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绍兴鲁迅纪念馆那幅经典的鲁迅夹烟墙画,硬生生被人举报了。理由居然是:担心误导青少年,让孩子觉得抽烟很酷。
怕就怕较真的人,一较真,连鲁迅也躺枪了。
近日,绍兴鲁迅纪念馆那幅经典的鲁迅夹烟墙画,硬生生被人举报了。理由居然是:担心误导青少年,让孩子觉得抽烟很酷。
一时间,网上炸开了锅。有人骂举报人矫枉过正,有人说这是历史虚无主义,还有人质疑她身份,认为背后没那么简单。
去过鲁迅故里的朋友都知道,那面墙画几乎成了打卡地标。画中鲁迅一手夹烟,眼神犀利,带着那个时代文人特有的坚毅与沉郁。
游客喜欢和这面墙互动,有的举手递烟,有的模仿神态。有人甚至说,这是绍兴最接地气的文旅符号,既真实又生动。
可孙女士却看不下去了。她先是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有人在这面墙前给鲁迅点烟,立马心生不满;随后直接跑去“浙里办”平台投诉,理由是:墙画放大了烟雾效果,会误导孩子,把鲁迅夹烟动作理解成公共场所抽烟的倡导。
投诉一次没反应,她不死心,又在8月22日提交了第二次投诉,还升级到了省级平台。孙女士甚至建议,把墙画改成“握拳”或“伏案”的样子,看上去更积极健康。
乍一听,她的理由似乎也有道理。但问题在于,鲁迅夹烟,这是真实的历史形象。要不要为了健康教育把历史人物美化?这才是争议的核心。
消息一出,网友们的反应几乎是一边倒的质疑:
鲁迅抽烟是事实,怎么就成了误导?照你这么说,关羽还该被举报,天天拿刀,会不会教坏小孩学砍人?
鲁迅夹烟是他的习惯,他不是神仙,也是个凡人。非得把他塑造成完美偶像,反而失真。
现在的孩子难道连烟有害健康都不知道吗?广告天天播,烟盒上也印着大字警示。说白了,这是把责任推给了一支烟。
鲁迅先生留下的思想、文章、精神财富,远比一支烟重要得多。
随着舆论发酵,网友很快把举报人孙女士的身份扒了出来。原来,她不是普通游客,而是一名控烟志愿者,平时就对公共场所禁烟格外敏感。
这身份一曝光,大家瞬间明白了,难怪她盯着这幅墙画不放,属于职业敏感。
可问题是,鲁迅夹烟不是在公共场所吸烟,而是历史真实形象的再现。把这事往控烟问题上套,确实有点牵强。
甚至有人怀疑,她的举报不是单纯的个人习惯,而是带着某种别的目的。有网友直言:是不是有组织地搞事?这波操作怎么看怎么别扭。
虽然“反华势力”这个说法目前没有实锤,但舆论场上不少人确实把她往别有用心那边联想。
随着舆情越来越大,绍兴市文旅局也不得不站出来表态。工作人员回应称:会广泛听取民意,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投诉就盲目更改。
这一回应,得到了网友们的集体点赞,好样的!不被裹挟,不被乱节奏牵着走。
事实上,这类举报文化在近几年越来越常见,前段时间的高铁,也是一位女子举报工作人员在站台抽烟,大家都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但动不动上纲上线,反而让社会陷入无谓的争吵。
鲁迅夹烟的墙画,存在多年,从来没人觉得是问题,如今突然被举报,难免让人觉得别有用心。
这事说到底,不只是一面墙画的事。它考验的是我们怎么看待历史人物,怎么看待真实与虚假,怎么看待“举报文化”的边界。
鲁迅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夹烟的动作多潇洒,而是他写下的文字,刺破了一个时代的麻木。
我们纪念他,当然要尊重真实。删掉他的烟,换成握拳的造型,真的就能让孩子更有志气吗?恐怕未必。
如果孩子真的会因为一幅墙画就学坏,那问题不在墙画,而在教育。这件事还在继续发酵,最终会怎么收场,我们拭目以待。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鲁迅不会因为一支烟被抹去。真正值得担心的,是有人打着正义的旗号,把真实一点点改写。
您怎么认为?
参考信源:潇湘晨报·晨视频 2025年8月25日发布
来源:一个闲人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