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一个个分散四处的地质灾害避险点到一条条应急通道,从物资充盈的安置场所到枕戈待旦的救援队伍……今年入汛以来,德宏州以科学布局、全民参与的姿态,以提前谋划、精准施策的扎实举措,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汛应急体系,全力以赴夯实防线,筑牢防汛安全屏障。
从一个个分散四处的地质灾害避险点到一条条应急通道,从物资充盈的安置场所到枕戈待旦的救援队伍……今年入汛以来,德宏州以科学布局、全民参与的姿态,以提前谋划、精准施策的扎实举措,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汛应急体系,全力以赴夯实防线,筑牢防汛安全屏障。
高位统筹,筑牢抗灾“责任墙”
州委、州政府将防汛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州党政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调研指导,现场办公解决难点、堵点;州委常委会、州政府常务会高频次专题研究防汛工作,细化责任清单,强化督导问责……通过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网络,全州上下形成“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强大合力,为防汛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未雨绸缪,下好防汛 “先手棋”
预案先行,实战演练强本领。汛前,全州完成重要江河、水库、城镇及山洪灾害易发区的防汛责任人动态调整,构建起覆盖全领域的责任体系。通过开展州和县(市)联合防汛综合演练,各县(市)、乡镇累计组织转移避险演练2390次,参与群众达18.7万人次,在实战中锤炼应急队伍协同作战能力。
同时,强化物资储备,夯实救援硬支撑。全州统筹调配资源,储备编织袋、砂石料、钢筋笼,配备橡皮舟、冲锋舟及天通卫星通信设备等关键装备,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专业与非专业应急队伍整装待发,343支队伍10880名队员枕戈待旦,筑起守护家园的第一道屏障。
创新机制,织密防灾“智慧网”
我州因地制宜推出《“1262”精细化预报与预警响应联动机制启动指标》,实现暴雨预警提前12小时预报、6小时风险区划、2小时精准落地的“时空穿透式”预警。落实预警信息直通基层村组,确保应急响应命令第一时间直达基层一线、救援工作迅速开展。入汛以来,气象部门发布递进式服务材料381期,1628次预警信息通过微信、短信、广播等渠道触达群众77万人次。另一方面,构建乡、村、组、党员(中心户)、志愿者五级网格化管理模式,发挥“十联户网格”管理优势,确保预警信息直达“最后一公里”。全州56个乡镇(街道、农场)的8161名防汛值班员严阵以待,电话预警直通村组,打通应急响应“神经末梢”。
严查隐患,织就风险防控“安全网”
入汛后, 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对转移避险、应急转移包干责任制、风险隐患排查和防汛抢险救灾等工作持续开展抽查,检查按照行业常态化隐患排查方式, 州、县、乡三级联动派出3500多个工作组11000人次,开展拉网式排查。针对查出的隐患,全部完成整改闭环。此外,我州借助科技赋能精准施策,综合利用无人机巡查、卫星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全天候监控。结合历史灾情数据分析,科学划定重点防范区域,提前转移受威胁群众353户1168人,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坚守防线,拧紧值班值守“责任链”
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构建“副州长—副指挥长—值班领导—值班员”四级调度体系。全州每日调度各县(市)、乡镇,抽查值班情况,确保信息传递零延误、指令执行零偏差。通过全覆盖的电话抽查和实地督查,基层村组值班员始终保持高度警觉,真正做到“一声令下、全员响应”。
当前,防汛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我州将继续坚持“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原则,持续优化防汛应急体系,强化科技赋能与群防群治,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屏障。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