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们这代人读历史,总被三国的“英雄气”勾着走——刘关张桃园结义、诸葛亮鞠躬尽瘁,连打仗都透着股“义气相投”的劲儿。可您知道吗?有段乱世比三国野10倍,却很少有人愿意细聊:中原的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14个帝王里11个死得不明不白;北方百姓逃荒路上饿殍遍地,南方却
咱们这代人读历史,总被三国的“英雄气”勾着走——刘关张桃园结义、诸葛亮鞠躬尽瘁,连打仗都透着股“义气相投”的劲儿。可您知道吗?有段乱世比三国野10倍,却很少有人愿意细聊:中原的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14个帝王里11个死得不明不白;北方百姓逃荒路上饿殍遍地,南方却在战火缝里闷声发大财,连宋朝后来的繁华,都得靠这儿“输血” 。这就是五代十国,今天咱用老辈人讲故事的法子,掰扯掰扯这段“一半地狱、一半天堂”的真历史,保准您听了直呼“颠覆认知”!
一、中原五代:哪是“当皇帝”?分明是“提着脑袋赌命”!
您要是跟老一辈聊起五代,他们准会摇头说“那时候的皇帝,还不如咱庄稼人安稳”。这话真没夸张——唐朝一亡,黄河两岸就成了武将的“戏台子”,谁手里有兵,谁就能把龙椅抢过来,什么君臣父子、仁义道德,在刀枪面前全是废话!
就说后梁的朱温,这人原本是唐朝的节度使,靠着背叛老上司、杀同僚爬上去,最后干脆把唐哀帝赶下台,自己坐了龙椅。可当了皇帝更荒唐,都61岁的人了,竟把儿子们的媳妇召进皇宫“伺候”,儿子们不仅不恼,反倒想着“靠媳妇争太子位”。最后二儿子朱友珪实在忍不了,半夜带着十几个亲兵翻进寝宫,一刀把朱温砍死在龙床上——您说这是王朝更替?分明是一家子的凶杀案!后梁撑了16年就灭了,不是老天爷不长眼,是这家人太缺德!
再看后晋的石敬瑭,这人更是把“没骨气”刻进了骨子里。想当皇帝却没兵力,就跑去求契丹人帮忙,为了表忠心,竟认比自己小10岁的契丹首领耶律德光当“干爹”,还一口答应把“燕云十六州”割出去。您知道那片地有多重要吗?那是中原抵御北方骑兵的“天然城墙”,从山海关到大同,全是易守难攻的关口,他这一割,往后400年,辽、金、蒙古的骑兵想打中原,就跟走平道似的!后来契丹人帮他建了后晋,可没几年又嫌他不听话,直接打进开封,把他儿子抓去当俘虏——认贼作父的人,哪能有好下场?
唯一像点样子的是后周柴荣,33岁继位就整顿军队、修水利、拓疆土,甚至亲自带兵去打契丹,眼看就要把乱世收拾明白,可39岁那年突然得了重病,没几天就走了。他刚咽气,部下赵匡胤就搞了出“陈桥兵变”——说白了就是让手下把黄袍披在自己身上,然后假惺惺地说“是将士们逼我的”,就这么把后周的江山变成了宋朝。您瞧,五代的皇帝,不是被儿子杀,就是被部下篡,连善终都成了奢望,这哪是帝王?分明是天底下最危险的职业!
可最苦的还是北方老百姓。男人要么被抓去当兵,今天跟着这个将军打,明天跟着那个将军杀,十个人里能活下来一个就不错;女人孩子就跟着逃荒,路上饿了啃树皮,冷了裹草席,有的走着走着就倒在路边,再也起不来了。咱们常说“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五代的北方,就是这句话最真实的写照——您说,这样靠刀枪堆出来的“王朝”,真配叫“正统”吗?
二、南方十国:不凑打仗的热闹,反倒成了“乱世金窝”?这波操作太精明!
就在北方杀得昏天黑地的时候,南方的十几个割据政权,却没跟着瞎起哄——不是他们胆小,是他们看透了一个理儿:打仗赢了也捞不着好处,不如踏踏实实搞建设,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自己的江山才能稳。
吴越国的钱镠,就是个最会“过日子”的皇帝。别人当皇帝总想着抢地盘、扩军队,他却把心思全用在了治水上。钱塘江大潮年年淹庄稼,老百姓苦不堪言,他就组织人修海塘——用大块的石头当地基,再用竹子编成筐装满泥沙,一层一层垒起来,硬是把潮水挡在了外面;还挖了几十条灌溉渠,让浙江的农田旱能浇、涝能排。老百姓种出的粮食吃不完,还能拿去卖,赋税比唐朝的时候还低。后来宋朝的军队打过来,吴越的老百姓都拦着钱镠不让他反抗,说“咱日子过得好好的,别毁在打仗上”——您想啊,要是日子过得苦哈哈,谁会怕打仗?
还有南唐,别光记得李煜写“问君能有几多愁”,他爹李璟当皇帝的时候,把南京(那时候叫金陵)建得比唐朝还热闹。城里的丝绸作坊一家挨一家,织出来的锦缎上面绣着花鸟鱼虫,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能卖到辽国去;瓷器窑也多,烧出来的青瓷又薄又亮,比唐朝的越窑瓷还精致。皇宫里更不用说,地砖都嵌着小块的宝石,库房里的金银堆得快到房梁。后来宋朝灭南唐,光运财宝就用了几十艘大船,走了整整3个月——这哪是灭国?分明是搬空了一座“金库”!
四川的后蜀也不含糊,本来就是“天府之国”,又几十年没打仗,老百姓种水稻、养蚕桑,日子过得比太平年还滋润。后蜀皇帝孟昶虽然爱奢侈,连尿壶都用金子做,上面还镶着宝石,但他没瞎折腾百姓,四川的经济反倒越来越活。后来赵匡胤派大军过来,孟昶没打几下就投降了——不是打不过,是他心里明白:真打起来,老百姓的好日子没了,自己的富贵也保不住,这笔账谁都会算!
其实南方的政权也不是没矛盾,偶尔也会吵吵架、抢块小地盘,但很少真刀真枪地打大仗。你修你的水渠,我开我的商路;你办你的学校,我印我的书籍。北方逃过来的人带着技术和手艺,南方的人口越来越多,经济早就超过了北方——您说,要是南方也跟着北方瞎打仗,宋朝后来哪来的《清明上河图》?哪来的“苏湖熟,天下足”?
三、两段血教训刻进骨子里,宋朝才不敢重走老路!谁还说乱世没价值?
五代十国这72年,不是白乱的,它把“怎么才能安稳”的道理,狠狠砸在了宋朝皇帝的心里,连后来的治国思路都彻底变了。
第一,武将掌权就是定时炸弹!五代14个皇帝,11个是武将出身,赵匡胤自己就是靠兵变上位的。他刚登基没几天,就请跟着自己打仗的大将喝酒,酒过三巡才说“你们手握兵权,我天天睡不着觉”,就这么几句话,把武将的兵权全收了——后来宋朝再怎么被骂“弱宋”,再怎么打不过辽金,也绝不让武将再掌大权。您说,要是没有五代的教训,宋朝会不会变成第六个“短命王朝”?
第二,燕云十六州丢不得!石敬瑭割出去的不只是土地,是中原的“命门”。丢了这片地,北方骑兵想打宋朝,几天就能冲到黄河边。后来宋朝年年给辽送岁币,被金追着打,甚至有了“靖康之耻”,追根溯源,都是石敬瑭当年为了自己当皇帝,挖下的大坑——您说,一个人的野心,怎么就能让后世400年都跟着遭殃?
979年,宋太宗灭了最后一个政权北汉,五代十国终于落幕。可这段历史留下的,不只是战乱的记忆:它让我们看清,权力没有约束的时候有多可怕,也让我们明白,老百姓最想要的从来不是什么“英雄伟业”,而是安稳过日子;它给宋朝挖了“挨打”的坑,却也攒下了“富裕”的家底。
您说说,这段乱世里,是柴荣“英年早逝”更可惜,还是南唐“富而不强”更可悲?要是您生在那个年代,会选北方的“刀光剑影”,还是南方的“安稳日子”?评论区咱们聊聊!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