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慌了!阅兵活动将用85种语言向全球转播,世界人民将看清真相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5 22:17 2

摘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刚刚宣布,即将在9月3日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及阅兵式,将以85种语言向全球转播。

一个细节透露了大趋势。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刚刚宣布,即将在9月3日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及阅兵式,将以85种语言向全球转播。

中国的国际传播影响力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要知道,联合国官方语言只有6种。

85种语言意味着什么?

这覆盖了全球绝大多数地区的人群,让世界各地的民众能够直接听到中国声音,而不是通过西方媒体的"二手转述"。这种传播规模在阅兵历史上极为罕见,体现了中国对向世界讲述真实历史的决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目前在全球拥有超过7亿电视用户和6亿新媒体粉丝,与全球超过4700家主流媒体建立合作传播关系。CGTN电视频道已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频道或部分节目落地,形成了横跨五大洲的传播格局。

2025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通过这种大规模、多语言的直播方式,实际上是在向全世界重新讲述一段被西方话语体系长期扭曲的历史。过去很长时间里,西方主导的国际传播格局中,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和牺牲被严重低估甚至刻意淡化。

回顾2015年的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我们能看到西方媒体的典型反应模式。

美国主要媒体当时的报道重点并非历史纪念本身,而是将焦点转向了所谓的"威胁论"和地缘政治角力。CNN当时的报道甚至将阅兵与电子游戏中的虚拟战争场景进行荒谬的类比,完全忽视了这场纪念活动的历史背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3000万生命的沉重代价。

当一个国家的声音只能通过别人的嘴巴传达时,真相往往会在传递过程中被扭曲。西方媒体习惯性地将中国的正当行为解读为"威胁",将历史纪念描绘成"炫耀武力",这种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模式,正是中国需要通过直接传播来打破的。

85种语言的背后,体现了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巨大跃升。

从2010年开始,中国开始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新华社海外分社已达184个,驻外机构数量居世界首位。中央电视台开播9个国际频道,成为全球唯一用中、英、法、西班牙、俄、阿拉伯6种联合国工作语言播出的电视机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使用64种语言对外播出,是全球语种最多的媒体机构。

这次阅兵直播的语言数量从64种增加到85种,反映出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的持续投入和技术进步。新增的语言包括爱尔兰语、皮金语和卢旺达语等,显示出中国对不同地区文化差异的精细化考量。

这种"一国一策"的精准传播策略,正是当代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

中国国家形象片在纽约时报广场播出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阅兵将展示的新一代武器装备全部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包括无人智能、水下作战、网电攻防、高超声速等新型作战力量。

这些装备的亮相,将让全世界直观地看到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成果。过去,西方媒体经常质疑中国军事技术的先进性,如今这些疑虑将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

俄罗斯总统普京、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斯洛伐克总理菲佐等多国领导人确认参加。

更值得关注的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领导人预计也将出席,且派出的代表团级别比十年前更高。这种"用脚投票"的方式,清楚地表明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可。

相比之下,日本当局正在通过外交渠道游说欧亚多国不要参加相关活动,理由是避免受到中方主导的"反日历史解读"影响。

这种做法本身就说明了问题——如果历史事实站在自己一边,为什么要害怕别人讲述历史?

日本的这种反应,恰恰从反面证明了中国通过多语言直播向世界讲述真实历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要实现85种语言的同步直播,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从信号传输到语言翻译,从内容制作到分发渠道,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的技术进步。这种能力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多年持续投入和积累的结果。

这次阅兵还将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点。年轻一代更习惯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中国在这方面的布局也在不断完善。多平台、多渠道的传播模式,确保了中国声音能够到达不同年龄、不同习惯的受众群体。

当全世界都能直接听到中国声音时,那些被刻意扭曲的形象将自动瓦解,那些被恶意传播的偏见将不攻自破。

85种语言向全球转播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不仅是一次历史纪念活动的传播,更是中国向世界宣示自己话语权的重要标志。

这个趋势已经开始,而且不可逆转。

来源:大明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