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稻菽千重翻金浪,鱼跃清波谷溢香。金秋时节,家乡的稻田铺展成无边金毯,沉甸甸的稻穗缀满金黄的谷粒,把稻秆压得弯下了腰。澄澈的田水里,筷长的谷花鱼摆着金尾穿梭,时而探出银亮的脊背,搅起细碎水花;时而吐出一串水泡,而后倏地钻进青绿水草中,仿佛也在为这丰收景致欢呼。
稻菽千重翻金浪,鱼跃清波谷溢香。金秋时节,家乡的稻田铺展成无边金毯,沉甸甸的稻穗缀满金黄的谷粒,把稻秆压得弯下了腰。澄澈的田水里,筷长的谷花鱼摆着金尾穿梭,时而探出银亮的脊背,搅起细碎水花;时而吐出一串水泡,而后倏地钻进青绿水草中,仿佛也在为这丰收景致欢呼。
我的家乡在滇中腹地——“世界恐龙之乡”禄丰市中村乡叽拉村。村子坐落在素有“天然氧吧”之称的五台山脚下,常年被氤氲绿意环绕,风景如画,物产丰饶。甘甜清冽的嘎力寺湖水,孕育出优质的稻米与肥美的谷花鱼,滋养着一方水土与生灵。
近几年,先进的科技新风悄然吹进彝家山寨,现代化的机械耕作已然取代了当年落后的刀耕火种。勤劳睿智的彝家儿女循着时代脚步,重新规划、改造田地——那些原本狭窄弯曲的地块,在他们手中渐渐舒展成一片片宽阔平坦、规范整齐的新良田。
今年夏天,彝家山寨雨量充沛,就连干涸了多年的旱田都被浸润得滋润透彻。这正是栽种水稻的好时节,彝家儿女的脸上洋溢着欣喜的笑容。田垄间,旋耕机在宽阔平整的水田里来回穿梭,隆隆机声穿透湿润的空气,恰似一曲欢腾的歌谣,歌唱着播种的喜悦,诉说着对丰收的希冀。
此时的彝家田野热闹非凡,身着彝族服饰的男女老少在田里站成一排,手拿翠绿的秧苗,正在栽“双龙出海”秧。他们弯腰插秧时,动作麻利得惊人,不时溅起一串串水花,两行秧苗随手势向前延伸,似蛟龙摆尾。泥水溅上彝衣,与脸上的笑容相映,更显鲜活。“加油哟!”的吆喝混着笑声,在田野上回荡。秧苗栽下不久,就开始返青了,田水也变得清亮起来。这时节,家家户户都忙着往田里放鱼苗。人们将一条条活泼乱跳的鲤鱼苗小心翼翼地放入水中,看着它们摆尾钻进秧苗深处,满眼都是丰收的期盼。
叽拉村地处半山区,空气清新,水质澄澈,谷花香甜,沁人心脾,鱼食丰足。在这番得天独厚的水土滋养下,谷花鱼长得快,鱼肉细嫩甜香,刺少肉厚,鲜香中渗出谷花的醇香,一口下去满是鲜爽,鱼肉尤为出众,成了叽拉村刻在时光里的味道。
周末的上午,秋阳正好,天朗气清,我骑着三轮车拉着大水缸向自家的稻田边驶去。刚到田埂边,眼前的景象就让人心里一暖:金灿灿的稻穗饱满得坠弯了腰,风过时,整片稻田像铺了层流动的金浪,沙沙作响。更妙的是田中间的鱼儿不时翻腾出水面,“扑通”“哗啦”的戏水声此起彼伏,和稻穗的沙沙轻响交织在一起。这鱼肥稻香的光景,不正是一幅鱼稻双丰收的好景致吗?
我迫不及待地卷起裤脚,赤脚踩进微凉的田水里,一步步挪到田中间。先伸手把左右两侧的稻秆轻轻扒开,腾出空隙后,顺着水口的方向,用手刨出一条笔直的“一”字形鱼沟;紧接着抄起一旁的条锄,三下五除二把水口挖开,又赶紧将一只圆口形的长网兜稳稳拦在水口上,只等鱼儿顺着水流钻进来。不一会儿,只听见“扑通”一声,一条巴掌大的黄嘴红尾鲤鱼钻进了网兜,紧接着两条、三条……
等田水慢慢渗干后,网兜早已圆鼓鼓的了,肥硕的谷花鱼在里面挤得转不开身,鱼鳞蹭得网纱闪闪发亮。我咬着牙把网兜拖上田埂,扛到车边,双手攥紧网口往车上的大水缸里一倒,“哗啦”一声,鱼儿全蹦进水里,水花顿时溅得满脸都是,凉丝丝的。我回头往田里的“一”字沟望去,只见还有不少鱼儿在浅水里蹦跳。我又下到田中,弯腰把沟里的鱼逐条捉起往缸里放着,指尖触到鱼身滑溜溜的黏液,满心欢喜。
看着水缸里欢腾的鱼儿、田里沉甸甸的稻穗,鼻尖萦绕着清润的谷香,我忽然明白了:这满田的金浪与满缸的鲜活,何止是一季的丰收?是五台山的绿意滋养,是嘎力寺湖水的甘甜馈赠,更是彝家儿女告别刀耕火种、拥抱现代农耕的智慧结晶——从旋耕机轰鸣着翻耕新田,到“双龙出海”栽下希望的秧苗,再到如今鱼稻相伴、颗粒归仓,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家乡的变迁。
三轮车驶在回家的路上,缸里的鱼儿偶尔撞得缸壁轻响,身后的稻田仍在风里翻着金浪。这稻鱼肥美、谷穗飘香的日子,是彝乡最动人的模样,也是刻在我们心底最鲜活的乡愁与希望。
张美存,云南省禄丰市人,高级教师,楚雄州作家协会会员。现从教于禄丰市中村乡小学,工作之余酷爱写作,有数十篇作品发表于《学习强国》《云南政协报》《彝族人网》《楚雄日报》《楚雄教育》《禄丰教育》《龙乡文艺》等。
文章仅用于“云南政协报”微信公众号,无稿费。
编辑:何健美
二审:欧阳文军
来源:云南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