暖姻,虹桥南畔沙漫天。潞阳河上见酒旒,直下复有钓鱼船。”“虹桥”在通州城东三十里,明末清初已无考。“潞阳河”即潞河,今北运河。诗中生动描绘了潞阳河上的酒旗与钓鱼船的景象。

明嘉靖年通州分守(按察使)王宣在《波分凤沼》诗中展现了潞阳城被清澈的河流环绕的美景:“碧水分香出御沟,潞阳城郭界清流。九重天近晴云拥,一脉源深暖翠浮。烟浪送春敷海宇,风帆迎日上神舟。吟诗便起乘槎兴,欲问当年博望侯。”“波分凤沼”为“通州八景”之一,在通州新城西北角外通惠河分岔处。因河分岔处水面宽阔,波流演迤,夹堤绿柳,亦相当壮美。

明代万历年进士、户部员外郎吴维东于秋日游览潞阳城,并登临城楼之上远眺,即兴赋《潞阳秋思》诗:“两度重阳侯,来登百雉头。五云天咫尺,四海地咽喉。野旷千帆集,城穿一水流。不堪频极目,摇动蓟门秋。”

自金代以来,历经八百余年,虽通州所辖地域多有变化,但一直称“通州”(民国始有“通县”之称)。而其别称“潞阳”自清雍正年以后在史籍中已少有记载。

2000年兴建东六环路时,在通州城区东部修建了一座横跨北运河的特大桥,因“潞阳”为通州旧称,故命名为“潞阳桥”,由此使一个消失数百年的通州别称得以恢复。2020年在通州城区东部新辟道路,也因“潞阳”为通州旧称,而命名为“潞阳大街”,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东南部东西走向的主干道。

2023年5月启动地铁6号线南延工程,因在潞城镇东小营东南侧设站,故施工站名为“东小营南站”。因其地处潞阳大街东端北侧,2025年4月8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将其命名为“潞阳站”。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