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浩然的诗||59岁李若彤直言:世上本无故乡,心安即是归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6 10:01 2

摘要:木叶纷飞,北风萧瑟。孟浩然在千年前的江畔吟出“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时,或许不曾想到,“落叶归根”这四个字会成为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文化密码。而今,59岁的李若彤坐在上海片场的阳光下,用她的人生故事给出了当代版的答案:“每个磨难都是往后令我更坚强的根源”,她认

读孟浩然的诗||59岁李若彤直言:世上本无故乡,心安即是归处

周忠应

木叶纷飞,北风萧瑟。孟浩然在千年前的江畔吟出“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时,或许不曾想到,“落叶归根”这四个字会成为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文化密码。而今,59岁的李若彤坐在上海片场的阳光下,用她的人生故事给出了当代版的答案:“每个磨难都是往后令我更坚强的根源”,她认为真正的归根,是归于内心的平静。

一、千年执念:从唐诗里走出的故乡情结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孟浩然的诗句总带着淡淡的乡愁。中国人对落叶归根的执着,几乎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无论是影视作品中“魂归故土”的桥段,还是现实中退休返乡的浪潮,都在诉说着同一个命题:我们从哪里来,终要回到哪里去。

这种情感如此强烈,以至于那个卖掉老家房子、发誓永不回头的我朋友杨爱甫,最终还是在五六十岁时回去了。老家的水土治好了他的鼻炎,乡音抚平了他的焦虑。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二、打破幻象:故乡神话的背面

其实,鲁迅早已在散文《故乡》中撕开了温情面纱。豆腐西施的刻薄、乡邻的闲言碎语,哪里没有?人性从来如此,桃花源本不存在。就像那个曾经以出身为耻的中年人,他厌恶的究竟是那片土地,还是那个曾经贫穷的自己?

东汉崔瑗说:“归精于天,还骨于地,何地不可藏形骸。”唐伯虎在《临终诗》中说破道:“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若是心不安,纵然归葬故土,何尝不是孤魂?若是心安了,四海皆可为家。

三、李若彤的“心安处即是吾乡”

在这一点上,59岁的李若彤提供了当代最佳范本。当被问及如何定义此刻心境时,她连续用了三个“平静”,这不是消极的顺从,而是历经千帆后的通透智慧。

“对我来说是一种馈赠”,她这样形容年龄。不像30岁时焦虑衰老,50岁后的她反而“越活越明白自己”。这种状态,恰似苏轼那句“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现代演绎,不执着于地理意义上的归根,而是寻找内心的归宿。

她不做医美,不立“冻龄”人设,只用健身雕刻身体;她不抱怨行业年龄歧视,转而开拓短剧新战场;她不被“姑姑”标签束缚,坦然接受买手、主播等新身份。这种随遇而安又主动求变的态度,正是现代人“归根”的最好方式。根不在某片土地,而在每个让心安的当下。

四、人生逆旅:何处不是归途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早已道破天机。我们都是宇宙的过客,重要的是旅途中的体验与成长。李若彤说:“我不是野心家,但如果有机会,我会做到极限。”这种不设限的开放心态,恰恰是最现代的“归根”。

她写自传《好好过》,重新面对痛苦回忆;她挑战短剧,十几天完成一部戏的情感起承转合;她健身吃面包,拒绝苦行僧式的自律。所有这些,都是在创造让自己心安的“故乡”。

五、终极答案:心安处即是归途

回到那个经典问题:人生非要落叶归根不可吗?

孟浩然的诗给出了情感的原型,李若彤的人生给出了当代的解答。

真正的归根,是如她般“平静,很平静,非常平静”;是明白“每个磨难都是往后令我更坚强的根源”;是像她规划的那样,70岁、80岁、90岁还能健身,那代表着一生的自在与安宁。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地理意义上的故乡,当我们明白“此心安处是吾乡”,才会发现人生处处是归途。就像地球是人类的故乡,但人类的脚步终将迈向星空。唯有内心的安定,才是永恒的归处。

59岁的李若彤站在人生新起点,用她的从容告诉我们,归根不是回到某个地方,而是回到内心最本真的状态。这或许就是穿越千年后,“迷津欲有问”的终极答案,平海夕漫漫,心安即归舟。

来源:大栗树传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