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代中国,没有现代的自来水管道和净水设备,唐朝的长安城却能容纳近百万人口,维持日常运转。这座世界级大都市的供水之道,源于古人对自然的巧妙利用和工程创新。但这座城市如何在无工业污染的时代,确保水源充足且可持续?
在古代中国,没有现代的自来水管道和净水设备,唐朝的长安城却能容纳近百万人口,维持日常运转。这座世界级大都市的供水之道,源于古人对自然的巧妙利用和工程创新。但这座城市如何在无工业污染的时代,确保水源充足且可持续?
古代中国的都城选址,往往决定了一个王朝的兴衰,而唐长安城的供水成功,正是从这片土地的自然禀赋开始的。关中平原作为这片区域的核心,这里土壤肥沃,河流密布,早就有“八水绕长安”的说法。
这八条河流包括渭河、泾河、沣河、涝河、潏河、滈河、浐河和灞河,它们大多源于秦岭北麓,属于黄河水系,像一条条天然动脉环绕城市四周,提供源源不断的淡水资源。 这些河流不仅滋养了周边农田,还直接为城市供水,避免了远距离运水的麻烦。古人建城前,总会勘察地形,确保水源充足且不易受洪水威胁,长安的选址就体现了这种前瞻性。
地势的设计更是巧妙,长安城西北低而东南高,这种坡度让雨水自然从高处流向低处,汇入河流,避免了积水成灾。 每年雨季来临,降水顺势补充河道,形成一个高效的循环系统。早在秦汉时期,先民就注意到这里的优势,秦咸阳和汉长安都建在沣河与渭河交汇处,利用这些水系发展农业和城市。 到隋唐时代,杨坚建大兴城时,特意选在渭河南岸,这里水质清澈,地势宜居,减少了后期工程的负担。 这种选址不是随意,而是通过实地测量和历史经验积累而成,体现了古人对环境的深刻理解。
为什么水源如此重要?因为长安人口高峰时达百万级别,饮用、灌溉和手工业都需要大量水。如果选址不当,水荒就会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古人优先选择水脉发达、易守难攻的地点,如关中平原的充足降雨和肥沃土地,让长安成为水利自给的典范。 这些河流还兼顾航运,渭河作为最大支流,连接上游,带来丰富水量。汉代文学如《上林赋》就描绘了八川分流的景象,突出水系的平衡与多样。 当然,这种布局也融入了生态考量,河流交织形成屏障,防洪的同时维持了城市湿度。
与其他古城相比,长安的八水格局更独特。洛阳虽也注重水源,但长安的系统更全面,城周河流如护城河般环绕,在古地图上清晰可见。 这不仅仅是自然恩赐,更是古人主动选择的结果,让百万人口的城市避免水危机。但自然水源虽好,城市扩张后需求激增,又该如何应对?
自然水源虽为长安提供了基础,但面对人口激增,古人通过大规模水利工程,将水资源转化为城市命脉,构建了一个纵横交错的渠网系统。隋朝开皇年间,杨坚兴建大兴城时,开凿了清明渠、龙首渠和永安渠三条主渠,这些渠道从周边河流引水入城,总长数百公里。
清明渠引潏河水,负责西部供水;龙首渠从浐河取水,供应东部坊区;永安渠则连接交水,穿越城西。 唐朝继承基础,又新增黄渠和漕渠两条,使得五渠并行,每条主渠下分支无数,形成网格状覆盖。 黄渠专为东南部和宫廷供水,漕渠则用于运粮,连接渭河,实现多功能利用。
这些工程规模宏大,渠宽数米,底部石块铺设防渗,沿途设闸门控制流量,防洪的同时节省水量。 设计顺应地势,利用高差让水自然流动,无需额外动力。考古显示,这些渠道与街道平行,便于日常维护。 汉代已设昆明池调节水源,唐时与渠网联动,旱季蓄水补充。 这套系统让长安从被动依赖河流,转为主动调控,支撑百万人口的用水。
宋朝开封汴梁则将渠网推向高峰。作为北宋首都,开封人口逾百万,利用汴河、惠民河、五丈河和金水河四条河流,构建内外交融的水网。 汴河为核心,连接黄河和淮河,年运粮数百万石。 惠民河和五丈河负责排水,金水河则穿越城内。宋仁宗时,兴修上万水利项目,地势平坦处设暗沟排水,汇入泗水。 与长安不同,开封重点防涝,闸门调节河高,便于船行。
技术创新是关键,古人用工具精准规划,设堰坝控制流量。渠边植树,美化景观,长安渠网还串联池沼如曲江池。 开封两岸商铺林立,成为经济枢纽。这种人工自然融合,让古城高效供水。但在分配中,皇权与民生的平衡如何体现?
渠网虽完善,但用水分配并非平均,古人根据社会结构设计路径,先皇宫后百姓,体现了封建秩序的严谨。长安水渠从渠首流入,首先供应皇城,如龙首渠水先经大明宫和兴庆宫,确保贵族用水,然后分支到外郭城。 这顺序有意为之,宫廷需水量大,用于园林和生活,剩余才流向民间。地图显示,水渠北南扩散,突出皇权集中。
百姓用水靠坊内水井和支渠补充。长安分110坊,每坊设公共井,深度数十米,石围护防污。 井群密集于市场,支持商业。宋开封类似,金水河先供皇宫,后流民坊,结合河渠井水双供。 黄河风险高,宋设巡查,确保公平。
法规保障分配,唐设都水监调度,防上游截流。 百姓次级,但井网让用水无虞,灌溉分份额。汉渗井排水,隋唐扩展供水。 开封惠民河服务民生,井补旱期。 这秩序避免争水,维持稳定。但古人不止于分配,还发明净节技巧应对污染短缺。
水源虽丰,古人仍面对潜在污染和干旱,于是开发多种净水节水方式,确保资源长效。净水从井维护起步,定期清沙,加盖防尘,汉代流行。 汉武帝建承露盘,高数十米,采集雨露饮用,虽奢但启后世。 唐漉水囊铜壳滤水,杀菌除虫,布口过滤,广泛实用。 烧水消毒兴茶文化,明矾净水见明宋应星记载,絮凝沉淀。
节水靠法规民智。唐《水部式》规范灌溉,设官监督。 清条例细管河流,禁浪费。 百姓用捣衣杵敲衣省水,先除尘再冲。 收集雨雪常见,《红楼梦》雪水煮茶,明集露备用。 这些源于无污染时代,却启发现代,展现水利智慧持久魅力。
来源:寒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