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面对全球经济格局重塑、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等多重挑战,扩大就业已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议题之一。2025年8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尽管城镇调查失业率维持在5.2%的合理区间,但青年失业率(16-24岁)仍高达12.7%,叠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面对全球经济格局重塑、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等多重挑战,扩大就业已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议题之一。2025年8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尽管城镇调查失业率维持在5.2%的合理区间,但青年失业率(16-24岁)仍高达12.7%,叠加高校毕业生人数连续三年突破1200万的压力,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不仅关乎经济高质量发展,更是社会稳定与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
一、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供需错配与技能鸿沟
从搜索结果中可见,中国就业难的本质并非岗位总量不足,而是劳动力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错配。一方面,传统制造业因自动化升级减少普工需求,如比亚迪西安工厂通过“黑灯产线”将工人数量缩减40%;另一方面,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面临“招工难”,人工智能训练师、碳资产管理师等新职业缺口超200万。这种结构性矛盾在青年群体中尤为突出:高校培养体系滞后于产业变革,部分专业的毕业生供需比达1:10,而智能制造相关专业毕业生却遭企业“争抢”。
此外,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了就业分化。中西部省份依托新能源、数据中心等产业实现就业增长(如陕西2025年上半年新增就业中60%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但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仍受传统行业萎缩拖累,下岗再就业群体面临“技能断层”。人社部“技能中国行动”数据显示,45岁以上低技能劳动者再就业成功率不足30%,凸显职业培训体系转型升级的紧迫性。
二、产业转型中的就业创造与替代效应
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过程中,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呈现“双刃剑”特征。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搜索结果提及的比亚迪合肥基地虽通过智能化改造削减了30%装配线岗位,却同步创造了电池回收工程师、车联网运维等新工种,整体就业规模反而增长15%。这种“破坏性创造”要求政策制定者更精准地预判技术迭代路径,避免出现大规模结构性失业。
服务业作为就业“蓄水池”的作用正在重构。传统零售、餐饮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受消费降级冲击,2025年上半年闭店率同比上升8%,而健康管理、银发经济等服务领域岗位需求激增120%。值得注意的是,平台经济吸纳就业的能力出现边际递减: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灵活就业岗位增速从2021年的23%降至2025年的6%,反映出数字经济红利期趋缓的现实。
三、破解难题的政策工具箱与实践探索
结合国际经验与中国实际,扩大就业需要多维度政策协同:
1. 教育供给侧改革:广东、江苏等地已试点“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50%的专业实施招生限制,同时扩大集成电路、工业软件等领域的硕士培养规模。搜索结果中陕西“秦创原”平台推动的“校企双导师制”,使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提升至81%。
2. 中小企业赋能计划:财政部2025年推出的“稳就业专项退税”政策,为吸纳应届生的中小企业提供每人1.2万元的税收抵扣,预计全年可刺激企业新增招聘300万人。浙江“小微园区共享用工”模式则通过跨企业调剂淡旺季劳动力,降低用工成本20%以上。
3. 新就业形态保障体系:针对2000万灵活就业人员,深圳率先试点“职业伤害保险”,并将短视频创作者、AI标注员等纳入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人社部拟推出的“职业技能终身电子档案”,有望破解零工经济中的技能认证难题。
四、长期视角:人口结构变迁与就业生态重塑
面对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1亿的长期趋势,扩大就业的内涵正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跃升”。日本“终身职业能力开发”经验表明,劳动者平均每5年更新一次技能证书,可使职业生涯延长8-10年。中国需要加快构建“教育-培训-就业”全周期支持体系,特别是加强大龄劳动者数字技能培训(如上海“银发数字课堂”已覆盖50万人次)。
与此同时,乡村振兴为就业增长提供新空间。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5年返乡创业人员带动就业效应达1:5.3,农产品直播带货、乡村旅游运营等新业态正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引擎。在陕西延安,苹果产业链数字化改造已创造分级技师、冷链物流管理员等12类新型职业,带动农村就业增长34%。
结语
扩大就业的本质是推动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源配置的动态平衡。这既需要短期政策托底,更依赖深层次的制度创新:建立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的联动评估机制,发展“人力资本银行”完善技能交易市场,探索四天工作制等新型用工模式。唯有将就业优先战略嵌入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才能破解这一中国经济“最难方程式”,为14亿人口大国筑牢民生底线与发展根基。
来源:洛潼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