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盐城市射阳县新坍镇西南角,有一座以烈士命名的村庄——贺仁村。抗日战争时期,湖南籍烈士贺仁在此英勇牺牲,当地便以他的名字为村庄命名,村中的贺仁桥也由此得名。80余载岁月流转,贺仁烈士的英勇事迹仍在这片土地上久久传颂,从未褪色。
在盐城市射阳县新坍镇西南角,有一座以烈士命名的村庄——贺仁村。抗日战争时期,湖南籍烈士贺仁在此英勇牺牲,当地便以他的名字为村庄命名,村中的贺仁桥也由此得名。80余载岁月流转,贺仁烈士的英勇事迹仍在这片土地上久久传颂,从未褪色。
贺仁出生于1913年,21岁那年,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队伍经过他的家乡,从小家境贫寒,没有亲人的他投身革命。在革命斗争中,他跟随新四军三师来到盐阜地区,任二十一团一营三连连长。1942年,贺仁调任射阳县总队二营四连连长;1943年秋天,调任四区武装大队长。
贺仁是从长征中走出来的共产主义战士,在战斗中十分英勇,队员们都称他“老红军”。他有军事领导才能,分析问题精辟,考虑事情周到,带兵打仗机动灵活。他领导区大队和民兵经常越过敌人的封锁线,出入敌人的据点,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和地方上的恶霸土匪。他坚持反“扫荡”、反“伪化”斗争,反奸除霸,发展扩大人民武装,严格执行军队纪律,通过封锁线运粮,组织生产自救,三次在蒋家码头伏击敌人。
1944年农历九月三十凌晨,贺仁得到情报,敌人又要来“扫荡”。贺仁立即召开排以上干部会议,进行部署。散会后,贺仁请四区区长徐浊之把临时指挥所设在村民陈树春家里,并且连夜察看蒋家码头到陈家码头情况,在码头南北两侧部署区大队和民兵埋伏。于是一支200多人的战斗队伍,隐蔽在两码头的大堆两面,随时准备打击敌人。
到了第二日黎明时分,贺仁一声令下:“打!”手榴弹爆炸声、机枪声响成一片。敌人边还击边逃遁,贺仁跃出战壕,站起来把手一挥,“冲啊!”狼狈的敌人逃到靠近码头的蒋顺林、彭政家,以墙为掩护,开始还击,这时来了增援敌人,贺仁在抬头察看敌情时,不幸被一阵乱枪击中头部,流血不止,血染黄沙堆,光荣牺牲,时年31岁。
这次战斗我军打死敌人4人、打伤6人,缴获敌人步枪7支、子弹2300多发。贺仁烈士牺牲后,当地村民将他的遗体用小车运到射阳县四区长安乡安洼村,在那里为贺仁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贺仁的烈士遗体随后被埋葬在新安村,后又迁至新坍镇烈士公墓。
今年已经95岁的贺仁村村民陈正炎回忆,贺仁烈士牺牲前一晚曾和另外三名战士在自己家里借住,因为担心要打仗,第二天天还没亮,陈正炎祖父母就安排他外出“逃命”。“我藏到地沟里面,听着外面枪响声不断。”陈正炎还记得,自己家老房子后面有一棵皂荚树,需要观察敌情的时候,贺仁就会爬到树上。80多年过去了,陈正炎的老房子已改为农田,但皂荚树还在那里,周边种植了绿油油的水稻,夏风拂过吹起阵阵稻浪。
据陈正炎介绍,当地曾经两次去湖南为贺仁烈士寻亲,但都没有找到。“贺仁没有兄弟姐妹,父母也早早去世了。”谈到这里陈正炎十分遗憾。
时光流转,如今这片浸润着英烈精神的土地,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也正以蓬勃的生机书写着发展新篇。近年来,新坍镇打破“就农业抓农业”的惯性思维,因地制宜探索特色发展路径:以“党委统筹、书记领航”机制为引领,组织各村(社区)立足气候、土壤及种植传统,创新推行“一村一品”模式,试种冰激凌萝卜、白玉枇杷等特色果蔬,推动村集体经济从单一经营向多元融合转型。同时开展“线上+线下”农产品销售,通过直播带货、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等方式,推广芡实、冬桃等农产品,让特色农产品走出田间、走向更广阔市场。
来 源:交汇点新闻
来源:射阳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