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注册精度0.1毫米,非常精准!”南少奎突然感叹道,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赞叹。在他面前,一台来自深圳的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正在完成一个关键操作——机械臂以肉眼难以察觉的微小幅度移动,正在进行截骨前的最终定位。
南少奎教授正在使用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完成手术中的关键操作。
来自深圳的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
金秋8月,双喜临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
在这个特殊时节,8月24日,海拔4000米的西藏那曲市比如县人民医院手术室内,一场特殊的手术正紧张进行。
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与机器运转的嗡鸣声交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关节外科南少奎教授凝视着屏幕,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注册精度0.1毫米,非常精准!”南少奎突然感叹道,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赞叹。在他面前,一台来自深圳的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正在完成一个关键操作——机械臂以肉眼难以察觉的微小幅度移动,正在进行截骨前的最终定位。
这是“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科技志愿服务行西藏行——关节专项能力提升行动”的一个场景。
世界之巅的医学挑战
手术台上,70岁的藏族老人晋美正接受右膝关节单髁置换手术。严重的关节畸形伴随骨缺损,让这台手术即使在平原地区也属高难度。而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挑战更是呈几何级数增长。
手术室外,宁波市第六医院关节外科副主任医师黄哲宇正在通过直播观看并解说手术。作为援藏医疗队成员,他已在比如县人民医院成功完成18台骨科手术。他告诉记者:“这里的氧气含量还不到平原的一半,医护人员首先要对抗的是头痛、气短等高原反应;再加上本地医疗条件有限,开展传统手术面临的风险非常大。”
在现场,黄哲宇表示,“精密仪器经长途运输,可能出现数据偏差,期待这台深圳产的机器人的表现。”
“正在运行,请松脚踏。”机器人发出清晰的语音提示。南少奎配合着指令,脚部轻轻松开踏板。“正在对齐,脚踩左键,对齐成功,松脚踏。”机器人继续发出指示。机械臂最终稳定在预定位置。亚毫米级的精度,在这片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高原上得以实现。
手术中最关键的截骨环节,机器人展现出无可替代的价值。传统手术中,医生需要依靠经验和手感,风险较高。而现在,机械臂沿着预定轨迹稳定移动,将误差控制在极致范围内。
“亚毫米级精度,是医生徒手操作难以企及的。”南少奎说,“特别是在高原环境下,0.5毫米可能就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
中午12时许,当机械臂在南少奎的操控下完成最后一个精准动作,海拔最高的机器人辅助单髁手术宣告成功。
生命重获新生的时刻
经过2个小时的手术,晋美被推出手术室时,守候在外的家人立即围了上来。下午6时,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老人尝试着迈出术后的第一步。
右脚刚一踩到地,晋美脸上便绽放出笑容。他用当地藏语轻声说着:“羊古(谢谢),羊古(谢谢)!”
“这样的高技术手术能够在我们县级医院完成,以前想都不敢想。这为高原地区的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比如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尹纯佑感慨:“以前像这样的手术,患者需要辗转到拉萨甚至内地医院,不仅路途遥远,费用也高昂。现在有了深圳的医疗技术支援,我们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内顶尖的医疗服务。”
据悉,这场手术创造了多个纪录:海拔最高的机器人辅助单髁手术、青藏高原首例机器人辅助单髁手术、西藏县级医院首例同类手术。
手术的意义,远不止于晋美一个人,也不止于创造世界纪录。在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指导下,通过国家临床中心教育平台将手术的高清画面,实时传送到千里之外的全国各地,1.4万名全国骨科临床专家们全程观摩学习。这场通过互联网直播的手术,变成了一堂生动的“云端教学课”。
“这不仅仅是为晋美老人做了一台手术,”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专家说,“它验证了一套可行的模式。这套模式可以复制到更多高原、边疆地区,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惠及更多像晋美这样的患者。”深圳的创新成果,正在成为撬动“健康中国”在边远地区落地的有力支点。
此次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实现了从技术追赶到局部领跑的跨越,为高原和高寒地区医疗服务的提升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深圳智造的极限考验
这台在世界之巅稳定运行的机器人,是深圳创新力量的缩影。它来自元化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是国产首个髋、膝、单髁一体骨科手术机器人。它的出现,打破了国外巨头在该领域长达数十年的垄断。其核心的导航定位精度达到了小于1毫米的亚毫米级,与国际顶尖水平并肩。为了这一刻,研发团队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技术攻关。
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历程,堪称深圳创新精神的缩影。从最初的7人团队发展到近200人的专业队伍,从技术追赶到实现局部领跑,深圳企业用实力证明了中国制造的水平和能力。
锟铻是远古神话故事中的一把宝剑,“切玉如切泥”。“正如我们打造的手术机器人,在切骨时,能和锟铻剑一样做到快速、锋利、完美。”元化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李艾俐充满自信。在医疗领域,骨科手术普遍存有三大难题:看不见、打不准、拿不稳。要研发一款全骨科手术机器人,不仅要对不同手术需求了如指掌,在软硬件层面也要做到既通用又细分。
很快,元化智能研发团队将全骨科手术机器人样机升级到了第五代,从膝关节置换开始,研发全骨科辅助机器人,即同一个机器换上不同末端工具和软件,可以覆盖骨科所有手术,包括关节置换、锥板切除、脊柱创伤等。
手术时间大幅缩短的关键,在于骨科手术机器人的“智能算法”和“导航仪”。“因为国内没有案例可以参考,以及很多智能算法国内还不能掌握,所以我们都是从最底层的算法开始,一个代码一个代码突破。通过不断尝试,最终完成了自己的智能算法。”李艾俐感慨。
2023年3月,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关节置换手术导航定位系统(新增髋关节适应症)获批上市,成为首个国产自主研发的髋膝关节一体机;2024年7月,锟铻全骨科手术机器人——关节置换手术导航定位系统(新增单髁膝关节适应症)获批上市,成为国内首个通过NMPA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特别审查程序的髋膝单髁三位一体,可进行多适应症的全关节骨科手术机器人。
如今,这台协助南少奎教授完成手术的机器人,能应对低温、低压、低氧的极端环境,自2023年在西藏开展首例手术以来,已在当地成功辅助完成近百台骨科手术,成为雪域高原医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智能战友”。
从南海之滨到世界屋脊,这是一条不平凡的技术长征之路。李艾俐表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最先进的医疗技术,能够惠及每一位患者,无论他身在何处。”
四十五载砥砺前行,六十年春华秋实。深圳与西藏,这两个代表着改革开放与民族团结的标志性地区,正以这样的方式书写着新时代的兄弟情谊。这场手术的成功,更是两地深厚情谊的美好见证。
所有的人都相信,深圳与西藏的情谊必将如高原上的格桑花,越开越盛;如南海的浪潮,奔流不息。两地将继续携手共进,共同描绘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
记者手记
在海拔四千米,见证科技的温度
清晨的那曲比如县街道,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湛蓝的天空下,五彩经幡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藏式民居窗台上摆放着盛开的格桑花。主干道两旁,“热烈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红色横幅格外喜庆,与街道上身着传统服饰、面带笑容的藏族同胞的身影相互映衬,处处流露着喜庆祥和的氛围。
站在西藏那曲比如县人民医院,迎面吹来的是海拔4000米高原的凛冽寒风,但内心涌动的却是一股暖流。这一刻,仿佛看见了未来医疗的模样——科技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跨越千山万水传递温暖的桥梁。
手术室内,南少奎教授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却依然全神贯注。他的身旁,来自深圳的锟铻机器人正伸展着机械臂,以亚毫米级的精度完成每一个动作。“正在运行,请松脚踏”——机器人的语音提示在手术室回响,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手术正值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和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在这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节,深圳用科技创新这份特殊的“生日礼物”,向西藏献上最诚挚的祝福。
最让人动容的,是当天下午见到晋美老人下床行走的那一刻。这位70岁的藏族老人扶着助行器,一步步艰难却坚定地向前迈步。当他抬起头露出笑容,用藏语说出羊古(谢谢)时,在现场采访的我们,瞬间理解了所有技术攻关的意义——科技最终要服务于人,要让生命更有尊严。
在采访中,比如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尹纯佑的一句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这样的高技术手术能够在我们县级医院完成,以前想都不敢想。”从深圳到那曲,跨越的不仅是4000米的海拔高度,更是深圳与西藏之间深厚的情谊。
回望这场特殊的手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两地情感的交流与融合。深圳与西藏虽远隔千山万水,却始终心手相牵。
离开比如县时,朝阳洒在雪山上,泛着金色的光芒。我们相信,这场手术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会有更多深圳的科技创新成果惠及高原百姓,继续书写深圳与西藏深情厚谊的新篇章。因为科技的真谛,不仅在于飞得多高,更在于走得有多远——直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角落。
来源:深圳特区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