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茨的“傀儡棋局”:德国总统提名背后,美式霸权绞杀下的德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6 11:27 2

摘要:柏林夏洛滕堡宫的穹顶镀着初秋的金辉,可宫殿前的石板路上,却弥漫着比冬日雾霭更浓重的焦虑。2025年9月的这个清晨,基民盟主席默茨(Friedrich Merz)踩着联邦议院的红地毯,抛出了足以震动欧洲政治根基的提议——提名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

柏林夏洛滕堡宫的穹顶镀着初秋的金辉,可宫殿前的石板路上,却弥漫着比冬日雾霭更浓重的焦虑。2025年9月的这个清晨,基民盟主席默茨(Friedrich Merz)踩着联邦议院的红地毯,抛出了足以震动欧洲政治根基的提议——提名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角逐德国总统。当这个名字从他唇齿间落下时,议会大厅的空气瞬间凝固,唯有记者们的闪光灯像失控的星火,疯狂舔舐着他那张面无表情的脸。

消息传出,柏林墙遗址旁的游客停下了拍照的手,汉堡港的起重机悬在半空忘了作业,慕尼黑啤酒馆里刚斟满的黑啤溅出杯沿——整个德国都在追问:那个曾在俾斯麦手中崛起、在二战后浴火重生、靠工业实力撑起欧洲经济半壁江山的国家,难道真要褪下主权的外衣,沦为星条旗下的“第51个州”?默茨这步棋,下得何止是荒唐,简直是把德意志的百年尊严,扔进了华盛顿的政客酒局。

一、美式霸权的“特洛伊木马”:冯德莱恩履历里的“美国烙印”

当人们翻开冯德莱恩的履历,看到的不是一位“德国政治家”的成长轨迹,而是一份写满“美国从属”的效忠书。她与美国的羁绊,早已渗透进家庭的每一个角落:七名子女中,五人持有美国护照,长子在华尔街高盛担任分析师,次女嫁入美国俄亥俄州的豪门,就连小孙子的母语都是美式英语——在柏林的私人别墅里,家人交流时鲜少提及德语,仿佛德国只是他们暂居的“海外驿站”。

她的丈夫海科·冯德莱恩(Heiko von der Leyen)更是与美国资本深度绑定:担任辉瑞制药德国子公司“辉瑞生物科技”的首席运营官长达12年,期间主导了辉瑞在欧洲的疫苗分销网络搭建。2023年,德国《焦点》周刊曝光的财务报表显示,冯德莱恩夫妇的总资产约1.2亿欧元,其中92%都托管在特拉华州的一家离岸信托公司——这个被称为“美国避税天堂”的州,藏着无数跨国资本的秘密,也藏着冯德莱恩与美国利益集团剪不断的脐带。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位常把“欧洲价值观”挂在嘴边的政客,在2024年欧盟疫苗采购丑闻中,暴露了“听令白宫”的真实面目。当时被黑客泄露的27封私人邮件里,冯德莱恩与辉瑞CEO阿尔伯特·布尔拉(Albert Bourla)的对话直白得令人心惊:2024年3月12日的邮件中,她写道“已按白宫要求,将欧盟疫苗采购量提高20%,优先保障美国本土供应后再分配给成员国”;4月5日的回复里,她甚至承诺“会压服德国卫生部,不追究辉瑞疫苗副作用的数据瞒报问题”。这些文字像一把把尖刀,戳破了“欧洲自主”的虚假外衣——原来欧盟的疫苗政策,不过是白宫棋盘上的一颗棋子。

这让人不由得想起76年前的《北大西洋公约》。1949年,美国用“共同防御”的糖衣,将刚走出二战废墟的德国绑上北约战车,那时的德国需要美国的经济援助,不得不低头;可如今,德国已是欧盟第一大经济体,默茨却要通过冯德莱恩的提名,让德国从“经济附庸”沦为“政治傀儡”。如果说当年的马歇尔计划是“用美元换市场”,那冯德莱恩的提名就是“用总统职位换庇护”——美国这次要的,不再是德国的工厂和农田,而是整个国家的政治话语权。

《明镜周刊》2025年8月的深度报道更揭露了一个隐秘事实:冯德莱恩在担任欧盟委员会主席期间,曾于2023年、2024年分三次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签署秘密备忘录,内容直指德国的核心利益——在能源领域,承诺“德国放弃与俄罗斯的北溪-2号天然气合作,优先采购美国液化天然气”;在军事领域,同意“德国联邦国防军的装备采购中,美国厂商份额不低于60%”;在外交领域,保证“在对乌援助、对俄制裁等议题上,与美国保持完全一致”。这些备忘录从未提交德国议会审议,却被冯德莱恩当作“投名状”,悄悄送到了华盛顿的办公桌上。

二、总统职位的“橡皮图章”与“政治毒药”:从礼仪象征到主权沦陷

德国总统府前的胜利柱,矗立在蒂尔加滕公园的中心,柱顶的金色维多利亚女神像,曾见证过德国统一的荣光,也目睹过二战战败的屈辱。根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第54条,总统作为国家元首,职权本是“象征性的礼仪职责”——签署议会通过的法案、为新总理颁发委任状、接待外国元首来访,就像一台“高级盖章机器”,没有实际行政权力。可默茨偏要把这台“机器”改装成“美式传声筒”,让冯德莱恩用总统的身份,在国际舞台上替美国发声。

试想这样的场景:联合国大会的讲坛上,冯德莱恩穿着德国总统的礼服,却对着全世界宣扬“美国优先”的论调;G20峰会的圆桌旁,她代表德国签署的协议,处处透着华盛顿的意志;甚至在柏林的国庆庆典上,她致辞时提到的“德国利益”,本质上都是美国的诉求——那时,胜利柱上的维多利亚女神,恐怕也要蒙上一层耻辱的尘埃。

更致命的是,这一提名正在把德国社会撕成两半。在巴伐利亚州的慕尼黑,老啤酒馆“霍夫布劳豪斯”里,78岁的退休工程师海因茨摔碎了手中的啤酒杯,泡沫顺着桌沿流到地上,像他止不住的怒火:“我父亲当年在斯大林格勒打仗,不是为了让德国总统变成美国的代理人!”;在柏林的亚历山大广场,数百名左翼青年举着“拒绝新殖民主义”“德国主权不容出卖”的标语游行,他们的口号穿过秋日的寒风,传到了总统府的窗棂前;在鲁尔区的多特蒙德,矿工们放下了手中的镐头,罢工标语贴满了矿区的围墙——“我们挖的是煤,不是德国的主权!”

这种分裂在2025年3月达到了沸点。当时冯德莱恩前往德累斯顿参加一场“欧洲团结”主题活动,刚走出火车站,就遭遇了两拨人的对峙:极右翼选择党支持者举着“驱逐美国傀儡”的牌子围堵她的车队,反美示威者则与警察发生推搡,石块和玻璃瓶飞向警戒线。混乱中,17人受伤,其中包括3名记者,德累斯顿警方不得不动用催泪瓦斯才控制住局面。事后,《萨克森州报》的头条写道:“冯德莱恩走到哪里,分裂就跟到哪里——她不是德国的总统候选人,而是德国的‘政治毒药’。”

三、德美关系的“扭曲镜像”:用主权换“保护”的亏本买卖

莱茵河畔的葡萄园中,65岁的酒农汉斯·穆勒蹲在地里,抚摸着一串尚未成熟的雷司令葡萄,眉头拧成了疙瘩。“今年的葡萄带着苦味,”他指着远处的输气管道说,“自从北溪-2号停了,我们的供暖费涨了三倍,葡萄酒的出口量跌了四成——这都是拜美国的能源政策所赐。”

汉斯的抱怨,道出了德美关系的荒诞真相:如今的跨大西洋伙伴关系,早已不是平等的“盟友”,而是美国单向索取、德国被动付出的“主仆关系”。2024年,德国对美贸易逆差达到创纪录的870亿欧元——德国卖给美国的,是精密的汽车、高端的机械;美国卖给德国的,却是高价的液化天然气、过时的军事装备。更离谱的是,在北约军费分摊中,德国承担的比例已超过GDP的2.5%,远超北约规定的2%上限,而美国却还在不断施压,要求德国把更多钱投入美军在欧洲的基地建设。

美国对付德国的手段,依旧是老一套的“胡萝卜加大棒”。“胡萝卜”是能源协议:2025年4月,美国能源巨头埃克森美孚与德国签署价值320亿欧元的液化天然气协议,承诺未来10年向德国供应天然气——可这份协议的价格,比俄罗斯的天然气高出40%,德国每年要多花数十亿欧元,只为买美国的“能源安全承诺”。“大棒”则是军事威慑:同年5月,五角大楼宣布在波兰部署中程导弹,射程覆盖德国东部的所有重要城市,美其名曰“防御俄罗斯威胁”,实则是把德国变成了“核威慑的前哨站”。德国《世界报》的评论一针见血:“美国给德国的‘胡萝卜’,是用德国的钱买的;美国挥向德国的‘大棒’,瞄准的是德国的主权。”

而冯德莱恩的提名,就是这种不平等关系的“政治缩影”。她既是美国利益的“代言人”——推动德国采购美国天然气、增加北约军费、跟随美国制裁俄罗斯;又是德国主权的“掘墓人”——牺牲德国的经济利益、无视民众的诉求、瓦解欧洲的团结。就像2025年6月,她在布鲁塞尔参加欧盟能源会议时,公开反对法国提出的“欧洲能源自主计划”,反而力推“与美国加强能源合作”,气得法国能源部长当场离席:“你代表的是美国能源商,不是欧洲!”

四、欧洲觉醒的“曙光与阴影”:一颗棋子搅乱整个棋局

斯特拉斯堡的欧洲议会大厦里,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声音回荡在穹顶下:“欧洲不能永远做美国的‘后院’,我们要自己掌握命运!”2025年5月,欧盟27国在激烈的辩论后,一致通过了《欧洲战略自主法案》——这份法案堪称欧洲“去美国化”的里程碑,计划在2030年前建立独立于美国的军事指挥体系、能源供应网络和外交决策机制。投票结果公布时,欧洲议会议员们起立鼓掌,很多人眼中含着泪——这是欧洲自二战后,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摆脱美国的控制。

可默茨的提名,却像一把淬了毒的匕首,狠狠扎进了欧洲团结的心脏。冯德莱恩在欧盟的多年任职中,早已习惯了“听美国的话、拆欧洲的台”:2023年,她阻挠欧盟与中国签署《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理由是“要配合美国的对华政策”;2024年,她反对欧盟设立“欧洲防务基金”,声称“依赖北约就足够了”;2025年,她更是公开批评《欧洲战略自主法案》“不利于跨大西洋合作”,试图说服德国议会否决这份法案。

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曾私下对助手说:“冯德莱恩就像美国安插在欧盟的‘卧底’,只要美国需要,她随时会破坏欧洲的团结。”而默茨提名这样一个人担任德国总统,无疑是在告诉整个欧洲:德国要站在美国那边,与其他欧洲国家分道扬镳。这让原本就脆弱的欧洲团结雪上加霜——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公开表示“无法信任一个由美国傀儡领导的德国”,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则直接暂停了与德国的能源合作谈判,欧洲一体化进程,正因为这一提名而陷入停滞。

更讽刺的是,冯德莱恩的提名,暴露了德国政治精英的“软骨病”。这些穿着定制西装、出入高档酒会的政客,在波恩的老议会大厦里高谈阔论“欧洲价值观”“德国责任”,可一到华盛顿,就立刻换了一副嘴脸。2025年7月,默茨率团访问美国,在白宫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会面时,全程保持着近乎谦卑的微笑,甚至在特朗普抱怨“德国军费交得太少”时,当场承诺“会推动议会把军费提高到GDP的3%”。而冯德莱恩更甚,她在白宫草坪的欢迎仪式上,主动用美式英语唱起了《星条旗永不落》,旁边的德国外交官们尴尬地低下头,没人敢直视镜头——那一刻,德国的政治尊严,被他们踩在了脚下。

五、历史的警钟:从魏玛的废墟到“无形的柏林墙”

站在勃兰登堡门前,指尖触碰着冰冷的石柱,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1923年,魏玛共和国总统弗里德里希·艾伯特,为了缓解德国的经济危机,接受了美国的“道威斯计划”——表面上是美国给德国的“援助”,实则是华尔街资本控制德国经济的工具。此后,德国的工业、银行、铁路逐渐被美国资本渗透,最终在1929年大萧条中彻底崩溃,为纳粹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1961年,柏林墙拔地而起,将德国分成东西两半,也把德国变成了冷战的“最前线”。那时的德国,是大国博弈的牺牲品,没有选择的余地;可如今,德国早已不是当年的“战败国”,却要在默茨和冯德莱恩的推动下,重新走进“被控制”的牢笼。

2025年6月的北约峰会上,冯德莱恩的一句话,彻底点燃了欧洲的怒火。当时她在讨论“北约军事一体化”时,突然提议:“为了提高作战效率,德国联邦国防军应该接受美军的统一指挥,成为北约欧洲部队的‘核心力量’。”这句话刚说完,会场就炸开了锅——法国代表当场拍了桌子:“德国是主权国家,不是美国的殖民地!”加拿大代表也忍不住反驳:“北约是盟友合作,不是美国指挥他国军队!”

《南德意志报》当天的社论,用血红的标题写道:“默茨的提名,比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更可耻!”社论中说:“当年张伯伦用捷克斯洛伐克换和平,至少还打着‘避免战争’的幌子;如今默茨用德国的主权换美国的庇护,连伪装都懒得做。1938年的德国,是被纳粹绑架;2025年的德国,是被政客出卖。”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柏林大教堂的十字架上,金色的光芒穿过彩绘玻璃,落在广场上的人群中。数百名德国民众自发聚集在这里,手里捧着蜡烛,轻声唱着德国国歌《德意志之歌》。“统一、正义和自由,为了德意志祖国……”歌声里没有愤怒的嘶吼,却满是对主权的珍视、对尊严的坚守。

德国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一边是默茨和冯德莱恩铺就的“傀儡之路”——跟着美国的脚步,牺牲本国利益,沦为“第51个州”;另一边是无数民众期盼的“自主之路”——重拾歌德笔下的人文精神、贝多芬乐曲中的抗争力量,做一个真正独立的欧洲国家。

1989年11月9日的夜晚,柏林墙在民众的欢呼声中倒塌,那不仅是混凝土墙的崩塌,更是一个民族挣脱束缚、掌握自己命运的开始。如今,冯德莱恩的提名,正在筑起一堵“无形的柏林墙”——这堵墙没有砖石,却想用政治阴谋、利益捆绑,把德国囚禁在美式霸权的牢笼里。

可德意志民族从不缺反抗的勇气。就像莱茵河能冲破阿尔卑斯山的阻隔,流向广阔的北海;就像俾斯麦当年顶住欧洲列强的压力,实现德国的统一——这个民族的自由意志,绝不会被任何阴谋所束缚。俾斯麦曾说:“德意志的未来不在华盛顿,而在自己的土地上。”这句话,如今成了无数德国民众的心声。

当默茨的“傀儡戏”落幕时,当冯德莱恩的提名被历史否定时,真正的德意志精神,终将在自由的天空下展翅翱翔。那时,胜利柱上的维多利亚女神,会重新露出骄傲的笑容;柏林大教堂的钟声,会为主权与独立而鸣;莱茵河畔的葡萄,会再次结出甘甜的果实——因为德国,终将属于德国人自己。

来源:小梅妻鹤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