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发生前一个月,身体可能会出现2种疼痛,千万不要忽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6 15:11 1

摘要:一项三甲医院研究显示,超过62%的早期胰腺癌患者,在确诊前一个月,曾反复出现这两种“隐形痛”。但他们几乎全都以为——“这点小毛病,忍忍就好”。

你以为肚子疼只是吃坏了?

一项三甲医院研究显示,超过62%的早期胰腺癌患者,在确诊前一个月,曾反复出现这两种“隐形痛”。但他们几乎全都以为——“这点小毛病,忍忍就好”。

你是不是也经常腰酸背痛,或者肚子闷胀?你✅有❌无?如果你选了“✅”,那就请你把这篇文章看完。因为很多人就是在“没事找事”和“自以为没事”之间,错过了黄金预警期。

第三点最致命:不是所有疼痛都和消化有关,有时候,是胰腺在“求救”。

我曾接诊过一位50岁出头的男患者,司机出身,常年在高速路上开夜车。他来时说“最近后背总是酸痛,吃止痛药也不管用”。胃镜查了,没事;肝功能查了,也正常。等到做增强CT那天,他坐在病房外,手捂着腰说:“医生,我真觉得不是胃的问题。”结果一出来,胰头区肿块胰腺癌晚期

他不是没给身体机会,而是“听不懂”身体的语言。

第一种疼痛,是偏左上腹部的钝痛。你是不是有时候觉得左上腹隐隐作痛,不剧烈,甚至以为是吃撑了?但这种疼痛常常在饭后加重,而且往往不是“阵发性的”,而是像有人在你肚子里塞了块石头,闷、堵、胀,挥之不去。

患者中仅7%知道这个早期信号。大多数人误以为是胃胀、消化不良,去买点助消化的药,或者多走两圈就掩盖过去了。这种疼痛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的位置很“模糊”——既不像胃,又不像肝,它是胰腺在“低声呐喊”。

而第二种疼痛,往往悄悄出现在你的背部。特别是中背部靠近左侧的位置,很多人以为是坐久了、扭到腰了。但这类疼痛有个显著特点:晚上躺下更明显,白天活动反而缓解。

三甲医生临床观察发现,这种“躺着疼、坐着不疼”,是胰腺癌典型的早期信号之一。因为胰腺位于腹膜后,一旦胰头或胰体有病变,它会压迫后方神经丛,引起放射性后背疼痛。

但第三个误区几乎所有人都在犯:误把胰腺癌当胃病治。有研究指出,高达46%的早期胰腺癌患者,在确诊前曾被误诊为胃炎、胃溃疡、胆囊炎。他们拿着胃药吃了三个月,癌细胞却在悄悄扩散。

你可能不信,胰腺癌的发病率虽然不如肺癌高,但它的死亡率却高居前列。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不到10%。不是治不好,而是发现得太晚。

为什么那么难发现?因为胰腺是“沉默器官”,它不咳嗽、不出血、不发热,只有“疼”是它留给你的唯一线索

再来看看成因。你是不是经常熬夜、吃油炸、情绪压抑?这些习惯正在一点点“点燃”胰腺的火药桶。

有人说:“我不抽烟不喝酒,怎么可能得胰腺癌?”但你知不知道,长期高脂饮食、肥胖、2型糖尿病,都与胰腺癌高度相关?特别是腹部肥胖的人,腹腔脂肪容易引起慢性炎症,胰腺就是“池鱼之殃”。

还有一点,被太多人忽视:情绪。你长期压抑、焦虑、愤怒吗?研究发现,长期情绪郁结,会影响胰岛素代谢和胰腺免疫调节功能。简单说就是,你心里有火,胰腺最先烧到。

预防从来不是“吃点保健品”这么简单,而是要从你的生活方式开始。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请特别注意:

· 经常熬夜加班,晚饭时间不固定;

· 喜欢吃烧烤、油炸、腌制食物;

· 家族中有胰腺、肝胆类肿瘤病史;

· 年龄45岁以上,体型偏胖,腰围超标;

· 血糖不稳,经常口渴、乏力、尿频。

三甲医院研究指出:“高危人群每年一次腹部影像学筛查,有助于发现早期胰腺异常。”但别以为这就够了,真正的预防,藏在你每天的一口饭、一个动作里。

从医生的角度,我更推崇“未病先防”。很多人以为“查出来再说”,但胰腺癌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等你出现黄疸、体重骤减、腹痛剧烈时,往往已经是中晚期。

我建议你试试这些具体的改变:

· 晚饭不要拖到9点后,最好在7点前吃完

· 每天保证20分钟轻量活动,比如饭后散步;

· 每周至少两天不吃油炸类,让胰腺“喘口气”

· 情绪低落时,写日记或深呼吸,而不是压抑;

· 一旦出现持续性左上腹或中背疼痛,不要等,及时就医。

你知道吗?胰腺癌不是不能管理,而是要早识别、早行动。曾有一位女性患者,因背痛就诊初期发现胰腺病变,术后恢复良好,五年后仍在定期复查。她说,“那时候真的是疼救了我。”

很多人以为疼是坏事,但我说,疼是身体最后的呼救信号。

你也许正在经历身体的某种“小异常”,但请不要忽视它。尤其是那种“说不清楚”的痛——不是胃,不是腰,而是像“身体里有根刺”,这种痛,值得你重视。

从今晚开始,试着做一件事:晚饭后手机放下,出门走15分钟,听听身体的声音。也许你会发现,它早就在悄悄提醒你。

你有没有曾经忽视过某种疼痛,结果发现是大问题?评论区说说你的经历,让更多人警醒。

(声明: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参考文献: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胰腺癌诊疗指南(2023版)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22中华肿瘤杂志《胰腺癌的早期信号识别与误诊分析》2021年中华消化杂志《胰腺癌与生活方式相关性研究》2022年

来源:马医生聊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