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清朝十二帝之乾隆——“十全老人”的功与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7-10 23:13 2

摘要: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帝画像

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 ),弘历出生于北京雍亲王府东书院“如意室” ,(一说生于承德避暑山庄 ),幼名“元寿”。 生母熹妃钮钴禄氏(清朝最长寿的皇太后)。乾隆皇帝,在位60年(1735-1796),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继承康熙、雍正基业,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军事上平定准噶尔、大小金川等叛乱,使清朝疆域达1300万平方公里;经济上人口突破3亿,景德镇瓷器、江南织造等手工业空前繁荣;文化方面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却同时大兴文字狱。晚年因闭关锁国、宠信和珅导致吏治腐败,白莲教起义爆发暴露统治危机,1796年禅位嘉庆仍掌实权,最终在89岁高龄去世。其统治既展现多民族国家的强盛,也埋下近代中国落后的隐患。

一、乾隆初政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去世,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弘历即位。 九月初三日,弘历即皇帝位于太和殿,以明年为乾隆元年。自此,这位被爷爷看中的继承人开始了他跌宕起伏的帝王生涯。

二、领土扩张与边疆稳定

军事扩张方面:乾隆帝通过1755-1759年的准噶尔之役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终结其与清朝近百年的对抗,将天山南北约190万平方公里土地纳入版图,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758-1759)。在西南方向,持续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云贵川等地土司世袭制,改设流官直接管辖。对西藏则通过1751年《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确立驻藏大臣制度,1793年《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进一步规范活佛转世金瓶掣签制度。

行政建制创新: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1762年)统辖军政,于乌鲁木齐等地建城屯田;蒙古地区完善盟旗制度,严格划分牧地界限;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保甲制与儒学教育同步渗透。这些措施形成"因俗而治"与"中央监控"相结合的治理模式。

经济文化纽带建设:组织西域测绘(1756年)编纂《皇舆西域图志》,减免边疆赋税,鼓励内地商人"旅蒙商"开展茶马贸易。同时在北京修建藏传佛教寺庙(如雍和宫改造),既尊重少数民族信仰又强化文化向心力。

《皇舆西域图志》

到乾隆末年,清朝实际控制面积达1316万平方公里(《中国历史地图集》数据),建立起了覆盖满洲、蒙古、新疆、西藏的多民族治理体系。但过度依赖军事威慑和贵族笼络政策,也为近代边疆危机埋下伏笔。

三、经济文化贡献

农业方面,乾隆朝的农业政策推动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最后辉煌:

1、乾隆通过"永免荒赋"政策鼓励垦荒,全国耕地面积从雍正末期的7.8亿亩增至10.5亿亩(1800年数据);

2、推广双季稻种植与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单产提高30%以上;

3、投入白银4800万两整治黄河、淮河、永定河,建立覆盖18省的汛情奏报制度;江南地区形成"圩田-塘浦-闸坝"三位一体的水利网络

经济方面,乾隆时期中国人口出现爆炸性增长。

在籍人口从1.4亿增至2.9亿,占当时全球人口总量的35%;GDP总量占全球三分之一;除此之外,乾隆皇帝推行"摊丁入亩"税制改革,刺激了劳动力流动与商品经济发展。

文化方面:乾隆朝的文化工程体现专制皇权与学术的复杂互动:

《四库全书》的编纂动员学者3600余人,收录典籍3461种,总字数约10亿;其建立的"校勘-誊录-复核"三级质量体系,错误率控制在0.8‰以下;

四库全书

与此同时,乾隆时期制造案件约150起(占清代总数的47%),但客观上推动了考据学发展;戴震、纪昀等学者在高压下开创"乾嘉学派"的实证研究范式;

四、争议与历史评价

乾隆二十二年的《防范外夷规条》(1757)将对外贸易限缩至广州十三行,这一决策包含三重历史悖论:

安全与发展的矛盾:虽有效防范了殖民势力渗透(如1742年英国军舰闯入虎门事件),但导致中国造船技术落后欧洲150年,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带来的蒸汽机模型被束之高阁。

贸易逆差错觉:通过广州口岸年均出口茶叶45万担、生丝8000包,白银流入量占全球产量1/5,却误判西方工业品为"奇技淫巧"。

知识隔绝效应:禁绝《职方外纪》等西学著作传播,使中国知识界对牛顿力学、瓦特蒸汽机等变革性技术迟滞了解达半个世纪。

所谓"乾隆盛世"在晚期呈现结构性裂痕:

腐败制度化:和珅家产估值11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15年财政收入),其发明的"议罪银"制度使贪污合法化,省级官员年均贿赂额达20万两。

社会矛盾激化:1796年爆发的川楚白莲教起义持续9年,耗费军费2亿两,暴露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下的人口压力与基层控制失效。

军事退化:满洲八旗骑兵仍以弓箭为主战武器,而同期欧洲军队已普及燧发枪,1793年英国使团记录的清军演练"形同儿戏"。

乾隆在不同文明语境中被构建出截然相反的形象:

马戛尔尼使团副使斯当东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记载"三跪九叩"争议,塑造了"傲慢的东方暴君"形象;

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最初赞颂其为"哲人王",后因禁教政策转向批判;

朝鲜《李朝实录》称其"事大之礼至诚无伪";

日本江户时代学者赖山阳在《清史揽要》中推崇其"十全武功";

哈佛大学欧立德教授提出"满洲特性论",强调其多元统治的复杂性;

中国社科院杨念群教授指出"盛世的治理成本最终由嘉道中衰买单";

五、权利的移交

乾隆皇帝的禅位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主动退位案例,展现了独特的权力交接模式。

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日,皇帝在勤政殿召见皇子、大臣,宣布"不敢上同皇祖纪元六十一载之数",决定次年禅位。这一决定实则早有预兆——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密诏即言明"若蒙眷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朝鲜《承政院日记》记载,使臣观察到"皇帝虽传玺,然军国重务仍奏闻",印证了禅位后乾隆仍通过"训政"方式掌控实权。《清史稿》特别记载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的禅位大典,描述乾隆亲自将"皇帝之宝"授予嘉庆,但随后又收回"传位密诏"原件,这种象征性交接与实质保留权力的矛盾做法,反映了传统皇权政治的特殊运作逻辑。美国学者白彬菊(Beatrice Bartlett)研究指出,这种"退休不褪色"的禅位模式,本质是满洲贵族"共治"传统的延续。

嘉庆四年正月壬戌日 (1799年2月7日),乾隆皇帝驾崩于养心殿,享年89岁 。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裕陵。自此,康乾盛世落下帷幕,中国即将进入耻辱与艰难并重的近代史。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