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北平原的玉米刚收完,李叔蹲在院门口扒拉账本:十亩地,小麦加玉米,忙活一整年,净落1万出头。隔壁家儿子去镇上电子厂,半年就挣这么多。
华北平原的玉米刚收完,李叔蹲在院门口扒拉账本:十亩地,小麦加玉米,忙活一整年,净落1万出头。隔壁家儿子去镇上电子厂,半年就挣这么多。
先算笔“自有地”的账
就说种小麦:
成本:种子50块、化肥200块、农药50块,播种+收割+灌溉的机械费200块,合计500块/亩。
收益:亩产800斤,收购价1.3元/斤,卖1040块,净赚540块。
接着种玉米:
成本:种子60块、化肥220块、农药40块,机械费180块,合计500块/亩。
收益:亩产1000斤,收购价1.2元/斤,卖1200块,净赚700块。
十亩地一年两季,理论上能挣 (540+700)×10=12400块 。但这里没算李叔弯腰除草、半夜浇地的功夫——要是把“人工”按镇上小时工15块算,他一年在地里耗的3000小时,光人工就值4万5,这么看反而亏了。
租地的农户更难扛
邻村张哥租了20亩地,光地租就800块/亩/年。算下来,十亩地成本凭空多8000块,一年净收入只剩 4400块 ,还没电子厂工人一个月工资高(镇上工厂月薪3500起)。
更糟心的是 风险 :去年春旱,小麦减产30%,直接少挣3000块;今年尿素从80一袋涨到150,化肥钱平白多花一半。可粮食收购价呢?十年前小麦1.1元/斤,现在才1.3元,涨得还没农资快。
为啥年轻人不愿种地?
镇上电子厂包吃住,月薪3500,一年稳拿4万2,是种地收入的3倍还多。更别提种地要“看天吃饭”:旱了减产、涝了绝收,种蔬菜更刺激——去年白菜跌到几分钱一斤,菜农一车菜换不回一袋化肥钱。
现在村里只剩老人守着地,年轻人宁愿进厂拧螺丝,也不愿赌“老天爷的脸色”。可土地总得有人种,咋办?
有人说搞“合作社”规模化,有人盼粮食涨价,还有人尝试种特色水果(但前期投入大,三年才结果,普通农户不敢碰)。你家乡种地有啥新门道?或者觉得咋能让务农更挣钱?评论区唠唠,说不定能碰出新思路~
来源:小君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