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防空:陆军的移动“保护伞”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6 14:32 2

摘要:伴随防空是指在作战行动中,与作战部队或重要目标保持近距离协同,实时提供防空掩护的防御方式,其核心是通过动态伴随、灵活部署的防空力量,应对敌方空中突袭,保障被掩护对象的空中安全,具有反应迅速、针对性强、与作战行动高度融合的特点。

伴随防空是指在作战行动中,与作战部队或重要目标保持近距离协同,实时提供防空掩护的防御方式,其核心是通过动态伴随、灵活部署的防空力量,应对敌方空中突袭,保障被掩护对象的空中安全,具有反应迅速、针对性强、与作战行动高度融合的特点。

伴随防空的演进之路

在现代战争的立体战场环境中,空中威胁始终是地面部队的致命挑战。从超音速战机的俯冲突袭,到察打一体无人机的精准侦察,再到巡航导弹的低空突防,各类空中目标正以更隐蔽、更快速的方式渗透作战体系。

伴随防空的发展始终与地面作战需求同频共振。二战时期,机械化部队的闪电式推进使传统固定防空阵地逐渐失效。1944年7月的利沃夫战役中,苏联第3近卫坦克集团军在向德军纵深推进时,由于脱离了后方高炮部队的掩护,遭遇德军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和Fw-190战斗轰炸机的轮番空袭。苏军因空袭损失的装甲装备占总损失量的14%,暴露出机动中防空能力的致命短板。这一教训直接推动了伴随防空装备的研发。

二战后,苏联率先实现装备突破。1955年列装的ZSU-57-2双管自行高炮,以T-54坦克底盘为基础,搭载两门57毫米机关炮,最大射程4公里,射速120发/分钟,首次实现与坦克部队的同步机动。但该装备存在火控系统简陋、命中率低的问题,在面对高速喷气式战机时力不从心。20世纪60年代,ZSU-23-4“石勒喀河”自行高炮与9К31(北约代号SA-9)地空导弹的组合应运而生,两者配合构建起团级单位的多层防空网。

美军则在冷战期间另辟蹊径。20世纪60年代装备的M163“火神”自行高炮,采用6管20毫米加特林机关炮,射速高达3000发/分钟,主要用于近程防空。同时期列装的M48“小槲树”防空导弹系统,射程8公里,采用光学瞄准加红外制导,用于中程拦截。但这些装备在信息化战争中逐渐显露出协同不足的问题,“火神”高炮缺乏有效的雷达引导,“小槲树”防空导弹抗干扰能力较弱。直到21世纪初,机动近程防空系统(M-SHORAD)项目落地,基于“斯崔克”装甲车的弹炮合一系统才让美军重新具备现代化伴随防空能力。该系统整合了4枚“毒刺”导弹、一门30毫米机关炮和一挺7.62毫米机枪,配备先进的光电探测系统和雷达,可有效应对多种空中威胁。

“导弹+高炮”的复合配置

伴随防空的核心优势在于“动态伴随”能力。其装备普遍采用履带式或8×8轮式装甲底盘,具备出色的越野性能和机动速度。如“道尔-M2”防空导弹系统采用T-72坦克底盘,越野时速可达60公里,最大行程500公里,能与装甲集群保持同步推进。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其悬挂系统可根据地形自动调节,确保在泥泞、山地等环境中平稳行驶。这种机动性彻底改变了传统防空“守株待兔”的模式。传统防空武器需要预设阵地,在部队机动过程中往往存在防空真空期,而伴随防空系统能紧随部队行动,在行军、突击、转移等全流程中均处于防护状态。

现代伴随防空系统普遍采用“导弹+高炮”的复合配置,形成多层次的拦截体系。除了防空导弹,自行高炮被誉为“移动的弹幕发生器”,是伴随防空的近程火力支柱。德国“猎豹”自行高炮是典型代表,它以“豹”1坦克底盘为基础,搭载两门35毫米机关炮,单门射速550发/分钟,可发射高爆弹、穿甲弹等多种弹药。其配备的脉冲多普勒雷达最大探测距离15公里,能同时跟踪多个目标,并在行进间对时速800公里的目标实施有效命中。但“猎豹”造价高昂,单台成本约3000万美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大规模列装。

弹炮合一系统将导弹和高炮有机结合,实现了“一装多能”。新型弹炮合一系统将35毫米高炮与防空导弹集成在同一底盘上,导弹采用雷达制导,射程可达10公里,主要负责3—10公里的中远程拦截;35毫米高炮射速500发/分钟,有效射程 3公里,负责0.5—3公里的近程防御。这种组合既发挥了导弹的高精度优势,又利用高炮的高射速弥补了导弹抗饱和攻击能力的不足。通过分层拦截技术,该系统对巡航导弹、无人机等低空目标的拦截成功率提升至85%以上。作战过程中,系统通过先进的火控计算机实现火力协同。如面对多批次、多方向来袭的目标时,可根据目标距离和威胁程度,合理分配导弹和高炮火力,实现高效拦截。

如今,有些先进的伴随防空装备,采用8×8轮式底盘,具备良好的战略机动性。配备的相控阵雷达可同时跟踪40个目标,并优先拦截12 个威胁最大的目标。导弹采用垂直冷发射技术,可360度全方位攻击,射程15公里,能有效拦截各类固定翼飞机、武装直升机、无人机、巡航导弹等目标。这类装备既可单车独立作战,也可融入作战体系实现协同作战。

在实战检验中前行

伴随防空需突破多重技术瓶颈。一是成本压力巨大,先进的雷达系统、制导武器和装甲底盘使得伴随防空系统单价普遍超千万美元,大规模列装是不小的负担。二是对抗不断升级,随着隐身技术和高超声速技术的发展,现有伴随防空系统面临严峻挑战。隐身目标可使雷达探测距离缩短50%以上,高超声速武器则压缩了系统的反应时间。三是电磁环境复杂化,现代战争中电子战贯穿始终,敌方通过电磁干扰可使伴随防空系统的雷达迷茫、通信中断、火控系统失效。四是多平台的数据链融合仍存在延迟。在复杂作战环境中,伴随防空系统需要与预警机、战斗机、其他防空单元实时共享信息,但目前数据传输速率和处理能力有限,往往导致目标信息更新不及时,影响拦截效率。

近年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成为装备检验场,各类伴随防空装备在战场上接受了严峻考验。有的防空系统先进的相控阵雷达能有效发现低空飞行的无人机,但在面对无人机蜂群攻击时,暴露出火力持续性不足的问题,因高炮弹药消耗过快,导致部分目标突破防线。有的自行高炮凭借其高射速和精准的火控系统,成功拦截了多枚巡航导弹,但其雷达系统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性能有所下降,需要其他侦察设备提供目标指引。

这些战例既印证了伴随防空的实战价值,也为其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是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通过AI算法实现目标威胁排序与自主拦截决策。AI将深度融入伴随防空系统,使其能快速分析目标类型、飞行轨迹、威胁程度等信息,自动生成最优拦截方案,反应时间从秒级压缩至毫秒级。二是无人化趋势明显,发展车载无人机群构建“防空+反导+反无人机”的立体防御。车载无人机可前出侦察,扩大预警范围;也可携带战斗部实施自杀式攻击,拦截来袭目标。三是体系化融合加深,与预警机、卫星、歼击机形成数据共享。届时,伴随防空系统可接收预警机提供的远程目标信息,引导歼击机对远距离目标实施拦截,自身则专注于近程防御,形成全域协同拦截体系。

这种演进将使伴随防空从“被动防御”升级为“主动防护”,不仅能有效应对现有空中威胁,还能适应未来战争形态的变化,成为地面作战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保障力量,为陆军在复杂战场环境中遂行作战任务提供坚实支撑。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8月25日第6版

本期编辑:陈艳

来源:学习时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