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要钱,不要家,要听绣娘唱采茶”。这句流传于乾隆年间的民间美誉,说的正是黄梅戏开山鼻祖邢绣娘。从湖北黄梅的乡间戏台到乾隆皇帝的御前献艺,从民间采茶小调到登上高台大戏,她的一生堪称传奇。
> 一副好嗓子,唱出一个剧种;一颗坚韧心,感动一位皇帝。她用人生苦难谱写艺术传奇,让黄梅小调响彻大江南北。
“不要钱,不要家,要听绣娘唱采茶”。这句流传于乾隆年间的民间美誉,说的正是黄梅戏开山鼻祖邢绣娘。从湖北黄梅的乡间戏台到乾隆皇帝的御前献艺,从民间采茶小调到登上高台大戏,她的一生堪称传奇。
曾经四次为乾隆皇帝献艺,并获得了“黄梅名伶”的御赐墨宝。邢绣娘不仅以精湛技艺征服了观众,更以惊人勇气告御状救百姓,用生命谱写了黄梅戏的早期辉煌
01 草根出身,乱世飘零唱采茶
1749年,邢绣娘(本名邢秀莲)出生于湖北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的一个演唱世家。 从小与兄嫂一起出门卖唱,因扮相俊俏,唱腔甜美,出道不久便赢得了“不要钱,不要家,要听绣娘唱采茶”的美誉。
黄梅县当地“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和几乎人人都是“戏迷”的地域氛围,为邢绣娘日后完善黄梅采茶戏提供了必要条件。
乾隆二十九年,黄梅发大水,邢绣娘的父亲病故。灾难迫使兄嫂携她和两岁侄子到江西卖唱。在景德镇,一个花花公子见绣娘年轻貌美,要纳她为妾,幸得一位四川拳师相助,才逃回黄梅。
回到家乡后,邢绣娘匆忙嫁给小时候订就的“娃娃亲”丈夫梅火望。成家后,她一心想收徒唱戏,组建班社。这颗艺术的种子,已经在苦难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02 御前献艺,黄梅名伶获御赐
邢绣娘的艺术生涯与乾隆皇帝南巡密切相关,她曾经四次为乾隆皇帝献艺。
乾隆三十年,乾隆第四次下江南期间,邢绣娘在苏州第一次为乾隆献艺。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乾隆三十一年,邢绣娘的丈夫被歹人所害。
为报仇和救瞿学富,她风餐露露宿奔波京城,用唱曲方式告御状。最终,救出瞿学富,贪官污吏遭到严惩,帮黄梅人民出口恶气。
乾隆皇帝被其婉转动听的曲调和生动逼真的表演所打动,亲笔题写“黄梅名伶”。这成为她第二次为乾隆献艺。
从京城一路卖唱回家后,因夫亡又回到娘家跟兄嫂生活,农闲时搭班唱戏,工小旦。她戏路很广,以扮演《蔡鸣凤辞店》中的卖饭女、《上天台》中的祝英台、《白扇记》中胡金莲等小旦而闻名。
相继获得“北方梆子有二,黄梅调子无双”和“不接京城大戏王,愿请黄梅邢绣娘”等美誉。
03 屡遭磨难,艺术之路多坎坷邢绣娘告御状得罪奸人太多,不敢在黄梅久待。
雪上加霜的是,族长又要将她卖给当地一个富户作妾,秀娘只好再次逃离黄梅,到江西安徽唱采茶戏谋生。
期间,她和志同道合、隐姓埋名的戏子王耀文(汪永贤)结合。乾隆四十五年,邢绣娘与丈夫王耀文在安徽省青阳县离九华街约30华里杨家河村正式安家落户。
那一年乾隆第五次下江南,在扬州邢绣娘第三次为乾隆献艺。乾隆四十九年,乾隆第六次下江南期间,也是在扬州邢绣娘第四次为乾隆献艺。
04 艺术贡献,黄梅戏开山鼻祖
邢绣娘在前人“黄梅采茶歌”基础上,苦心钻研黄梅采茶戏的演唱技艺和表演手法,从民间采集到组建戏班等,将黄梅采茶小戏,推进成高台大戏。
业内人士评价:“如果说严凤英是黄梅戏的皇后的话,那么,邢绣娘便是黄梅戏的皇太后”。这一评价足以证明邢绣娘在黄梅戏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
她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将黄梅戏发扬光大,著名的剧本有《蔡鸣凤辞店》、《上天台》、《白扇记》。这些作品为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05 文化传承,一代宗师的深远影响
2012年,由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人民政府与影视公司联合制作的《黄梅戏宗师传奇》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播出。该剧根据黄梅籍作家周濯街的长篇小说《黄梅戏第一代宗师——邢绣娘传奇》改编。
通过讲述“黄梅采茶戏宗师”邢绣娘这一真实历史人物的奋斗历程和精彩人生,展现了黄梅采茶戏的起源与发展壮大的过程。
黄梅县借助邢绣娘的文化名片,成功地带动了县域经济发展。电视剧播出后,扩大了黄梅五祖寺、挪步园等人文自然景点的知名度。
更重要的是,黄梅县成立了“湖北邢绣娘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一个以黄梅大源湖两万余亩野生荷叶为基地,生产销售荷叶茶以及黄梅特色产品“元宵茶”的企业。
黄梅县邢绣娘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也正在筹建之中。文化品牌真正转化为了经济效益。
2019年,新编黄梅戏《一代义伶邢绣娘》上演,传统与现代在舞台上碰撞出新的火花。台下年轻观众捧着鲜花与灯牌,制作了主演形象的周边产品。这一幕,邢绣娘当年可能无法想象。
从民间采茶女到黄梅戏创始人,从草台班子到宫廷献艺,邢绣娘用一生证明了艺术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
她的故事不仅是黄梅戏的起源,更是一个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用才华和勇气创造历史的传奇。
来源:哲学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