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万物》“破圈”成爆款打通年代剧的现代表达通道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6 08:00 1

摘要:《生万物》收官了。由刘家成导演,杨幂、欧豪主演的这部年代情感剧剧集平均收视率2.8863%,暂列今年央视八套剧集平均收视率第一;剧集实时收视率峰值4.3535%,打破近3年央八剧集实时收视率峰值纪录;截至目前,热播期累计全端播放量17.66亿;单日全端播放量峰

《生万物》收官了。由刘家成导演,杨幂、欧豪主演的这部年代情感剧剧集平均收视率2.8863%,暂列今年央视八套剧集平均收视率第一;剧集实时收视率峰值4.3535%,打破近3年央八剧集实时收视率峰值纪录;截至目前,热播期累计全端播放量17.66亿;单日全端播放量峰值破2亿,全端播放量登顶近3年历史第一。

对导演刘家成来说,这样近乎“爆款”的收视成绩并未让他产生太多波动。从最初看到《生万物》的剧本,他始终关注的都是能否在相对具有年代感的故事中,找到与当下观众连接的可能。如今,《生万物》的播出不仅伴随着收视高企,还以超高的角色讨论度“霸榜”,打通年代剧的现代表达通道已见成效。

导演刘家成(白衣者)在拍摄现场工作

改造跨度

更容易与观众共情

从京味剧转型接拍年代剧,外界看来刘家成的题材跨度似乎很大,但对他本人来说,这种跨越属于自主选择的“有意为之”。拍完《正阳门下小女人》那几部京味剧,不愿意始终在一个题材类型里打转的刘家成,转身去拍摄了海军题材的军旅剧《海天雄鹰》,随后就接到了《生万物》的剧本。

“一开始看的就是改编后的剧本,我先看了十来集,这十来集剧本恰好是故事的精华所在,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剧作《生万物》的原著名为《缱绻与决绝》,是一部人民文学奖获奖作品,时间跨度涉及四代人,比剧集长很多,但要把文字转化为影视,刘家成认为必须要做取舍。“我们从影视拍摄的经验来看,观众在15集的长度可以与一代人建立情感连接,但如果要拍四代人,可能观众刚跟上一代角色共情,立马跳转到下一代人的故事,就很容易弃剧。”

原著中涉及近百年的历史,就要做具体年代的取舍。故事最终选择了从1927年到1947年这二十年间作为主要时代背景,以宁绣绣和封大脚的人生为主线,同时连带反映出鲁南农村土地变迁背景下,宁、封、费三大家族两代人的命运沉浮。“事实上我们也没有放弃原著历经沧桑的人物视角,故事的开篇就是以年迈的绣绣回忆的角度重叙故事,而剧集的结尾也会延续到当下。”他说。

更符合当代价值观

除了时间跨度上大刀阔斧的“改造”,《生万物》相比原著的人物设定也有了很多变化。剧集播出时,热忱专一的封大脚因为对绣绣的死心塌地,被不少观众热捧,甚至直呼“嫁人就嫁封大脚”。而原著中,封大脚本身并没有这么“可爱”,他对于绣绣在土匪窝的经历毫无怜悯,甚至以此来羞辱绣绣,有更多阴暗的部分。

“我们为封大脚增加了更多爷们儿的气息,让他具备敢于承担的气质,绣绣的人格也增加了更主动的部分。”刘家成透露,不只是主角人物,剧里如今很多被观众喜欢的角色也经过了“提亮”处理,像宁学祥和封二自带搞笑的抠门属性,苏苏的人生里比较悲惨的部分都经过了调整。

“这种调整并不会减弱剧集的批判性,我们要批判的是封建糟粕对人的压迫,这种主题不一定要很沉重,也可以用幽默的方式去表达。”在刘家成看来,影视作品天然带着价值观引导的职责,“但影视作品的寓教于乐一定是‘乐’在先,我们可以把要表达的东西糅在人物的命运中,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影响观众,而不是刻意灌输。”刘家成认为,影视作品不应该刻意卖惨,“我们的主题是反映剧中人物对命运的反抗,今天的观众在看剧时会设身处地去反思,如果是我们身处其中,能否做到这样的反抗。”

农民指导

大山深处租地种田

和过去大多数年代情感剧不同,《生万物》虽然是农村题材,但突破性地起用了一大批年轻演员担纲主角,杨幂、欧豪、邢菲、蓝盈莹等一众年轻演员的面孔点亮了原本沉重的题材,也为该剧赢得了一批相对年轻化的观众群体。

在刘家成看来,起用年轻演员来讲述《生万物》的故事本身就是合乎剧本设定的选择,“剧里的绣绣、封大脚、苏苏和银子等人只有二十来岁,甚至比演员们都年轻,而故事本身的跨度又有二十年,需要演员有相对丰富的人生阅历。”目前的演员阵容就是奔着“合适”去选,而最大的难题或许在于让并没有什么农村生活经历的年轻演员,如何去适应故事的农村题材。

刘家成透露,剧组的年轻演员都很勤奋,他直言如今的年轻人本身对于农村生活是没有具体概念的,但确定出演后一众演员几乎都选择了各种方法去尽可能地接近角色。杨幂在进组前特意去了山东农村农民家中体验生活,学会了烧火炒菜和做基本的农活。“绣绣本身是地主家的大小姐,上过私塾,有一定的书卷气。她后来从大小姐变成农妇,开始接触土地和农活,整个变化的过程和演员自身是同步的。”

剧组为了保证演出过程中不“露怯”,还专门邀请了两位真正的农民驻组指导演员表演,“锄头怎么用,干活时不能看上去气喘吁吁,要用巧劲儿,这些细节都要经过具体而详细的指导。”

剧组为了营造良好的拍摄氛围,甚至不惜在山东当地沂蒙山深处租下几十亩农田,从插秧、播种到收获全程实拍。剧组主创亲身感受了农民“看天吃饭”的辛苦,也时常因为暴雨而无法完成预定的拍摄任务,一众主创由此深刻体会了剧中老百姓对土地的尊崇。

刘家成说,剧名“生万物”讲的也是“土生万物”,当剧中的绣绣真正成为农民的一员,第一次参与“打春牛”,体会到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而后历经土地改革,真正深刻认识到千百年来中国百姓与土地的关系,土地魂也是民族魂,主题就借此潜移默化地得以展现了。本报记者 李夏至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