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二 (8月19日) ,时隔六年, 马云现身荒野, 来到曾经是一片戈壁的蚂蚁森林。
上周二 (8月19日) ,时隔六年, 马云现身荒野, 来到曾经是一片戈壁的蚂蚁森林。
图源:微博
和同行一起吃瓜、谈天。阿里巴巴让荒漠长满绿色,真可谓是 沧海桑田。
而就在昨日,马云又来了一招乾坤大挪移,
阿里巴巴迎来了今年以来的最大调整。
阿里乾坤大挪移
分久必合
“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8月24日,阿里巴巴悄然在官网更新了组织架构。
原本复杂的“六大业务集团”被收缩整合为四大板块: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云智能集团,以及“所有其他”业务。
图源:微博
如果说去年3月阿里喊出“1+6+N”的口号,意在把庞大的阿里系拆解成多个相对独立的集团,以便各自冲击资本市场,那么这一年半后的回归,则更像是现实倒逼下的收缩。
分久必合,这是阿里商业逻辑的又一次循环。
具体拆分上,中国电商集团囊括了淘宝、天猫、闲鱼、飞猪,以及即时零售的淘宝闪购、饿了么,还有批发业务1688。
图源:阿里巴巴
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则以AliExpress、Lazada、Trendyol、Daraz和Alibaba.com为核心,继续承担“出海”的重任。
云智能集团以阿里云为主体。
而“所有其他”这个口袋,装下了高德、菜鸟、优酷、大麦、钉钉、盒马、阿里健康等。
在表面上,这只是一次业务归类。
但如果结合过去两年的外部竞争环境和内部调整脉络来看,它其实意味着阿里主动结束了“分拆IPO”的幻想,转而把资源重新集中, 回到电商和云这两条最具确定性的主航道上。
今年1月,阿里巴巴陆续出售高鑫零售、银泰等非核心资产,套现金额超过26亿美元;
图源:阿里巴巴官网
与此同时,公司斥资13亿美元回购股份,并发行50亿美元优先票据,以进一步优化债务结构。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次调整并不是扩张,而是“收口”。
饿了么与飞猪“升格”
如果说四大板块是大的框架,那么真正能看出阿里战术意图的,是饿了么和飞猪的去向。
过去,本地生活集团是一个独立的存在,饿了么、高德各自有董事长和CEO,飞猪则在旅行板块独自谋生。
但现在,它们被重新收编进阿里中国电商集团,和淘宝、天猫绑定在一起。尤其是饿了么和飞猪,不仅被划入,还在淘宝首页获得入口,与今年重点发力的“闪购”并列。
图源:淘宝
这一动作背后的逻辑很清楚: 阿里要把电商、外卖、旅游这三块原本分散的业务捆成一股绳。
用户用一个账号,就能从买衣服到点外卖,再到订机票、订酒店,全面打通。
更关键的是,这种整合并不仅仅停留在入口层面。
阿里在今年8月推出的“大会员体系”,把淘系电商、饿了么、飞猪、盒马等打通,形成青铜到黑钻的六档会员等级,所有消费场景都能积累淘气值。
换句话说,不管你是买电子产品,还是点一杯奶茶,都会成为阿里生态中的一次贡献。
从用户角度看,这是一次黏性的重新争夺。
淘宝过去几年在日活和用户心智上被抖音、拼多多切走不少份额,而即时零售和旅游消费,正好是提升使用频率的最佳入口。
通过打通饿了么和飞猪,淘宝正在从“卖货平台”转型为一个全场景生活入口。
在电商最前线看来, 这个战略是阿里的一次“防守反击”。
电商主场的竞争愈发激烈,留给淘宝和天猫的空间被压缩,而即时零售和旅游这些高频场景,可以重新把用户拽回来。
饿了么的骑手网络加上飞猪的旅游资源, 本质上是帮淘宝在对抗美团和京东的大战里,增加了新的弹药。
聚焦AI和电商
阿里三巨头齐 发声
对比2023年与2025年的阿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从膨胀到收缩的过程。
过去 ,阿里希望通过“1+6+N”的架构,刺激各业务独立创新,甚至各自寻找IPO机 会。
然而现实是,分散作战并没有带来理想的增长。
2023年5月,阿里巴巴宣布盒马计划在未来6-12个月内完成港股上市,目标估值60亿—100亿美元。
但这一计划在同年11月被紧急叫停。
图源:新零售参考
除了云计算、电商仍在前列,其他业务要么竞争激烈,要么盈利艰难。
这一年多里,外部环境的压力尤为明显。
电商赛道上,拼多多凭借低价崛起,抖音带动兴趣电商掀起冲击;
即时零售战场,美团份额虽有下降,但总量仍高,京东则高调杀入外卖;
云计算领域,国内外竞争者环伺。阿里必须在有限的资源里选择突破口。
今年阿里的财报提到,客户管理收入增长9%,88VIP会员4900万 (双位数增长) ,持续发力用户体验、商家运营效率优化。
图源:阿里巴巴财报
于是, 蔡崇信 在今年“510阿里日”明确表态:未来三到五年,阿里聚焦电商和“云+AI”两大核心方向, 所有业务都要以AI为驱动,去寻找新的互联网入口。
吴泳铭 于2月24日宣布, 未来三年,阿里将投入超3800亿元用于云计算及AI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总额超过过去十年的总和,创下中国民营企业在该领域的最高纪录。
图源: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及董事吴泳铭
马云 也在今年4月10日的 杭州阿里云新财年启动大会上表示:
“要让AI服务人类,而非取代人类”图源:微博
可以看出,阿里不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要在最核心的两块上保住领先。
这并非阿里独有的选择,而是整个行业的趋势。
资本市场对烧钱扩张早已没有耐心,企业的估值逻辑重新回到“盈利能力”和“确定性增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阿里收缩战线,既是主动求变,也是被动承压。
在电商最前线观察,这种聚焦是阿里的一次“回归常识”。
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巨头们的共同病症是:手伸得太长,总想着在每个赛道都占一个位置。
但如今,这种铺摊子模式不再适用,阿里必须像一个“中年人”一样学会取舍。
未来的阿里
回归本心
聚焦电商和云,并不意味着阿里从此万事无忧。
恰恰相反,挑战依然存在。
电商端,淘宝和天猫如何重新夺回用户心智,是最大的考题。
88VIP和大会员体系是不错的工具,但是否足以抵消拼多多的价格优势和抖音的内容渗透力,还有待验证。
即时零售的爆发固然能带来日活跃度提升,但饿了么在与美团的长期对抗中能否扭转颓势,仍需观察。
AI成为所有巨头的共同赛点,阿里提出“AI驱动”,但要在模型、应用和算力层面形成护城河,并不轻松。
相比之下,字节、美团甚至百度都在快速切入相关场景。
换个角度看,阿里未来真正的机会,可能就在“电商+AI”的结合点上。
淘宝已经在尝试通过AI改造推荐系统、生成商品详情、优化客服体验;阿里云则在为企业提供AI算力和行业大模型。这种上下游协同,或许是阿里独特的竞争力所在。
当然,另一个隐忧是“其他业务”的安放问题。
高德、菜鸟、优酷、盒马,这些业务一旦被归入“所有其他”,是否也意味着在资源分配上优先级下降。
图源:阿里巴巴
它们未来是否会被边缘化,还是会找到新的增长点?
写在最后,
总结来说,阿里这一次调整,标志着“1+6+N”试验的落幕,也意味着一个更务实、更收缩的阿里正在重回聚焦。
电商与云是它的根基,AI是新的发动机,其他业务则可能成为被削减或重整的筹码。
阿里的故事,正在从“大而全”走向“少而精”。
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来说,这是阿里必须迈出的一步。
毕竟,在新的竞争周期里,互联网巨头们早已告别了“无限增长”的神话,谁能抓住最硬的基本盘,谁才有资格继续讲未来的故事。
来源:财经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