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A推进策略与部署建议 构建“十五五”期间差异化网络能力体系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6 15:19 2

摘要: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已完成全国所有地级市、县城城区的5G网络覆盖。截至2025年6月底,5G基站达到455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达11.18亿户,用户普及率超79%。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5G-A(5G-Advanced)作为5G向6G演进的关键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已完成全国所有地级市、县城城区的5G网络覆盖。截至2025年6月底,5G基站达到455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达11.18亿户,用户普及率超79%。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5G-A(5G-Advanced)作为5G向6G演进的关键技术,将在“十五五”期间承担三大战略使命:一是通过技术升级实现网络能力跃迁,二是通过差异化部署满足垂直行业需求,三是通过前瞻布局抢占6G技术制高点。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门发布的《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实现5G-A超宽带特性规模覆盖,这要求各地在规划部署、能力构建、市场拓展等方面形成体系化推进策略。

5G-A将持续探索5G技术演进之路。一方面,在现有5G基础上进行性能增强,包括容量、用户体验速率、频谱效率、低时延与高可靠的确定性网络等;另一方面,进行新能力扩展,包括绿色低碳(节能降耗)、赋能增长(业务创新)和网络自智(智能化运维)等。5G-A网络能力体系如图1所示。

3CC技术部署与差异化竞争策略

2025年3CC商用部署范围及进度

2024年中国移动已启动5G-A商用部署,年内扩展至全国超30 0个城市。预计2025年底,3CC(三载波聚合)技术将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及重点县域,形成“城市级全域覆盖”网络,并且高流量场景(如景区、交通枢纽、工业园区等)将实现深度覆盖。

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共建共享5G网络的基础上,实现了2CC技术的成熟应用。该技术通过聚合两个载波,显著提升网络速率和容量,为用户提供更高速、更稳定的网络连接。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主要采用“2.1GHz(40MHz带宽)+3.5GHz(200MHz带宽)”的方案,部分地区会加上900MHz频段的2×11MHz带宽,也有地方仅使用3.5GHz的200MHz带宽。双方在3 C C技术的部署上采取了更为积极的策略,例如在深圳等城市,中国联通已经开展了3CC组网方案的试点,通过聚合三个载波(如“2.1GHz+3.4GHz+3.5GHz”),显著提升了单用户的速率,为用户提供更极致的网络体验。

3CC技术性能与用户体验

在速率提升方面,利用3CC技术后峰值速率可达5G b i t/s(下行)和500Mbi t/s(上行),较传统5G提升3~5倍,支持8K直播、XR元宇宙等高带宽应用。在时延优化方面,通过载波聚合与边缘计算结合,时延可降至4ms以内,满足工业互联网、远程手术等低时延场景需求。在终端支持方面,目前主流终端已支持3CC,预计2025年底,超80%的新上市5G手机将兼容该技术。

“十五五”期间3CC部署节奏建议

在“十五五”期间,3CC技术将成为5G-A速率提升与覆盖拓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频谱组合优化、关键技术突破和网络架构创新,运营商可实现从“基础连接”到“价值创造”的转型。差异化竞争应根据频谱资源、网络架构和终端兼容性,分阶段部署以实现商用成功。最终,3CC技术将推动5G-A从“可用”向“好用”进化,为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第一阶段(2026—2027年):巩固覆盖,深化应用。在覆盖扩展方面,完成全国所有县城及重点乡镇的3CC覆盖,推动“一县一链”产业集群建设。在行业渗透方面,于工业互联网(如三一重工“灯塔工厂”)、智慧能源(宁德时代“光储充”项目)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商用。在技术融合方面,结合AIoT芯片(如寒武纪MLU220)和边缘计算,降低云端依赖,提升实时响应能力。

第二阶段(2028—2029年):技术升级,生态构建。在频谱扩展方面,整合高频段(如毫米波)与低频段,形成“低频广覆盖+高频高容量”的立体网络。在标准制定方面,参与6G标准预研,推动3CC与6G技术的平滑过渡,例如3GPP已启动6G场景用例与需求研究。

第三阶段(2030年以后):全面普及,创新引领。实现全国80%以上人口3CC覆盖。

差异化竞争:技术维度与商用策略

运营商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频谱资源差异化。中国移动结合低频段(7 0 0 M H z)覆盖优势与中频段(2.6GHz)容量优势,构建“广覆盖+高容量”网络,满足城乡全场景需求。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则聚焦高频段(2.1GHz、3.5GHz)部署3CC,主攻高容量、低时延场景(如XR、云游戏等),以吸引高端用户和行业用户。

网络架构差异化。第一,独立3 C C,在热点区域部署独立3 C C基站,提供极致的速率体验,适用于赛事直播、云游戏等场景;第二,融合3 C C,叠加S R S轮发和SuperMIMO技术,实现广域覆盖和容量均衡,适用于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场景;第三,与边缘计算协同,将3CC基站与边缘计算节点结合,降低时延至毫秒级,支持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实时业务。

商用策略创新。首先,按用户体验定价,推出“速率分级”套餐,用户可根据需求选择不同峰值速率(如基础套餐2Gbit/s、尊享套餐4.6Gb it/s)。其次,建立行业合作模式,与工业企业共建3CC专网,采用“网络切片+边缘计算”技术,提供高安全性、低时延的定制化服务。最后,构建生态联盟,联合设备商、终端厂商、内容提供商成立5G-A创新联盟,推动3CC技术在XR、全息通信等新兴领域的应用落地。

政策利好与场景爆发下“5G-A+低空经济”如何发展

低空经济定义与产业构成

低空经济是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辐射带动研发制造、运营服务、基础设施及综合保障等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经济形态。其核心产品包括以下三种:其一,无人机(消费级与工业级),我国的市场份额持续领先,深圳占全球工业级无人机市场份额的50%;其二,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广汽、小鹏、长安等车企加速布局,计划于2027年实现“地面-空中”立体出行服务;其三,直升机与固定翼飞机,在应急救援、医疗运输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得益于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的爆发,特别是在物流、旅游、应急救援、农林植保等领域加速落地,预计到2035年其市场规模有望达3.5万亿元。在低空物流方面,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可达1200亿~1500亿元,如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日均运输量已超1万单;在低空旅游方面,杭州西湖、深圳等地开发“空中游览”项目,结合无人机表演、模拟驾驶等体验活动;在公共服务领域,无人机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时构建临时通信网络(如翼龙-2无人机在甘肃积石山地震中保障通信72小时)。

政策支持与区域布局

在国家层面,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低空经济纳入新兴产业范畴;中央空中交通管理委员会发布专项措施,优化低空空域管理;《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出台,推行飞行审批“一窗受理、一小时办结”机制。

在地方实践层面,深圳发布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专项法规,计划于2025年布设600余个起降平台,开通220条无人机航线;上海出台《低空智联网5G网络规划建设技术规范》,推动5G-A与北斗导航系统融合。

“十五五”期间5G-A在低空经济领域的部署策略

现阶段低空经济已形成“政策牵引—企业布局—场景爆发”的良性循环,市场规模达到万亿级。5G-A作为5G的增强版,具备毫秒级时延与高可靠性、通感一体化、网络切片和大规模连接等关键能力。其中,毫秒级时延与高可靠性可满足无人机实时控制、避障等需求;通感一体化通过基站实现环境感知,辅助低空飞行器避障与路径规划;网络切片为低空应用提供专用网络资源,保障关键任务(如应急救援)的优先级;大规模连接支持海量无人机等设备同时在线,适用于物流、监测等场景。

“十五五”期间,通过政策与标准制定、基础设施升级、技术融合创新、应用场景拓展等,5G-A将成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其部署将聚焦构建低空智联网、促进城市空中交通发展、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并最终形成“5G-A+低空经济”的产业生态,助力我国在全球低空经济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1. 政策与标准制定

在空域管理改革方面,应推动5G-A与低空空域动态分配系统对接,实现空域资源“分钟级”释放,2026年前完成全国低空空域三维数字建模,划分三级空域(核心管制区—监视区—报告区)。在安全与监管方面,制定5G-A在低空经济中的数据传输、隐私保护标准,推广“军民航协同+区块链存证”监管平台,实现飞行计划“秒批秒响应”。

2. 基础设施升级与低空智联网构建

在5G-A基站部署方面,于城市群、物流枢纽、旅游景区等区域部署万个以上5G-A通感基站,实现重点区域厘米级定位与毫秒级时延;结合北斗增强站,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提升超低空(300米以下)覆盖能力。在边缘计算节点建设方面,于起降场、物流集散中心部署边缘服务器,降低数据传输时延,支持实时决策。

3. 技术创新与融合

在通感一体化网络建设方面,利用5G-A基站集成感知功能,实现对低空飞行器的动态跟踪与障碍物感知。在城市空中交通(UAM)体系构建方面,利用5G-A低时延特性,支持eVTOL与地面交通系统的协同调度,实现“干线—支线—末端”立体配送。在AI与5G-A协同方面,基于5G-A的高速传输,将无人机采集的高清视频、环境数据实时传输至云端AI平台,进行目标识别、路径优化等分析。

4. 应用场景拓展

在低空物流领域,通过5G-A网络切片技术,为无人机物流分配专用带宽,保障偏远地区医疗物资、生活必需品的实时配送。在公共服务与应急救援领域,构建5G-A应急专网,在灾害发生时快速部署临时通信基站,支持救援指挥与减灾物资投放。

5. 产业生态构建

推动产业链协同,鼓励5G-A设备商(如华为、中兴通讯等)与低空制造企业(如大疆、广汽等)合作,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推动5G-A基站与低空起降场一体化建设,以降低部署成本。

RedCap与无源物联规模化商用

RedCap从规模覆盖向深度应用跨越,助力5G物联网生态繁荣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23年10月下发《关于推进5G轻量化(RedCap)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实现县级以上城市规模覆盖、连接数千万级增长、终端产品超百款等目标;并于2024年4月启动“5G轻量化(RedCap)贯通行动”,部署标准制定、网络升级、应用创新等七项任务。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全国已开通RedCap基站超过100万个,覆盖330多个城市,实现县级以上城市连续覆盖。

运营商在2025年已实现RedCap技术的规模商用,覆盖广泛且应用场景丰富。“十五五”期间,应通过技术升级、成本优化、生态构建、政策支持及国际合作五大策略,推动RedCap从规模覆盖向深度应用跨越,助力5G物联网生态繁荣,加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持续深化RedCap与5G-A、A I技术融合,提升网络切片、边缘计算能力,满足低时延、高可靠性需求;结合通感一体、高精度定位等技术,强化垂直行业(如工业园区、港口)深度覆盖,重点城市核心城区实现连续覆盖,其他区域通过组网满足场景需求。

加快无源物联网部署,构建产业生态体系

无源物联网在物流追踪、环境监测、农林植保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十五五”期间,应加快无源物联网部署,从技术、成本、应用、政策、安全及国际合作等维度推进。

技术上,深化与5G-A、AI融合,提升网络切片与边缘计算能力,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在成本方面,通过规模化采购、技术改进及芯片设计优化,进一步降低设备成本,加速终端迁移;在应用层面,不断拓展工业、农业、能源等传统行业及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新兴领域,构建产业生态体系;在政策方面,增加地方财政补贴以支持偏远地区与公共安全领域网络建设,出台专项政策推动智能电网、安防监控等重点领域规模化应用;在安全方面,强化设备安全标准,推动态势感知与威胁监测能力落地;在国际合作中,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深化与欧美运营商合作试点,提升国内企业的全球影响力。

基站智能化改造赋能自智网络建设

基站智能板(如智能追焦单元、智能处理单元等)是5G-A时代推动网络自智与绿色节能的核心组件,通过动态波束调整、智能化运维、节能优化、多场景支持和AI集成,显著提升了无线网络的自动化、能效水平以及用户体验。

第一,动态波束调整,实时感知用户位置,精准调整天线方向与波宽,实现“波随人动”,缓解话务拥塞,提升用户体验;第二,智能化运维,自动化采集工参数据,闭环优化,时间从天级压缩至小时级,运维效率提升30倍,故障自愈功能保障网络稳定;第三,绿色节能,动态调压功放、关闭空闲资源,结合“0位0瓦”技术,整体能耗降低7%以上,支撑“双碳”目标达成;第四,多场景适配,保障高清直播、工业AGV、车联网等低时延场景,覆盖偏远地区与高流动性区域;第五,AI集成,内生智能算力,精准识别业务类型并调度资源,结合大模型与数字孪生加速算法迭代。

“十五五”期间应加速部署基站智能板以促进基站智能化改造,通过技术融合与创新,显著提升网络自动化与能效水平。应用案例显示,辽宁移动运维效率由此提升30倍,北京移动支持千万级高清直播,河南移动应对大学城瞬时需求。

前瞻布局抢占6G技术制高点

6G作为未来十年全球最重要的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之一,将引领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当前,6G正从技术研究迈向标准研究阶段。2024年9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的3GPP SA105次全会上,3GPP首个6G业务研究项目——6G场景用例与需求研究项目获得通过。该项目主报告人由中国移动代表担任,得到全球超过90家公司的支持,这标志着全球6G标准化进程的开始。

有鉴于此,国内产业各方应聚焦以下方面,尽早研究形成通信、感知、智能、计算等相互融合的创新技术体系,并通过前瞻性布局抢占6G技术制高点。

XR与工业基站专项

在XR增强方面,2025年部署QoS机制加以优化;2026年将实现多流协同传输,支撑虚拟工厂、远程操控等场景,时延降至20ms以内。在工业基站方面,制定《5G工业基站安装规范》,2025年完成100个智慧工厂部署,2027年形成防爆、高精度定位等差异化产品。

毫米波与卫星通信融合

在毫米波方面,2026年开展预研,2028—2029年试点6GHz频段5G-A毫米波基站,服务于体育场馆、交通枢纽等热点区域。在手机直连卫星方面,2027年完成与天通卫星的融合,2028年实现北斗短报文功能集成,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网络。

运营商差异化部署策略与投资回报预期

运营商差异化部署策略与时间安排见表1。在投资回报预期方面:首先,进行CAPEX优化,通过载波聚合、AI节能等技术,2027年将单用户成本降低25%;其次,提升ARPU,5G-A套餐用户ARPU预计可达120元/月(较5G提升40%),2028年5G-A用户占比超60%;最后,挖掘生态价值,带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产业规模超3万亿元,创造就业岗位500万个。

5G-A的推进需要把握“三个衔接”,即与5G网络的平滑衔接、与行业需求的深度衔接、与6G技术的前瞻衔接。通过三个阶段部署、差异化实施、生态化共建,预计到2030年我国将建成全球领先的5G-A网络,网络能力指标全面超越ITU IMT-2030要求,为6G时代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国内各省应立足本地产业基础,在工业控制、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共同书写数字中国建设的新篇章。

*本篇刊载于《通信世界》2025年8月25日*

第16期 总974期

来源:通信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