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30年前,抬头一看都是漫天繁星,而如今,即便天气很好,夜空中的星星也没几颗。
20~30年前,抬头一看都是漫天繁星,而如今,即便天气很好,夜空中的星星也没几颗。
为什么会这样?这些消失的星星都去哪了?
理想状态下,肉眼可观测到的星星数量约5000~9000颗,受地形影响,在半个地球视角下,能观测到2500~4500颗星星。
这些星星到底是什么?
99%是恒星发出的光芒,低于1%是太阳系内的行星。
在距离太阳1000光年内的恒星,通过自身核聚变产生光芒,这些光线穿越浩瀚的宇宙空间,最终抵达地球后,被人类的肉眼捕捉到。
如果距离实在太近,金星、木星等系内的行星,折射的太阳光也能进入人的眼球中。
所以,你看到的星光,基本都是恒星。
既然星光是恒星发出来的,为什么我们只能看到5000~9000颗星星?
除了宇宙膨胀因素外,光在传播过程中也会衰减,肉眼很难看到几千光年外的“星星”。
有人说,星星死了!
这话也不能说错,因为恒星确实有寿命,恒星质量越高,寿命越短。
0.5~0.8倍太阳质量的橙矮星,寿命150~300亿年。
0.8~1.5倍太阳质量的黄矮星,寿命约100亿年。
>2.5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寿命数千万年~数亿年。
>30倍太阳质量的超巨星,寿命仅有百万年。
从1980年到现在,肉眼能看到死亡的恒星数量,可能一只手就数得过来,在4500~9000颗星星的占比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夜空中的星星,只有寥寥数个已经死亡,这并不是本文的最终答案。
真正的答案是,夜空中的星星并没有消失,它们一直存在,只是我们正处于“光幕”中。
城市的夜晚到处都是人造光,大量灯光经过空气中的气溶胶、水蒸气和颗粒物散射后,形成了一层“浓厚”的光幕,牢牢罩在城市上空,而你就在光幕下方。
开过车的朋友都知道,当对面车辆打开远方灯后,你会感觉很刺眼,于是你也打开远方灯,瞬间就没那么刺眼了。
同理,宇宙中的星光,在穿越地球介质后,还要继续穿透一层厚厚的光幕,导致很多星光的光子被淹没,对比度下降后,你也就无法看见这颗星星了。
波特尔等级是用于量化天空亮度及光污染程度的评级系统,有9个等级,1级最佳,9级最差。
无人区能看到7等星,属于1级。
农村能看到4~5等星,属于3级。
城市仅能看到少量1等星,属于6~9级。
所以,我们觉得夜空中的星星变少了,不是因为它们消失了,而是我们处在城市光幕下,看不见它们。
为什么在农村生活的朋友,也感到星星数量变少了?
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的眼睛。
当我们从“光明”转到“黑暗”时,为了增加进光量,瞳孔会逐渐变大,负责色彩感知的视锥细胞,会逐渐过渡到适应昏暗环境的视杆细胞,可以理解成两套系统。
也就是说,黑暗视觉系统下,我们的敏感度会提高,毕竟没有亮光来辅助判断事物,所以,在黑暗状态下,我们抬头看夜空,能看到非常多的星星。
视觉系统进入黑暗状态要多久?通常20~30分钟。
也就是说,你在黑暗中停留20~30分钟,眼睛就会完全切换到“黑暗状态”,能捕捉到更多光线。
但现实情况却是,农村也存在大量人造光。
0~15分钟,你在黑暗中行走。
15~17分钟,刚好经过一个路灯,或者被路过的汽车大灯晃了一下。
这时候,你的眼睛“暗适应”过程被强行打断,也会让我们很难分辨微弱的星光,导致我们误以为“星星数量变少了”。
总结就两点。
城市上空的光幕会削弱星光强度,人类眼睛的暗适应过程容易被打断。
来源: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