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递】《战略研究杂志》(JSS), Vol. 48, No.2, 2025| 国政学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5 21:38 2

摘要: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战略研究杂志》)聚焦战略研究领域,以多学科研究战争为鲜明特色,致力于推动全球战略思想的深度发展与实践应用。该刊涵盖广泛战略研究主题,如历史上军事与外交手段的运用、对当代安全及持久价值的探究,以及现代战

期刊简介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战略研究杂志》)聚焦战略研究领域,以多学科研究战争为鲜明特色,致力于推动全球战略思想的深度发展与实践应用。该刊涵盖广泛战略研究主题,如历史上军事与外交手段的运用、对当代安全及持久价值的探究,以及现代战争、国防政策、现代战略研究的历史与理论方法等内容。该刊助力深化对战略实践和理论的认知,推动该领域学术进步。2024年该期刊影响因子为2.0。

期刊目录

1 新兴技术与核稳定性挑战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challenges to nuclear stability

2 追踪机动导弹

Tracking mobile missiles

3

水下核力量:中国、俄罗斯和美国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的生存能力

Undersea nuclear forces: Survivability of Chinese, Russian, and US SSBNs

4 核指挥控制能力的生存能力

The survivability of nuclear command-and-control capabilities

5 技术进步是否允许导弹防御系统占据上风?

Do technology advances allow missile defences to make up ground?

6 中国的核革命试验:技术、大国竞争与核平衡

China’s test of the nuclear revolution: Technology, great power competition and the nuclear balance

内容摘要

新兴技术与核稳定性挑战

题目: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challenges to nuclear stability

作者Steve Fetter,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教授。

简介:新兴技术的发展是否会削弱核威慑的稳定性?本文以此为核心研究问题,认为包括小型卫星、高超音速技术、机器学习、网络武器和量子传感等新兴技术可能会对国际安全,尤其是核稳定产生重大影响。这些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对潜艇、机动式导弹发射器和轰炸机等移动式核运载平台的持续监视、识别和跟踪,从而削弱核威慑力并引发军备竞赛。同时,这些技术也可能增强核武库的生存力,提供欺骗对手的新方法,并提供强大的通信、攻击预警和导航能力。

原文链接

追踪机动导弹

题目:Tracking mobile missiles

作者:Thomas MacDonald,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核政策项目研究员。

简介:机动式地面发射导弹因其机动性与隐蔽性长期被视为战略威慑的核心保障,但在新兴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这一假设是否仍然成立?本文系统分析了卫星遥感、传感器网络、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处理等新技术对导弹生存性与可追踪性的影响,并结合技术发展趋势与军事应用案例,探讨这些手段能否有效削弱机动导弹的“不可定位”优势。文章指出,尽管相关技术提升了对目标的探测与跟踪潜力,但在实时性、精确性及在复杂环境下的可操作性方面仍存在重大限制,因此机动导弹的威慑价值并未被根本动摇。

原文链接

题目:Undersea nuclear forces: Survivability of Chinese, Russian, and US SSBNs

作者:Tom A. Stefanick,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项目的非常驻高级研究员。

简介:为何在新技术推动下,海基核潜艇(SSBNs)的生存能力可能更加可靠?文章通过技术评估与战略分析,探讨传感器技术、自主水下航行技术以及海底通信系统等技术,如何既能威胁也能保护中、美、俄三国的战略核潜艇。研究发现,尽管这些技术体现在探测潜艇方面上有一定作用,但受制于海洋地理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长期而言更可能提升核潜艇的存活性而非削弱;也就是说未来20年内,SSBN仍将是可靠的第二次打击力量。这表明,物理与环境现实仍在战略稳定中扮演关键角色,政策者应当对海基核力量的持续可信性保持信心并加以合理评估。

原文链接

核指挥控制能力的生存能力

题目:The survivability of nuclear command-and-control capabilities

作者:James M. Acton,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核政策项目联合主任。

简介:在精确常规武器、网络攻击与反卫星武器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核指挥控制通信与情报系统(C3I)的生存性是否受到根本威胁?本文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运用技术评估与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中、美、俄三国核报复体系在“去武装打击”条件下的脆弱性与韧性。研究发现,尽管多种新型打击手段正在削弱部分关键节点,但仍有若干C3I资产具备显著的不可摧毁性,从而保证核报复的可行性。然而,国家可能不得在生存力强的 C3I 能力与生存力强的运载系统之间,以及抵御动能攻击和网络攻击的韧性之间做出取舍。

原文链接

技术进步是否允许导弹防御系统占据上风?

题目:Do technology advances allow missile defences to make up ground?

作者:Laura Grego,忧思科学家联盟全球安全项目高级研究主任。

简介:在技术快速进步的背景下,导弹防御是否有可能改变进攻与防御的长期博弈格局?本文通过技术趋势分析与战略对比的方法,探讨传感器、材料科学与机器学习的发展如何提升导弹防御的性能与成本效益。研究发现,尽管现有美国战略导弹防御系统无法有效抵御中俄等大国的核打击,但两国仍对未来美国的潜在突破保持高度警惕,并加速研发可突破防御体系的远程核投送系统,以确保报复能力的可靠性。因此,新技术的确可能改善防御系统的作战表现,但对手也会同步增强突防、饱和攻击及规避能力,因此导弹防御在未来几十年内仍难以在战略层面发挥决定性作用。

原文链接

题目:China’s test of the nuclear revolution: Technology, great power competition and the nuclear balance

作者:Fiona S. Cunningham,宾夕法尼亚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

简介:为何中美竞争提供了验证“核革命理论”(TNR,The Nuclear Revolution)适用性的机会?文章借助中文原始文献与二手资料展开分析,通过比较理论与实证点对点对照,评估中国专家观点和核现代化行为是否符合“核革命”或其挑战者理论。结论显示,中国尚未追随冷战时期超级大国的竞争性核姿态;尽管其核能力持续增长,但核心仍倾向“有限遏制”而非全面竞赛,而专家观点与实际建构的核能力之间也出现了某种断层。本文提供了一个基于中国视角的实证验证路径,有助于厘清中国核战略的现实走向与理论贴近度,并为国际安全领域判断新核威慑格局的发展态势提供照鉴。

原文链接

往期链接:

译者:张启峰,国政学人编译员,昆士兰大学国际关系、和平与冲突研究专业。

审校 | 赖永祯 张潇文

排版 | 李雨函

本文源于《战略研究杂志》,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来源:国政学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