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分钟改写历史!哥哥战死 弟弟炸平伊朗核基地:这是以色列的复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6 08:00 1

摘要:6月13日的黎明,以色列军队发动的“崛起的雄狮”行动正式拉开序幕,导弹呼啸着命中预定目标,爆炸火光在夜空中格外刺眼。

6月13日的黎明,以色列军队发动的“崛起的雄狮”行动正式拉开序幕,导弹呼啸着命中预定目标,爆炸火光在夜空中格外刺眼。

以色列对伊朗的行动目标明确,势必要摧毁伊朗的核能力!

而这一系列大胆行动的核心决策者,正是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虽然内塔尼亚胡在国际社会上评价褒贬不一,但这位政坛“硬汉”的强硬决策,离不开他哥哥早年的影响。

乔纳森·内塔尼亚胡可以说是内塔尼亚胡这辈子都忘不掉的存在,更是以色列民族记忆里的英雄符号。

这位年仅 30 岁便牺牲的以色列特种部队指挥官,用一场堪称现代特种作战教科书的 “恩德培行动”,将自己的人生永远定格在传奇之中。

乔纳森·内塔尼亚胡于成年后,加入以色列国防军,后来更是凭借出色的能力进入了以色列国防军的 “王牌之师”,总参谋部侦察营。

随后逐步晋升为该营指挥官,在多次秘密行动中积累了丰富实战经验,也为日后的高光时刻埋下伏笔。

1976 年 6 月 27 日,一架从特拉维夫飞往巴黎、经停雅典的法国航空客机,被巴勒斯坦恐怖组织 “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与德国极左翼组织 “革命 Cells” 联手劫持,机上 248 名乘客和 12 名机组人员被强行带往乌干达的恩德培国际机场。

恐怖分子要求以色列释放被被关押的53 名恐怖分子,否则将处决所有人质。

以色列政府迅速成立应急小组,经过反复权衡,最终决定实施军事突袭解救人质,行动代号 “雷电行动”,而乔纳森·内塔尼亚胡作为总参谋部侦察营指挥官。

这场营救行动的难度堪称史无前例。

以色列与乌干达相距约 4000 公里,突击队需乘坐 4 架 C-130 运输机完成长途奔袭,为避开沿途雷达监测,全程保持低空飞行,耗时近 8 小时才抵达目的地。

为进一步迷惑乌干达守军,约纳坦与团队精心策划,让运输机模仿乌干达总统阿明专机的航线降落,滑行过程中还伪装成 “友好飞机”,成功麻痹了机场守卫,为突袭争取到了关键的缓冲时间。

落地后,约纳坦亲自率领突击分队直奔关押人质的航站楼,先迅速清除机场塔台与守卫的乌干达士兵,切断敌方通讯与支援。

凭借事先通过情报确认的 “恐怖分子多穿红衣服” 这一特征,精准区分目标与平民,最大限度降低人质伤亡风险。

整个突袭过程仅持续了 53 分钟,节奏紧凑、执行高效,几乎未给恐怖分子留下任何反应余地。

就在带领队员突破航站楼大门的关键时刻,乔纳森·内塔尼亚胡不幸被乌干达士兵的流弹击中,当场牺牲,成为整个行动中唯一阵亡的以色列军人。

最终,突击队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辉煌胜利:245 名人质成功获救, 3 人不幸遇难,乌干达空军的 11 架战机被摧毁,所有突击队员安全撤离。

乔纳森·内塔尼亚胡的牺牲成了内塔尼亚胡的精神支柱,也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自己的哥哥,表示自己的哥哥就是以色列勇气的象征。

内塔尼亚和哥哥都成长在一个浸润着犹太民族主义与复国理想的家庭,父亲本 - 锡安・内塔尼亚胡是享誉学界的犹太历史学家,毕生致力于传播犹太复国主义思想。

父亲的书房堆满犹太历史文献,晚餐常围绕复国议题展开辩论。父亲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内塔尼亚胡的政治哲学。

内塔尼亚认为外部压迫只会强化犹太民族的凝聚力,而复国是唯一救赎之路。

于是他在 1996 年首次出任总理时,便以 “安全先生” 形象推行强硬政策,扩建约旦河西岸定居点,拒绝承认巴勒斯坦建国权,并将伊朗核问题视为以色列存亡威胁。

近几年的各大国际热点上都能看到内塔尼亚胡的身影,不管是对伊朗开战,还是巴以战争都无时无刻的在扰乱中东局势的安全和稳定。

2023 年 10 月新一轮巴以战事爆发,内塔尼亚胡下令对哈马斯展开大规模军事打击。

军事行动虽取得部分战场成果,但战事已持续近两年,加沙地区人道主义危机严重,以色列士兵伤亡也不小。

以色列国内不少人指责内塔尼亚胡或为巩固权力有意拖延战争,其对 30 余未释放人质的解救缓慢,遭人质家属上街抗议。

国际社会普遍要求其尽快结束在加沙的军事行动,让以色列面临 “极限孤立” 境地。

除了军事行动之外,内塔尼亚胡的个人政治生涯还被贪腐丑闻阴影笼罩。

他目前面临受贿、欺诈和背信三桩贪腐指控,成为以色列历史上首位在任期内站上刑事案件被告席的总理。

每一次庭审进展都牵动着以色列社会神经,进一步加剧了以色列国内本就存在的政治分裂与社会撕裂,支持他的右翼群体与反对他的民众立场尖锐对立,对以色列的政治稳定造成持续冲击。

未来的局势到底会走向何方这一切都是个谜,但“希望世界和平” 是全人类共同的心声。

愿那些仍深陷战火的土地能早日迎来停火,愿流离失所的人们能重返家园,愿分歧与仇恨能被理解与包容化解,让 “世界和平” 从心愿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来源:靳律法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