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川成都翟先生反映其母亲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做CT时,因另一患者误入检查室,导致该患者的CT影像被录入他母亲名下,母亲因而被误诊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母亲在服用了约3个月药物后复查,才发现系误诊。翟先生将此事通过四川省12345热线进行投诉。四川省1234

——— 第563期 ———
数据周期:2025.8.17-8.23
数据来源:人民众云
【案例概述】
8月18日,极目新闻网报道,四川成都翟先生反映其母亲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做CT时,因另一患者误入检查室,导致该患者的CT影像被录入他母亲名下,母亲因而被误诊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母亲在服用了约3个月药物后复查,才发现系误诊。翟先生将此事通过四川省12345热线进行投诉。四川省12345的答复录音中,医院方联系了患者及家属告知事情经过,在和患者沟通后,初步拟定了赔偿方案,双方未能达成一致。就此,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人员向极目新闻回应称,此事双方尚在协商处置中,医院对翟先生母亲进行了身体评估,结果显示身体状况无明显异常,B患者检查结果正确,未耽误治疗。另外,医院现针对此次问题所发现的情况已采取了改进措施,完善核对机制,以杜绝类似问题发生。8月19日,经视直播致电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工作人员表示,此事正在按程序调查处理中,具体情况尚不清楚。8月19日,四川省人民医院在官网发布情况通报,证实该医疗纠纷属实,向涉事患者及家属致歉,称医院已与患者达成谅解,事件已得到妥善解决;医院责成相关部门进一步开展调查,依法依规对相关科室和人员严肃处理。
图:涉事医院官网发布《情况通报》❖ 医院“低级失误”伤害公众信任,首次回应未能解答“是否会有长期影响”等舆论关注焦点
医疗行为与生命安全息息相关,一举一动理应慎重考量。然而,该事件中,医院个别人员“错录患者CT”,让患者承受“身患绝症”的精神压力并误服药物,这一行为不仅与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所树立起的专业、严谨形象并不相符,还牵连医疗安全等舆论关注度高的领域。“成都女子被误诊绝症服药3月”“医院弄错CT图像致女子误诊”等话题登上网络热搜榜单,相关话题讨论中,“草台班子”“未免太儿戏了”等声音,网民对这种“低级失误”导致患者陷入安全风险表达出不满情绪。在回应媒体采访时,四川省人民医院工作人员较为详细地解释了事件原委,并提及了医院所采取的部分应对措施,但“目前评估结果显示翟女士身体状况无明显异常”“医院方已和翟女士及其家属进行了协商”等回应措辞,不足以消除患者提出的“是否会对身体造成长期的影响”的疑虑,促使事件后续进展牵动网民关注,舆论呼吁医院给出更进一步的表态。❖ 舆论担忧“偶然”背后的“必然”风险,医院发布《情况通报》后还需完善配套释疑工作,避免机构声誉持续流失
事件持续吸引舆论热议之际,四川省人民医院发布《情况通报》,再度给出官方回应。该通报中,医院表明“积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和协商、已与患者达成谅解,事件已得到妥善解决”,一定程度上推动舆情态势趋于闭环。但是,该通报并未对事件所暴露出的医院管理松散问题等舆论质疑点给出更进一步的表态,导致仍有部分舆论观点质疑医院仅是“息事宁人”。如新华报业网认为,患者做CT时,涉及身份核对、检查室管理、影像审核环节,此事暴露了医院“三道防线”全部失守,管理非常松懈与随意。光明网评论称,若这类“基础流程”被大意放过,哪怕技术再完备、设备再先进,恐怕也无从发挥,甚至可能导致在错误图像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的结论。现代快报网称,针对“之前是否发生过类似情况”的疑问,医院也应对既往影像和诊断结果开展抽样复查,主动排查隐患。综合来看,如何完善整改措施仍有待涉事医院在后续的工作中给出表态。此类事件也给医疗机构予以警示:一是医疗机构还应重视妥善处置患者或家属在12345热线等政务投诉平台上的投诉个案,避免患者或家属的合理维权诉求得不到及时响应,导致争议风波扩大;二是医疗机构在处置医疗纠纷所引发的舆情风波时,若片面强调“偶发个案”而忽视公众对管理漏洞的质疑,则难以获得公众的支持与理解,医疗机构还应在厘清舆论关注重点的前提下,依据实际情况逐步表明事件处置进展,适当表明在流程机制上的整改措施,以向公众展现担责的姿态。主任舆情分析师 赵劲见习舆情分析师 李晓歌



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