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书:她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女功臣,却隐姓埋名30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3 13:43 2

摘要:说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或许我们会想到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等一众科学家。

文 | 有胡欣欣


说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或许我们会想到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等一众科学家。


显然,在这些如雷贯耳的名讳中,鲜少有女性的身影。


但你知道吗?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发的背后,也有一位隐于时代的奇女子。


可以说没有她的存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在很大程度上就无法完成。


那么,她究竟有多传奇呢?


第一颗原子弹的核心燃料就是由她带队研发的,不仅成功将原子弹试爆整整提前了113天,还让中国的核技术前进了50年。


更令人敬佩的是,她在年近半百之时几次转行,用一声声坚定的“我愿意”,肩负起国家重任,并成功填补了国家核事业起步阶段的诸多空白。


她就是被称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女功臣”的王承书,也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隐秘而伟大的女科学家的一生。




志向坚定,勇往直前


1912年,王承书出生于上海的一个书香之家。


父亲是清朝进士,曾任民国内务部警政司司长;


母亲则是被誉为“晚清第一园”何园园主的孙女。


可以说,殷实的家境,为她提供着最好的教育。


不过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父亲的思想却格外开明。


他按诗、书、礼、易的次序给四个女儿取名,还将她们送进学校,希望孩子们读书明智,将来能自己掌握命运。


尤其二女儿王承书,凭借着过人的理科天赋与超出常人的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在课堂上,她知道了居里夫人,原来女性也能在物理学上有如此高的成就,从而对物理学产生了强烈兴趣。


不过那时国内战火连天,由于科技落后,我泱泱华夏在战争中竟毫无还手之力。


少女目睹这一现状,暗暗立志要成为居里夫人这样伟大的女性,在物理学上有所建树,为祖国崛起贡献力量。


这年,她17岁。

于是,她勤学精研,埋头苦读。


次年,18岁的王承书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北平顶级学府燕京大学。


随后她毅然选择了物理系,成为十三名学子中唯一的女性。


那时对专业要求极其严格的物理系采用逐年淘汰制,想要留下十分不易。


凭借着不懈的努力,三年后,王承书在仅剩的4名学子中名列榜首。


毕业后的王承书继续钻研,两年后不但摘得硕士学位,还遇见了挚爱的恋人——物理系教授张文裕。


两人常一起做实验,还共同发表论文,在朝夕相处中情愫渐生。


然而,好景不长。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战火蔓延。


两人为躲避战乱辗转多地,在互相扶持中确定情谊,两年后喜结连理。

但婚后的平稳生活从来不是王承书的理想,她希望能在学术上更进一步。


而那个年代对已婚女性的要求就是相夫教子,但在学术上志同道合的丈夫却深深地理解妻子的抱负,支持她出国留学。


恰逢此时,一向很欣赏王承书的老师燕京大学物理系的谢玉铭教授,推荐她申请巴尔博奖学金,去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


虽然该奖学金是面向东方女性设立的专项奖学金,但却有一项规定,就是无法授予已婚女性。


想到满目疮痍的国家,她没有任何退缩,写信给奖学金委员会坦诚已婚身份,坚定地表示女性是否能干事业,绝不以已婚与未婚裁定。


最终密歇根大学的教授们被这样一位觉醒的东方女性所打动,破格录取,此时她29岁。




爱国奉献,不图名利


在求学期间,王承书尽情地汲取着先进的科学知识,并获得了不凡的成绩。


她师从物理学教授乌伦贝克,不仅与教授合作完成了多篇重要论文,还发表了一个以自己与教授名字命名的方程。


这个方程不止在学术界影响深远,更是让王承书声名大噪。


乌伦贝克称她是“了不起的人才”,西方学者们甚至推测,长此以往,下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极有可能就是王承书。


然而她却并未心系于此。


1949年,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入王承书夫妇的耳中,她再也按捺不住回国的激动心情。


哪怕此时的前途无可限量,也丝毫不能改变王承书的拳拳报国之心。


然而,现实却很残酷。


当时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明令禁止中国科学家回国,更不要说王承书夫妇回国就是潜在的原子弹制造者。


他们的回国申请被驳回,行踪更是被监视。


直到七年后,在周总理的努力下,王承书夫妇才得以登上回国的邮轮。


踏上阔别15年的祖国国土那一刻,王承书激动地表示:

“我要为国家作贡献,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回国后的她顾不上休息,便火热地投入到工作中。


当时我国需要同位素分离技术人才,该技术在国内一片空白。


北平原子学研究所所长钱三强找到王承书,提出国家需要她来接下这项任务。


而这意味着年逾四十,专业已经定型的王承书要改变科研方向,难度可想而知。


但她却明确地表示:

“我愿意。”


从此,王承书的名字与中国原子能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紧接着,1958年初,原子能研究所筹建热核聚变研究室,钱三强再一次找到王承书希望由她挂帅。


面对又一次改变研究领域,王承书不假思索回答:

“我愿意服从安排。”


她为这个项目带队去苏联学习,在回国的火车上用七天七夜时间把带回的书籍翻译成中文。


出版后这本书成为我国热核聚变的基础教材。


王承书用两年的时间,不光填补了国内热核聚变理论方面的空白,更是为祖国培养了第一批热核领域的科研人才。


而就在她认为将用毕生精力深耕热核领域时,又一个抉择时刻摆在她面前。


那时,国家要研发原子弹,但核心燃料的研发停滞不前。


钱三强又一次找到王承书,说:

“国家要交给你原子弹核心燃料研发的任务。


由于这项任务的特殊性,对外要绝对保密,以后可能要隐姓埋名一辈子,还要离开家人去很远的地方,你愿意吗?”


王承书不敢相信这么机密的任务会交给回国没多久的她来领衔。


要知道这项研发当时在国际上都是件讳莫如深的事,这代表国家对自己莫大的信任!


从零开始有何可惧,放弃过往成就又何足挂齿。


她又一次坚定地说:

“我愿意。”


从此,鲜花、掌声、物质与名利与她无关,王承书这三个字从物理学术殿堂销声匿迹。




真心为民,不求回报


此时已49岁的王承书,仅告知丈夫她要去执行任务,便背上简单的行囊和一箱子书出发了。


她深知这次任务的艰巨与重大。


于是不畏寒暑,日夜不停地演算、推导、实验,计算过的数据纸张高达几十箱,仅计算正确的数据纸张就装了满满三个抽屉。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


1964年,她带领的团队取得了第一批合格的燃料产品,比原方案提前113天,极大地保障了首次核试验的装料。


同年10月,国内首枚原子弹试爆成功。


王承书喜极而泣,但她仍未停止跋涉的脚步,转身继续投入到国家的核事业当中,还将培养人才当成自己的重要任务。


对她而言倘若没有加入科研一线,那么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将是她的毕生夙愿。


所以她甘为人梯,将自己的学识、经验悉数传递给年轻一代。


几十年间,她带领的科技人员,有的成为了核科学研究的中坚骨干,有的还成为了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


但即便是如此,晚年的王承书还是遗憾没有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因为在她看来,一个国家的人才,就这个国家的活力与希望。


最终,在耄耋之年的她与丈夫商定,将一生积蓄全部捐给希望工程,供贫困地区的孩子读书。


不仅如此,丈夫过世后,她又选择在西藏日喀则,捐建起一座“文裕小学”;


还在遗嘱中提出:遗体捐给医学研究,书籍和笔记留给科研工作。


时间无情地流逝,1994年,昔日的女功臣最终走完了她的人生历程,享年82岁。


她在我国核事业上的成就伟大且瞩目,却隐姓埋名不被世人所熟知。


那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让她选择了这样的人生之路呢?


也许,在她日记里的这段文字就是最好的回答,她说:

“在任何条件下,坚决完成祖国交给我的任何任务,在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段文字虽然静默无声,却又响彻天地。


王承书并不孤单,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上,还有千千万万个和她一样为建设祖国而默默奉献的英雄。


他们值得被我们每一个人所铭记!


来源:有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