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广东省疾控局8月24日最新通报,8月17日至23日,惠州市新增报告6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这一数据叠加此前疫情,自7月27日以来,惠州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已达29例,其中8月10日至16日单周新增16例,呈现显著上升趋势 。当前病例主要分布在大亚湾区
根据广东省疾控局8月24日最新通报,8月17日至23日,惠州市新增报告6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这一数据叠加此前疫情,自7月27日以来,惠州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已达29例,其中8月10日至16日单周新增16例,呈现显著上升趋势 。当前病例主要分布在大亚湾区西区街道、惠城区小金口街道、仲恺高新区东兴社区等区域,多个社区已启动疫情处置工作 。
作为蚊媒传染病,基孔肯雅热的传播与伊蚊密度密切相关。惠州市仲恺区惠环街道、惠东县平海镇等区域近期监测显示,伊蚊幼虫密度(布雷图指数)和成虫密度(诱蚊诱卵器指数)处于中高密度水平,为病毒传播提供了温床。叠加台风季带来的降雨和高温天气,蚊媒繁殖速度加快,防控形势更为严峻。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形成“人→蚊→人”的传播链 。其典型症状包括:
1. 急性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持续2-5天,部分患者出现双峰热;
2. 剧烈关节痛:以手足小关节为主,如腕、踝、指关节,疼痛剧烈且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严重影响活动能力;
3. 皮疹表现:发病后2-5天出现斑丘疹,多见于躯干和四肢,部分伴瘙痒 。
与登革热相比,基孔肯雅热关节症状更为突出且无严重出血倾向,而登革热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消化道出血等重症表现 。两种疾病需通过核酸检测鉴别,在排除登革热前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以降低出血风险 。
来源:健康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