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县玉米生长进入灌浆后期,也是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多种病虫害也将进入高发期。今年玉米后期黄淮地区的大范围降雨,在缓解旱情的同时玉米南方锈病已在黄淮夏玉米区发生较为严重。为夯实秋粮丰收基础,近日来农技部门的农技专家们深入田间地头,科学指导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
目前,我县玉米生长进入灌浆后期,也是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多种病虫害也将进入高发期。今年玉米后期黄淮地区的大范围降雨,在缓解旱情的同时玉米南方锈病已在黄淮夏玉米区发生较为严重。为夯实秋粮丰收基础,近日来农技部门的农技专家们深入田间地头,科学指导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以下是关于其症状、发生规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科学防控意见。
玉米南方锈病病原菌侵染后,叶片两面出现橘黄色或黄褐色小疱斑(夏孢子堆),以正面居多,很快发展成为黄褐色突起的疱斑。该病疱斑细小近圆形,稍隆起,表皮破裂后散出锈褐色粉末。该病传播快、危害大,可导致叶片提前枯死,植株早衰,光合作用受阻,显著影响玉米灌浆,导致籽粒秕瘦,一般可减产10%以上,重发田块产量损失超过30%以上,发生越早越严重。
玉米南方锈病初始菌源地为热带、亚热带玉米周年种植区,病原菌产生的夏孢子通过台风等进行远距离扩散、传播,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可发生多次再侵染,使病害发生率由点到片不断升高。高温、多雨、高湿(最佳温度26~28℃,相对湿度70%以上)的气候条件适合该病发生。病菌萌发和侵染需要叶片表面有水膜,日光照射有利于夏孢子的萌发,5-7天可完成一个侵染循环。该病害年度间的发生情况差异很大,一方面与台风活动路径和时间有关,另一方面与当地气候条件是否适于病害的发生有关,病害流行盛期为8月中旬至9月中旬。
轻度发病:病叶率≤20%,病株率≤10%,仅个别叶片出现少量孢子堆。
中度发病:病叶率20%-50%,病株率10%-30%,叶片孢子堆较密集,部分叶片干枯。
重度发病:病叶率>50%,病株率>30%,叶片布满孢子堆,大量干枯,植株早衰或全株枯死。
前期可通过排水、增施磷钾肥等田间管理的加强来控制病害的发生,中度发病及以上应立即进行喷药防治,建议7-10天为一个喷药周期。
该病防治重点是早预防、早治疗,及早消灭在点片发生阶段。防治方法可选用唑醚·戊唑醇、肟菌·戊唑醇、唑醚·氟环唑、丙环·嘧菌酯等有效药剂,以上药剂任选一种,按说明书每亩兑水30公斤,喷匀打透,可兼治玉米小斑病、弯孢霉叶斑病等病害。也可选用合适的杀菌剂、杀虫剂、优质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混合(吡唑醚菌酯·氟环唑+高效氯氟氰菊酯+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喷雾,达到“一喷多防、一喷多促”的效果,同时配合喷洒锌、硼等微肥,促生长提高结实率,确保今年玉米丰产丰收。
“立秋”刚过,黄淮海夏玉米处于抽雄吐丝至籽粒建成期,是玉米产量形成关键期,也是实施“一喷多促”的窗口期。各地要抓紧开展“一喷多促”作业,促进玉米稳健生长、灾后恢复、灌浆成熟、单产提升。
来源:农业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