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下午,收音机里突然插播一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街头卖冰棍的大爷愣了半秒,把箱子一扔就跟着人群往广场跑。
那天下午,收音机里突然插播一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街头卖冰棍的大爷愣了半秒,把箱子一扔就跟着人群往广场跑。
没人组织,全是脚底板自己动的。
那一刻,没人关心晚饭吃什么,只想确认:咱们真的把“那东西”搞出来了。
真要说震动,先看邻居。
印度立马把原本慢悠悠的核计划按了快进键,苏联那边则把边境巡逻的步子踩得更响。
说白了,谁都不想当最后一个有弹却没保险柜的人。
最尴尬的是美国,前一秒还在地图上画“核俱乐部”座位表,下一秒就被迫给第五把椅子贴上了“China”标签。
国内的情绪更简单:憋太久了。
之前被喊“东亚病夫”的声音还没散尽,现在直接换成“我们也行”。
年轻人把铁皮喇叭举过头顶,一遍遍重复广播里的那句“祖国万岁”,嗓子喊哑了都笑。
没人提核辐射,没人想冷战格局,只觉得腰杆子突然硬了,连排队买粮票的队伍都自觉站得笔直。
但热闹背后也有冷思考。
三年后氢弹再炸,国际上的“别扩散”声音瞬间飙高,1968年的《不扩散条约》就像连夜赶工的围栏——先拦住后来者再说。
中国当时没签字,却开始悄悄研究“够用就行”的底线,毕竟谁也不想真把地球炸穿。
现在回头看,那天最震撼的不是蘑菇云,而是普通人心里那团火:原来被欺负久了的国家,也能用十年时间把“不可能”三个字撕碎。
至于未来?
没人知道核按钮会不会真的变成谈判桌上的茶杯垫,但可以肯定的是,1964年10月16日让全世界记住了——有些声音,一旦炸响,就再也按不回去了。
来源:苏子科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