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事儿要搁在平时,谁听了不皱眉头:挑食?那不是坏毛病吗?营养不均衡、身体素质差、容易生病……这些年我们被反复教育“不能挑食”,可偏偏有一个中年男人,靠着“挑食”,不仅没出问题,反而差点被医生表扬成健康标兵。
谁能想到,原本被家人天天念叨的“挑食”,竟然成了他躲过一场脑梗的关键?
这事儿要搁在平时,谁听了不皱眉头:挑食?那不是坏毛病吗?营养不均衡、身体素质差、容易生病……这些年我们被反复教育“不能挑食”,可偏偏有一个中年男人,靠着“挑食”,不仅没出问题,反而差点被医生表扬成健康标兵。
不是说好了“啥都得吃点”?为啥他反其道而行之,身体反倒没出岔子?那6种他“挑”掉的食物,到底躲过了什么“坑”?我们平时吃的,到底是营养,还是隐患?
再想想身边的事,你是不是也有亲戚朋友,明明生活看起来挺规律,结果突然就查出血管堵塞、高血脂、脑梗甚至心梗?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吃得太油?还是糖太多?还是咱们压根就没意识到,有些食物,其实是“慢刀子割肉”,吃得越多,离出事越近。
这位“挑食”的男子,究竟挑掉了哪几样?医生为什么拍手称快?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不是鼓励大家盲目挑食,而是要搞清楚,到底该“挑”什么,不该“凑合”。
先说这个人,四十出头,职业是普通办公室白领,平时不抽烟也不爱喝酒,运动谈不上勤快,但也不完全久坐,身体状况一直马马虎虎。
公司组织体检,医生发现他血脂正常、血糖正常,血压不高,最关键的,脑部血管通透得像二十岁小伙子,连点轻微的动脉粥样硬化影子都没。
医生一边看报告,一边忍不住问他平时咋吃的。他笑着说一句:我挑食,尤其这几年,什么东西不爱吃,我就不吃了。
医生一听,来了兴趣。再一追问,发现他这“挑”的,竟然避开了不少让血管“发胖”的陷阱。
他从来不吃加工肉。香肠、火腿、腊肉,不管是烤的还是煎炸的,他统统绕道。别人吃得津津有味,他却觉得那味儿“死腥”,嘴里留不下好感。
巧了,这类食物往往钠含量高、饱和脂肪含量吓人,还常伴有亚硝酸盐,吃得多了,对血管绝不是什么“保养”。
再他不碰奶茶。甚至连甜味饮料都懒得看一眼。不是因为怕胖,而是他说喝完“口干舌燥”,不舒服。也正因为这样,他绕过了高果糖饮料这个大坑。你以为喝的只是糖?不,很多人不知不觉中,已经在给胰岛素和肝脏加班加点,血糖也悄悄被“捧高”。
还有一样,他从来不吃植物奶油蛋糕。单位聚餐、朋友聚会,只要上那种奶油堆成山的蛋糕,他都提前打招呼:你们吃,我就点点水果。
他说那东西吃完腻胃,嘴里发粘,根本不想咽下去。而偏偏这种植物奶油里面,反式脂肪是主角,吃多了对血管壁影响极大,甚至有研究表明它可能加速冠状动脉硬化进程。
血脂控制得好好的人,往往都懂得绕开这些“甜蜜陷阱”。
他也不是啥都不吃。他照样吃肉,但只吃新鲜的瘦肉,尤其是鱼和鸡胸肉,油脂少,胆固醇不高。他照样吃零食,但选坚果,尤其是原味的核桃、杏仁,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血管反而是种滋养。他也喝饮料,但只喝白水、淡茶,最多加点柠檬片,既解渴又清口。
这不是“挑食”,是“懂吃”。是他身体自己告诉他什么吃了舒服、什么吃了难受。我们很多人都忽略了身体发出的信号,一味“听嘴的”,结果嘴巴爽了,血管受苦了。
现在的食品环境,说实话,太容易让人“踩雷”。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零食、饮料、速食,哪一样不是高糖、高盐、高脂?广告说得天花乱坠,可身体可不听广告的。它只听营养成分表,只看你到底吃进去的是什么。
我们常听人说“我体检一切正常啊,怎么突然就脑梗了?”其实很多时候,问题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早在你天天吃的那一口奶茶、那一包薯片、那一碗浓汤里,埋下了伏笔。
脑血管最怕的,不是一次的大吃大喝,而是日积月累的“慢性堵”。一开始你可能只是血管壁变厚一点,后来慢慢脂质沉积、弹性下降,最后某天突然血流不畅,形成血栓,就出事了。
动脉粥样硬化不是老年人的专利,现在三四十岁查出的人多的是,关键就在于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结构。
我们总以为自己年轻、没症状,就可以“无所顾忌”。但身体的账,从来都不是当天结的,它是日积月累记下来的。你今天多吃一口“问题食物”,可能不会立刻出事,但五年、十年之后,身体会给你“对账单”。
别再嘲笑那些“挑食”的人了。有时候,他们不是矫情,是比你更早意识到:健康,得自己守。
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高血压、糖尿病,这些不是突然来的“病”,而是饮食生活方式长期积累的“后果”。我们不缺营养知识,缺的是判断力,知道什么是“该吃”、什么是“该避”。
挑食也得挑得科学。不是不吃蔬菜、不吃主食这种走极端的“误区”,而是有选择地避开那些对身体真实有害的“伪美味”。
胰岛素抵抗、脂肪肝、高尿酸这些近些年越来越高发的“现代病”,其实不少都和饮食习惯脱不了干系。少吃精制糖、少喝含糖饮料、不碰反式脂肪油,这些小改变,可能就是你未来远离“突发事件”的关键。
别再拿“我嘴馋,我控制不住”当借口了。你控制不住嘴,身体就控制不住病。不是危言耸听,是太多真实案例摆在那儿。
那个“挑食”的男子,其实并不是运气好,而是他通过“自我选择”,绕过了很多现代饮食的暗坑。你做不到完全不吃“爱吃的”,但你可以从“少吃”开始。每天一瓶奶茶,改成一周一杯;每周三顿炸鸡,减成一顿;夜宵从烧烤换成水果……身体是你自己的,别人替不了。
你吃进去什么,血液知道;你喝进去多少糖,肝脏知道;你嘴里说“没事没事”,身体可不会配合你演戏。
别再说“挑食不好”,关键是你挑的是什么。如果你挑掉的是病根,留下的是营养,那你不是挑食,是聪明。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人群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2013版.
来源:狄医生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