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亲绿机构“台湾民意基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很刺眼:赖清德的施政赞同只有33%,不赞同高达54%,声望较上任初期回落24.7%,被该基金会董事长游盈隆直言是“雪崩式下跌”。TVBS也给出类似结论,满意度仅剩28%,不满意55%,再创新低。和上月相比,赖清德声望一个
亲绿机构“台湾民意基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很刺眼:赖清德的施政赞同只有33%,不赞同高达54%,声望较上任初期回落24.7%,被该基金会董事长游盈隆直言是“雪崩式下跌”。TVBS也给出类似结论,满意度仅剩28%,不满意55%,再创新低。和上月相比,赖清德声望一个月内猛跌9.6个百分点,连着两个月合计下滑15.4个百分点,对应的支持者规模约流失300万。
换算长周期,从2024年5月上任的58%算起,到2025年8月,累计流失482万,贴近500万这个心理关口。更扎心的是结构,最稳的“同温层”——台南、30至39岁“太阳花世代”开始松动,台南只剩36%赞同,30至39岁满意度掉到20%。这不是局部缺口,这是堤坝渗水后的全线起伏。
镜头切到政坛另一端。国民党主席改选时程已经定了,9/4与9/5登记,10/18投票,11/1交接。岛内看点被放到一个人身上:郑丽文。她放话,“卢不选,我就选到底。”话丢得直白,动机也摆在台面——有支持者说她只要一选就回党缴党费,还有人说她当选就入党。
媒体开始用“第二个洪秀柱?”当标题制造悬念,背后的隐喻不难理解:一个“战斗派”在蓝营的组织战里硬闯突围,气质上像,路径上也像。可这种类比容易产生误导,把战斗人设当成万金油,会忽略真正在党魁选战里决定胜负的三张考卷:组织、资源、路线。
郑丽文声量很够,镜头存在感拉满,但声量要变票,得把人名、岗位、连署、金流都摊到桌面。截至目前,关于她的地方派系背书、财务班底、组织名单,公开信息“暂无相关信息”。这不是说她不行,而是时钟已经开始计时,舞台灯光不能替代发动机。
把视角再拉高一点。岛内正处在一轮密集的政治压力测试里。726“首轮大罢免”,蓝营守住24席,但823第二轮马上打响,新北罗明才、新竹林思铭、台中江启臣、杨琼璎、颜宽恒,外加南投马文君、游灏共7席进入投票。
同时推进的还有“核三延役公投”。韩国瑜这两天以“台民意机构龙头”的身份站到最前线,呼吁投下“不同意罢免”,把对手的策略定性为“不公平、不合理”的行政动员,话语强度一直维持在“政治屠杀”这个位阶。
卢秀燕则在台中、南投连轴车扫,喊话823别掉以轻心,捍卫在野制衡机制。两人的分工很清楚:一个用制度话语提醒“多元声音不能被消音”,一个用地面战把组织盘压实,给823的投票结构增加确定性。
这场罢免战与其说是席次争夺,不如说是三份成绩单:对执政的阶段性民调,对蓝营组织的压力测试,对中间选民情绪的温度计。亲绿机构自己的调查显示,61%的受访者不赞成“大罢免”,比赞成者多了近三成百分点。
换到数字世界,726后赞成“大罢免”的比例骤减10个百分点,不赞成的飙升13.4个百分点,对应大致是支持减少近200万,不支持增加至少260万。这说明岛内主流情绪对“用罢免替代治理”的政治手段很反感。
赖清德的困境并非单一因素触发,但“大罢免”成为引信。游盈隆把它定性为“单一最重要因素”,这点在数据上能找到回声。与此同时,对美关税谈判的“安慰剂式沟通”直接伤害了执政信用。林浊水的评论很尖,他批评的不是谈判本身的难度,而是当局对公众的沟通策略,把“可能降幅”当止痛药反复投放,结果开箱数字不对盘,信用值一夜蒸发。
南部水灾后的迟滞处置进一步瓦解“铁票仓”的耐心,尤其台南灾情中的几句“要自己爬屋顶”“军人不能入民宅”的现场回应,真真假假、片段传播,舆论场里传播的是情绪,不是逐条解释的技术细节。行政团队频频被曝“赤字”感,人事风波与在野沟通阻塞,一旦和“大罢免”串联成叙事闭环,民调下行就会呈现串联效应。
有人问,蓝营看起来气势正旺,这意味着什么?如果把“统一”当作终局词汇,这里需要把话说慢一点。岛内蓝营的传统路线是交流先行、沟通积累,让和平有现实抓手。这是一条在岛内政治生态里相对稳态的叙事线,没什么问题。把党魁更替直接等同于“统一时间线缩短”,这更像舆论动员的话术,不是政策评估。
政治现实里,岛内选制、美方态度、地区安全架构、经济周期,这些变量不会因为党魁换人就自动换挡。对军政观察者而言,判断“统一大势”不能由选前动员情绪来替代结构性力量对比。但可以确认的一点是:民意对“去极化”“降对抗”的偏好在上升,沟通空间在扩张。这给任何强调秩序与对话的路线,提供了社会层面的软支撑。
回到国民党主席选战本体。这不是电视辩论比赛,是连署名单与县市联动的统筹学。谁能拿住县市首长、立委、中常委的签名,谁能把每月近四千万新台币的硬成本拆分给愿意共担的企业与派系,谁能在两岸与内政上给出一套中间选民不反感、基本盘会起鸡皮疙瘩、对岸觉得“可谈可行”的组合拳,谁就会有更大的胜率。
被称作“第二个洪秀柱”的郑丽文,值不值得押注?我给一个不讨好但更诚实的判断。她的价值在于能迅速重建蓝营的话语火力,把镜头前的被动局面扭转回来,这在短线很重要。尤其对抗一个善用网媒叙事与情绪管理的执政团队,“战斗派”能把媒体生态里的流量窗口重新打开。
823当天还有另一粒关键变量——核三延役公投。韩国瑜明确表态支持同意票,给出的理由是能源发展需要。能源议题既是技术问题,也是安全问题,更是治理能力的综合测验。岛内纾困、产业稳定、家庭用电价格,这些词放在同一个等式里,选民会本能把“是否能稳定供应、是否能降低不确定性”排在第一位。
若公投过关,蓝营在议题主导上会拿到一张加分卡;若不过关,就要面对一个追问:你们如何提出一条既环保又稳定的替代路径。这部分当前素材里没有更细参数,政策配套层面“有待官方确认”。
赖清德接下来怎么走?从素材能看到几条压力线叠加在一起。关税谈判的沟通成本已经沉没,重新修复信任得靠“可验证的结果”;灾后治理要把节奏提起来,让南部选民的感受回到可预期;和在野互动至少要把情绪词从公开辞典里删掉,拉回程序性的政治;“大罢免”策略需要降温,否则只会继续凝固蓝白的组织弹性。
如果满意度跌破三成,民进党内部会出现非技术性的恐慌,2026地方选举将是第一道硬门槛。台南、高雄任一地市若出现动摇,党内的路线与人事都要重算。吴子嘉的提醒在逻辑上并不复杂:没有一个“极大作为”,趋势不会逆转。这话用市场语言翻译,就是“没有超额收益,股价不会反弹”。
这轮政治震荡背后,其实是岛内社会对“治理可被验证”的朴素期待。民众不是反对强势,而是反感把程序当武器。罢免不是洪水猛兽,但把罢免当常态工具,只会逼着中间群体用脚投票。
蓝营如果把823做成一场高质量的动员战,而不是情绪动员的集会,就能把基本盘的纪律性展示出来,反过来又会提高主席选战的资源配置效率。绿营想要止跌,得交出“工程量清单”——灾后重建的进度条、关税谈判的阶段性里程碑、与在野的制度化沟通窗口。这些都能量化,也必须量化。
也有人问到两岸。统一是大势,不是口号。历史叙事里,1945年台湾光复,《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把战后秩序定了基调,这是一层背景板。现实政治里,大势要靠现实工程去托举,交流的密度、经济的互绑、风险的共同管理,这些都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岛内现在的民意结构正在从“对抗—动员”回到“治理—评估”,这对任何强调沟通的路线是利好。若蓝营拿到党魁,能否把“战斗语言”转化为“治理方案”,决定了大势推进的速度;若绿营仍把“分裂动员”当成唯一剧本,社会中位数的偏好会继续迁移。从这个意义上说,“统一大势已成”表达的是方向与结构,而不是日历上的某个具体日期。
来源:军君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