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的秘密:从“沉睡的地震仪”到行星演化的钥匙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6 13:25 2

摘要:提到阿波罗登月任务,人们往往会想到宇航员的脚印和带回地球的月岩。鲜为人知的是,他们还留下了一批特殊的科学仪器——地震仪。

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专栏

周三 · 视频天象 |周四 · 观测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测 |周六 · 茶余星话 | 周日 · 太空探索

翻译:贺柏翔

校对:牧夫天文校对组

后期:王启儒

责任编辑:王启儒

提到阿波罗登月任务,人们往往会想到宇航员的脚印和带回地球的月岩。鲜为人知的是,他们还留下了一批特殊的科学仪器——地震仪。

尽管这些仪器在1978年就关闭了,但它们所记录的数据,直到今天仍在不断为科学家提供新的线索。正是这些数据,首次揭示了月球也会发生“月震”,并让我们得以描绘出月球内部的结构。

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站在月球地震仪旁边(阿波罗 11 号)

Credit: NASA

和研究地球一样,科学家们通过分析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来判断月球内部由哪些成分构成。随着几十年来数据处理技术和地球物理学的发展,人们能够从旧数据中提取出新的信息。正因如此,即使地震仪早已沉寂,我们仍然能够利用其记录,确认月球确实拥有一个核心。

这一发现的意义在于,它提醒我们不要再把月球仅仅当作地球的附属物。它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的类地岩石世界,有着自己的“心脏”和独特的演化历程。更重要的是,月球是一把理解行星早期历史的钥匙。地球的远古记忆被板块运动不断抹去;水星尚未有人类探访;金星的环境过于恶劣,探测难以长久;火星虽然已经多次着陆,但样本还未能带回。

而月球——却在近在咫尺之处,静静保存了数十亿年的“档案”,甚至让我们能够亲手触摸、带回、研究。

月球上的橙色土壤,阿波罗17号带回

Credit: NASA

这些“档案”讲述的故事并不温柔。科学家发现,在月球形成后的早期,它曾被一片深达约500公里的岩浆海洋覆盖。密度较低的矿物漂浮在表面,冷却后形成了今天的月球高地;而铁则沉入核心。这一过程与地球早期的分化惊人地相似。

随后,在距今38.5至40亿年前,月球经历了所谓的“晚期重轰炸期”。无数陨石接连不断地砸向表面,剧烈的撞击不仅留下了满布的陨坑,也形成了独特的角砾岩——碎裂、混合、熔结的矿物被迫拼合在一起,成为月球独有的地质印记。

阿波罗17号样品72275的岩石薄片切片,角砾岩

Credit: Randy Korotev

在那之后,月球又迎来了火山爆发的时期。炽热的岩浆喷涌流淌,逐渐冷却,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在望远镜中清晰可见的“月海”。这些灰暗的平原,正是古老火山活动的痕迹。

月球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自身的演化史,更是一面映照其他类地行星的“镜子”。它帮助我们理解地球为何会成为今天的模样,也让我们推测火星、金星乃至水星在漫长历史中的可能经历。每一块月岩、每一条地震波、每一份地质样本,都是一页珍贵的记录。

月球的彩色负片

Credit: Dawid Glawdzin

来源:牧夫天文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