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最初源于科技圈玩笑的词汇,如今已成为对旧金山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革命驱动下,重新确立其全球创新策源地地位的最精准概括。它所代表的,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集群,更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硅谷郊区模式的、根植于城市肌理的高密度、社群化创新范式。
在美国旧金山,一个充满活力与未来感的新兴地带正在蓬勃发展。它被冠以一个形象的昵称——“脑谷”(Cerebral Valley)。
这个最初源于科技圈玩笑的词汇,如今已成为对旧金山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革命驱动下,重新确立其全球创新策源地地位的最精准概括。它所代表的,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集群,更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硅谷郊区模式的、根植于城市肌理的高密度、社群化创新范式。
本文将深入剖析“脑谷”的崛起脉络,详细追溯其演化路径,解构其独特的空间生态与创新飞轮,并揭示其背后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
脑谷演化史
“脑谷”的诞生并非偶然,
而是建立在旧金山十余年城市科技生态演变的基础之上。
第一阶段(2010年代):
城市创新集群的萌芽与播种
早在2010年前后,旧金山的科技产业格局就开始发生微妙而深刻的变化。新一代的科技从业者,特别是年轻的程序员和创业者,开始被旧金山的城市魅力所吸引。他们厌倦了长途通勤和孤立的郊区生活,渴望城市中心的活力、便利和文化多样性。于是,一场科技人才的“进城”运动在南市场(SoMa)等街区拉开序幕。
这一时期,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是创业的主旋律。无数年轻人涌入旧金山,在仓库式办公室或合租公寓里开发着改变市民生活的App。
2013年,Pylon团队在Mission Control黑客屋
第二阶段(2020–2022年):
低潮与转机
然而,历史的戏剧性在于其不可预测的转折。这段“插曲”稍纵即逝。2022年,Crypto泡沫应声破裂,投机者仓皇退场。2022年11月30日,OpenAI发布了划时代的ChatGPT。
一瞬间,世界被人工智能的惊人能力所震撼。
一位风险投资人感叹:“自然秩序重新恢复了!”技术和资本的焦点以无可阻挡之势,迅速回归AI领域。据统计,AI创业公司在2020年仅吸引了3%的风投资金,而到2022年底,这一比例已飙升至21%。
旧金山,这座沉寂了两年的城市,几乎在一夜之间从疫情的阴霾中苏醒。
2023年1月,彭博Beta基金的投资人Amber Yang在推特上敏锐地观察到,大批生成式AI创业团队正在回流旧金山,并集中在市中心的海耶斯谷(Hayes Valley)一带扎堆。她开玩笑地将此地称为“脑谷”(Cerebral Valley),并解释说,飞速发展的AI领域“迫切需要团队线下集中”,如果创业者不亲临旧金山一线,节奏上就会处于劣势。
这条推文迅速传播开来,“脑谷”之名不胫而走,成为旧金山科技复兴的最强音和空间象征。
第三阶段(2023年至今):
AI“淘金热”与集聚效应的全面爆发
进入2023年,ChatGPT的巨大成功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AI“淘金热”。创业者、工程师和投资人如潮水般涌回旧金山。曾经门可罗雀的共享办公空间座无虚席,线下AI活动几乎天天上演,据报道当时旧金山平均每天都有三场AI相关的聚会。湾区的年轻人深信自己正处在一场“堪比互联网兴起和智能手机普及”的历史性革命之中。
“在场协作”(In-person Collaboration)的回归成为这一时期的核心主题。
OpenAI的CEO Sam Altman直言不讳地指出,完全远程工作的试验“已经失败”,甚至是科技行业近年来“最严重的错误之一”。他强调,创业公司需要团队成员亲密无间地在一起,才能激发真正的创造力。
这一观点得到了旧金山政策制定者和众多创业者的强烈认同。在此氛围下,OpenAI要求员工返回办公室,并计划在旧金山扩大规模。其他AI初创公司也纷纷采取每周4-5天到岗的“Office-First”文化,他们坚信,只有身处“脑谷”的中心,才能在想法和速度上不落后于人。
人才与资本的高度汇聚,形成了强大的磁场效应。疫情期间离开的工程师们纷纷返回,原本分散在纽约、迈阿密等地的AI团队也被吸引西迁。
一位西班牙籍创始人分享道,他们团队原本计划在纽约发展,但发现身边最顶尖的“疯狂黑客”都来自旧金山,最终得出结论:“如果不去旧金山搞AI就是不负责任”。
资本的流向更为惊人。
到2024年,湾区吸引了全球约82%的生成式AI风险投资,总额高达近500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投向了旧金山市的公司。OpenAI、Anthropic、Databricks等本土AI巨头屡次创下融资纪录,进一步巩固了旧金山作为“AI投资中心”的地位。
至此,“脑谷”进入了加速集聚的自强化阶段:
人才、资本与创意在旧金山狭小的城市空间内高速循环,一个建立在社群文化之上,并由技术革命和资本洪流引爆的创新生态,正式成型。
地理结构与空间生态
城市机理中的创新网络
我们来仔细看看“脑谷”。
“脑谷”并非一个行政划定的区域,而是一个嵌入在旧金山市中心街区、以社区为基础的紧凑网络:它以海耶斯谷(Hayes Valley)为核心,辐射至毗邻的下海特(Lower Haight)、阿拉莫广场(Alamo Square)等区域,形成了一个生活、工作、社交高度交织的城市创新社区。
https://www.pampam.city/brex-ai-map-sf-qnz0jyVToGFkSW99JF73?37.783002,-122.414034,12.73
比如核心街区与黑客屋集群——
海耶斯谷原以其时尚餐厅、艺术精品店和维多利亚风情住宅闻名,如今已成为AI极客的乐土。这里涌现出多座专注AI的黑客屋,它们外表是古雅的民宅,内部却是科技乌托邦。
例如,位于Alamo Square的高端创业营HF0 Residency,由顶级风投支持,为入选的创业者提供食宿和25万美元投资,被称为“黑客屋中的斯坦福”。在下海特(Lower Haight),由谷歌前研究员创建的AGI House通过熟人推荐制,筛选那些“对人类文明走向有独特见解”的极客入住。
而2025年新成立的Capi House则专为国际背景的AI创始人服务,首批招生在24小时内就收到上百份申请。
除了居住空间,“脑谷”的活力更体现在其公共的“第三空间”——
海耶斯谷主街上的La Boulangerie咖啡馆,已被AI圈内人誉为“大脑加油站”。每天,年轻的工程师们带着笔记本电脑,在这里一边享用咖啡和可颂面包,一边热烈讨论最新的Transformer论文。咖啡馆老板笑称:“过去与未来在这里交汇”。到了夜晚,街边的酒吧则被工程师和VC们包场,创业点子和合作机会在轻松的闲谈中诞生。
随着“脑谷”的扩张,一些新的AI办公集群也在形成。
旧金山市政府和地产界共同推出了“Area AI”概念,涵盖西SoMa和东Mission等区域,吸引了Anthropic、Adept AI Labs等公司入驻。
这种高密度、混合功能的空间布局,使得从居住到工作再到社交的距离被无限缩短,信息、想法和资源得以通过非正式途径高效流动,为知识溢出和认知激发创造了最理想的土壤。
创新生态
自我驱动的“飞轮”
旧金山“脑谷”的创新生态,是一个强大的、自我驱动的“飞轮”。
它以OpenAI和Anthropic等明星AI公司为核心,人才、技术和资本在区域内循环放大,推动整个生态系统不断实现正反馈式增长。
首先是核心企业的引擎作用:
OpenAI无疑是这个飞轮的引擎。它不仅是技术的策源地,更是“人才蓄水池”。其员工和校友网络成为新一代创业者的源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由OpenAI前研究副总裁带领团队出走创办的Anthropic。这种“师承式”的人才流动,使得尖端知识和宝贵经验在本地得以传承和扩散。
AI企业的总部所在地分布↑
同时,OpenAI通过开放API等方式,
构建了一个强大的技术平台,催生了无数围绕其生态创业的公司。
明星公司的巨大成功,也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全球资本的目光,进一步为生态系统注入燃料。
在核心企业周围,形成了层次丰富的创业群体。
一类是依附于核心技术生态的应用型公司,它们构成了生态的“毛细血管网络”;另一类则是由资深专家领导、旨在挑战现有格局或开辟新赛道的“挑战者”,如Cohere、Character.ai等,它们的目标是成为下一个明星企业,进一步增强了生态的多样性和竞争力。
于是我们发现,这就生成了一个飞轮:
有了人才,就技突破性成果(如ChatGPT)带来明星企业的成功,吸引海量资本,资本又支持更多创业尝试,吸引更多的核心企业人才离职,进一步丰富本地生态,加速知识传播和创新速度,而产出的成功案例又反过来强化了“脑谷”的文化自信。
从创新产出的角度看,“脑谷”无疑已经建立起一个当今世界最高效、最具活力的技术创新体系。
解构“脑谷”
四大关键力量
这一现象并非硅谷历史上又一次简单的自发集聚,而是一场由四大关键行动者——科技领袖、房地产商、顶级风投和地方政府——共同编织、精心设计的生态系统工程的辉煌成果。
一、 技术大佬:
愿景驱动与组织创新,奠定集群的“灵魂”
“脑谷”的文化内核与精神向度,首先由站在AI浪潮之巅的技术领袖们所定义。他们不仅是技术的开拓者,更是社群的组织者和价值观的输出者,为整个生态系统注入了灵魂。
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作为OpenAI的首席执行官,山姆·阿尔特曼无疑是“脑谷”最具影响力的精神领袖。
他的机制设计体现在三个层面:
首先,他以权威重申了地理近聚的价值。在全球企业纷纷拥抱远程办公的后疫情时代,阿尔特曼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意见,并坚信高强度的创新突破必须依赖于面对面的思想碰撞。
其次,他为集群注入了宏大的使命愿景。阿尔特曼反复强调,OpenAI的终极目标是创造“造福全人类的AGI”。这种超越商业利益的理想主义叙事,极大地激励了涌入“脑谷”的年轻创业者,使得“脑谷”形成了一种技术乌托邦与现实责任感并重的独特氛围,有效区别于纯粹逐利的商业泡沫。
其三,他进行了开创性的组织形式创新。OpenAI从非营利研究机构向“有限营利”(Capped-Profit)模式的转型,堪称一项制度杰作。它既能吸引微软等巨头的百亿级投资,又通过限制利润分配来确保其长期公益使命,为资本密集型的AI研发探索出一条全新路径。这种模式,连同其内部推行的扁平化管理和黑客松文化,为“脑谷”中的初创公司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组织范本。
我们深入研究了OpenAI的组织架构,发现了这4个秘密……
达里奥·阿莫代(Dario Amodei)作为Anthropic的联合创始人兼CEO,前OpenAI研究副总裁的阿莫代扮演了阿尔特曼“友好的竞争者”角色,他的行动为“脑谷”注入了至关重要的理性和安全考量。
阿莫代创立Anthropic的初衷便是聚焦AI安全,坚持模型必须经过严格的“对齐”(Alignment)研究。这一“安全为先”的理念,成功吸引了一大批认同此使命的人才,其中不乏来自“有效利他主义”(Effective Altruism)社群的成员。他们在“脑谷”的黑客屋中异常活跃,组织各类安全研讨会,从而在OpenAI的主流叙事之外,形成了一个以安全为纽带的、独特的子生态。
更重要的是,阿莫代主动拥抱并引导监管。他在2023年亲赴美国国会作证,不仅支持制定AI安全标准,甚至提议建立国家级的AI安全机构。这种积极参与政策制定的姿态,确保了监管不会成为扼杀创新的“突袭”,反而可能成为护航产业发展的正面力量。此举不仅巩固了“脑谷”在全球AI治理讨论中的权威地位,也让Anthropic走出了差异化路线,赢得了谷歌、亚马逊等战略投资方的青睐。
除此二人外,如前OpenAI研究员安德烈·卡帕斯(Andrej Karpathy)等其他技术领袖,也通过创办黑客屋(如NeoGenesis)和举办吸引了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等巨擘的派对,不断扩大“脑谷”的社群凝聚力和影响力。
正是这些技术大佬,通过设定愿景、倡导协作、创新组织和参与政策,共同构建了“脑谷”稳固的精神与制度基础。
二、 地产开发商:
空间供给与社群运营,打造集群的“躯体”
如果说技术领袖们提供了“软件”,那么房地产开发商则通过创新的空间供给模式,为“脑谷”打造了繁荣所需的“硬件”和物理载体。
他们从被动的“房东”转变为主动的“生态营造者”。
其一是传统地产商,它们越来越“空间+社交+服务”一体化。
面对疫情后市中心办公楼的大量闲置,以Jamestown公司为代表的传统开发商迅速调整策略,将AI产业视为复苏的关键。Jamestown在旧金山北滨水区拥有约40%的办公面积,他们抓住机遇,主动规划“AI专区(Area AI)”,集中引入志趣相投的AI公司。
为此,他们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灵活租赁方案,例如允许初创公司Goodfire AI的办公面积从4100平方英尺轻松扩展至19200平方英尺,真正实现了“空间跟着公司走”。
更进一步,Jamestown大力投资于社群建设:
通过策划音乐会、美食车节等园区活动,以及建设屋顶花园等共享设施,满足AI从业者工作之外的社交需求。这种“空间+社交+服务”的一体化运营模式,成功地将冰冷的建筑转化为了有温度的创新社区,既帮助AI初创企业获得了理想的工作环境,也极大地提升了自身物业的吸引力和价值。
“脑谷”现象中一个最有趣的创新,来自于一批新兴的空间运营者,他们精准地满足了AI人才对低成本、高密度交流环境的需求,进而通过灵活租赁、社群运营、跨界合作等一系列创新机制,比如打造“基金+宿舍”的新型孵化,成功地将旧金山高成本的地产市场,转化为了能够承载AI浪潮的、富有弹性的创新温床。
1. 共居运营商与“技术宿舍”:
像Urbanest这样的本地企业,借AI东风强势崛起。他们在SoMa区运营着拥有440个房间的物业,提供一种被称为“技术宿舍”(tech dorm)的产品:每个房间约9平方米,配备基本家具,月租金仅约1000美元,不足旧金山平均一居室租金的一半。
这种“拎包入住”的低廉模式,吸引了海量的年轻AI工程师和国际创业者。在其公共厨房和客厅里,每晚都上演着思想碰撞的头脑风暴,不同国籍的创业者在此共同生活、共同创造。Urbanest的CEO托尼·布雷特凯利(Tony Brettkelly)一语中的:“这些年轻人不追求奢华,只想功能齐全并受周围人启发。”
2. 孵化器式黑客屋:
许多黑客屋已超越单纯的居住功能,演变为一种“基金+宿舍”的新型孵化模式。
比如位于希尔斯伯勒(Hillsborough)的豪华黑客屋AGI House,由投资人杰里米·尼克松(Jeremy Nixon)牵头创办,它不仅为入驻团队提供免费住宿,还设有内部基金,可提供高达100万美元的投资。其成立之初便获得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风投大佬马克·安德森等人的站台支持。
三、顶级风投:
资本引导与网络编织,注入集群的“血液”
在“脑谷”的崛起过程中,以Andreessen Horowitz (a16z)、Founders Fund为代表的硅谷顶级风投,扮演了至关重要的“催化剂”角色。他们不仅是资金的供给者,更是生态网络的“主动编织者”。
2022年Crypto热潮退去后,顶级风投几乎是瞬间将所有赌注押向了AI。a16z合伙人克里斯·迪克森(Chris Dixon)公开宣称“AI将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并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Crunchbase数据显示,湾区AI创业公司的融资总额从2022年的140亿美元,飙升至2023年的超过270亿美元。NFX合伙人的统计更是指出,2023年全球生成式AI投资的一半以上都落在了旧金山湾区。Character.AI等明星初创在a16z的巨额注资下估值一飞冲天。就连曾唱衰旧金山的Founders Fund,也选择用真金白银大举投资本地AI项目。微软对OpenAI的100亿美元战略投资,背后亦有Khosla、Founders Fund等风投力量的撮合。
资本的洪流,是吸引人才和项目集聚最直接、最有效的驱动力。
顶级风投在“脑谷”的机制设计,体现出其角色的深刻演变。他们不再是被动等待项目上门,而是主动下场“制造”和“编织”网络:
1,举办活动,创造连接:
a16z等机构是“旧金山科技周”(SF Tech Week)等系列活动的重要推手,通过赞助黑客马拉松、产品演示日,将成千上万的创业者聚集起来,从中发掘璞玉。同时,他们也组织小范围的闭门AI圆桌会议和创始人派对,为顶尖人才创造高质量的交流机会。正如投资人埃里克·托伦伯格(Erik Torenberg)所言:“把聪明人聚在一起,自然会诞生大生意。”
2,设立加速器,深度绑定:
前文提及的HF0驻留计划,正是由a16z领投的“私营创业黄埔军校”。通过这类项目,风投在创业团队成立之初就深度介入,提供资金、导师网络和企业客户资源,几乎是“全包式”地培育未来的独角兽。
3,引导舆论,塑造信心:
风投大佬们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脑谷”摇旗呐喊。马克·安德森通过博客高调宣扬AI的潜力,并驳斥对旧金山的悲观论调。这些行为有力地塑造了“AI拯救旧金山”的积极叙事,对于维护社群士气、吸引外部人才至关重要。
很多人都赞同这个观点,就是——风投的积极投入和主动的生态构建,无疑是“脑谷”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如此高密度和高活力的关键。
四、地方政府:
赋能与治理,提供集群的“土壤”
旧金山市政府在“脑谷”现象中,扮演了明智的“赋能者”和“调节者”角色。他们没有采取强干预的规划模式,而是通过“轻触式”的支持与服务,为这个新生生态系统提供了肥沃的生长土壤。
时任市长伦敦·布里德(London Breed)敏锐地抓住了AI浪潮的复苏契机。她在多个场合高调宣布旧金山是“世界AI之都”,并将其比作“新的淘金热”。在APEC峰会等国际舞台上,她不遗余力地推介旧金山的AI领导力,极大地提升了“脑谷”的全球品牌形象。在行动上,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便利政策,如为AI公司加速办公选址和装修许可的审批,鼓励将闲置商业空间改造为共创空间,并推动州政府放宽人才签证限制。
旧金山经济发展办公室发布的《抓住AI时刻》报告,明确了政府“简化流程、提供试验平台”的核心策略,向全球创业者传递了最友好的信号。
伦敦·布里德(London Breed),现已卸任
在赋能的同时,政府也积极应对集群发展带来的挑战。
面对黑客屋可能引发的住房合规及安全问题,规划和消防部门选择介入检查与指导,而非一禁了之,力求在保障安全与保护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同时,市政府也开始起草AI应用伦理指南,规定市政服务在引入AI技术时需防止算法偏见,体现了对社会责任的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官员积极地融入社群。市议员马特·多尔西(Matt Dorsey)等频繁与科技领袖对话,参与线下活动,将自己视为生态的一员来寻求政策灵感。这种嵌入式的、服务型的治理方式,赢得了科技界的尊重,也确保了政策能够精准地回应产业需求。
“脑谷”的崛起,是旧金山在经历低谷后,凭借其深厚的科技文化底蕴,抓住生成式AI历史机遇的必然结果,也是一曲由技术领袖、房地产商、风险投资和地方政府共同谱写的协奏曲——
技术大佬定义了集群的愿景与规则;房地产商供给了创新的空间与社区;风险投资注入了澎湃的资金与网络;地方政府则营造了友好的环境与保障。这四股力量共同织就了“脑谷”赖以生存和繁荣的制度基石。
更重要的是,“脑谷”展示了一种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创新模式:
以城市中心为载体,将生活、工作与社交深度融合,通过高密度的线下互动和社群营造来激发认知火花。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