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声明: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惠能大师一生弘法,其言简意赅却直指人心。
在众多开示中,有一句话至今仍令无数修行者深思:“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这句话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意?
为何能让当时在场的僧人瞬间顿悟?
惠能大师又是用什么样巧妙的比喻,将如此深奥的佛理讲得如此透彻明了?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修行真谛?
那是在曹溪宝林寺的一个秋日,晨钟刚刚响过,众僧云集于大雄宝殿。
六祖惠能端坐于法座之上,慈眉善目,神态安详。
台下聚集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僧人,有些是久负盛名的大德,有些是初入佛门的沙弥,还有一些是远道而来求法的居士。
这天前来问法的,是一位名叫法达的僧人。此人年逾不惑,自幼出家,已诵《法华经》三千余部。他对自己的修行颇为得意,认为自己已经深得佛法精髓。法达向六祖行礼时,头不至地,显得有些倨傲。
惠能大师慧眼如炬,一眼便看出了法达心中的傲慢。他并未立即点破,而是温和地问道:“你是哪里来的僧人?有何事前来求教?”
法达挺直腰杆,颇为自豪地回答:“弟子法达,来自江南。出家二十余年,专诵《法华经》,已诵三千余部。今日特来拜见大师,希望能得到进一步的指点。”
六祖点点头,神色依然平静:“诵经三千部,确实用功不浅。不过我想问你,你可知道《法华经》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法达不假思索地回答:“《法华经》开权显实,会三归一,阐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终究能成佛道。这些道理弟子早已烂熟于心。”
惠能大师微微一笑:“你说得不错,但我再问你,既然你如此精通经典,为何刚才礼拜时头不至地?”
法达脸色微红,强辩道:“弟子诵经三千部,自有功德,何必拘泥于这些外在的礼节?”
六祖的眼神变得深邃起来:“法达,你诵经三千部,可曾见到过自己的本心?”
“本心?”法达愣了一下,“弟子每日诵经参禅,当然知道本心清净的道理。”
“知道道理和见到本心,是两回事。”惠能大师缓缓说道,“你虽然诵经三千部,但却被经书诵了。”
法达不解:“大师此言何意?怎么会是经书诵了弟子?”
六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站起身来,走到殿外的庭院中。众僧跟随而出,只见院中有一口古井,井水清澈见底。
惠能大师指着井水说:“法达,你看这井水,清澈透明,可以照见人影。如果有人每天对着井水说一千遍’水清水清’,你说这水会因此变得更清吗?”
法达摇头:“当然不会,水本来就清,说再多遍也不会有什么改变。”
“那么,”六祖继续问道,“如果有人不看井水,只是闭着眼睛念’水清水清’,他能见到水的清澈吗?”
“自然见不到。”法达回答。
惠能大师点头:“正是如此。佛经如这井水,本来清净光明。你虽诵经三千部,但若不识自己的本心,就如同闭眼念’水清’一般,永远见不到水的真正清澈。”
法达听后若有所思,但仍然不解:“大师,弟子每日诵经,岂不是在学佛法?为何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六祖又指向院中一棵茂盛的菩提树:“你看这棵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但你可知,这一切的生机从何而来?”
“从根而来。”法达回答。
“不错,根是树的根本。
没有根,枝叶再如何茂盛也不过是无根浮萍,很快就会枯萎。”惠能大师语气变得更加深沉,“本心就是修行的根,佛法就是枝叶。
不识本心而学法,就如同只看枝叶而不知根在何处,再多的经典也只是空中楼阁。”
在场的众僧开始窃窃私语,显然都被这个比喻所震撼。但法达依然执着:“弟子诵经时也常思考经中道理,岂不是在修心?”
六祖笑了笑,又有了新的比喻:“法达,我再问你一个问题。有一个人饿了很多天,别人给他画了一张饼的图画,画得非常逼真,色香味俱全。这个人拿着这张画,一边看一边说’真香真好吃’,你说他能饱吗?”
“当然不能。”法达毫不犹豫地回答。
“那他应该怎么做?”
“应该去找真正的饼来吃。”
六祖点头:“正是。佛经中的道理再如何精妙,也只是’画饼’。如果只是停留在文字理解上,永远无法解决心灵的饥饿。只有找到自己的本心,直接体悟,才能得到真正的滋养。”
法达的脸色开始变化,显然内心受到了很大冲击。
六祖继续说道:“经典是前人悟道后的表达,是他们见到本心后留下的指路明灯。但是,指路的明灯不是目的地本身。你诵经三千部,熟记了所有的明灯,却从未按照明灯的指引去寻找真正的宝藏。”
“那么,”法达的声音有些颤抖,“弟子应该如何寻找本心?”
惠能大师慈悲地看着他:“本心不在外求,就在当下。你现在能听到我说话的是什么?能思考问题的是什么?能感受到羞愧的又是什么?”
法达闭上眼睛,试图寻找。片刻后,他睁开眼,眼神中带着困惑:“弟子好像能感觉到,但又抓不住。”
“抓不住就对了。”六祖说道,“本心不是可以抓住的东西,它就是那个想要抓住的本身。就像眼睛不能看到自己,本心也不能成为自己的对象。”
这时,六祖停顿了一下,环视四周的众僧,目光最后落在法达身上:“法达,我现在告诉你一个最重要的秘密。这个秘密关系到所有修行人的根本问题,关系到你能否真正从经典中获益…”
众僧都屏息凝神,等待着六祖继续开示下去。
此时院中一片寂静,连风吹树叶的声音都显得格外清晰。法达和在场的所有僧人都意识到,接下来的话语将是最关键的开示,可能会彻底改变他们对修行的理解。
法达内心既紧张又期待,他知道自己即将听到的,将是多年来困扰他的问题的终极答案。
六祖看着众人期待的目光,缓缓开口:“这个秘密就是——经是经,心是心,经不是心,心不是经。但心能转经,经不能转心。”
他继续解释道:“法达,你诵经三千部,但一直是经在转你的心,而不是你的心在转经。
什么意思呢?
就是你被经典中的文字、概念、道理牵着走,心随着经典的内容起伏变化,这叫经转心。
而真正的修行应该是心转经,即以自己的本心去照见经典的真义,以自己的智慧去领悟佛陀的本意。”
法达若有所悟:“大师的意思是说,不应该被经典束缚?”
“不是不要经典,而是要正确使用经典。”六祖纠正道,“就像刚才井水的比喻,井水本身清澈,但你要亲自去看,去品尝,才能知道它的清甜。经典指向本心,但本心的体悟必须是直接的、当下的。”
他又举了一个更加生动的例子:“比如有人想要品尝甘蔗的甜味,别人可以告诉他甘蔗很甜,可以写一本书详细描述甘蔗的甜度、成分、味道,他也可以把这本书背得滚瓜烂熟。但是,他什么时候能真正知道甘蔗的味道呢?”
“当他亲自咀嚼甘蔗的时候。”法达回答。
“正是。而且,当他真正品尝到甘蔗的甜味后,他就不再需要那本书了,因为他已经直接知道了。这就是’不识本心,学法无益’的深意。如果不能直接体悟自己的本心,再多的经典学习也只是在绕圈子。”
六祖的话让在场的众僧都深受触动。一位年轻的沙弥问道:“大师,那我们还要不要学习经典呢?”
“当然要学。”六祖回答,“但要明白学习的目的。经典如同渡河的船,目的是到达彼岸,而不是背着船走路。当你到达彼岸后,船的作用就完成了。同样,当你见到本心后,经典的真正价值才能显现出来。”
法达听到这里,忽然明白了什么。他重新跪下,这次头深深地触及地面,诚恳地说道:“弟子明白了。之前诵经三千部,只是在积累知识,而不是在修心。就像一个人买了很多地图,却从未真正踏上旅程。”
六祖点头赞许:“你能有这样的认识,说明善根深厚。现在我告诉你真正的修行方法:放下对经典文字的执着,回到当下这一念心上来。这一念心能知能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你的本心,也是一切佛法的根源。”
“但是大师,”法达还有疑惑,“如何才能保持这种清明的状态呢?”
六祖耐心地回答:“不是保持,而是认识。本心本来就在那里,从来没有离开过。就像虚空,无论乌云多厚,虚空本身从未被遮盖。你只需要认识到,那些妄想杂念就如同乌云,而你的本心如同虚空,本来清净,本来具足。”
他进一步阐释道:“《法华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个佛性就是本心。
你诵经三千部,如果能时时回光返照,问问那个能诵经的是谁,那个能理解经义的是什么,自然能见到本心。
见到本心后,再看经典,字字珠玑,句句真理,因为经典所说的正是你当下的心境。”
在场的一位老僧感慨地说:“大师所言真是醍醐灌顶。我们这些年来,都是在向外驰求,以为多学一部经典就能多得一分佛法,却不知道佛法本来具足于心中。”
六祖慈悲地看着众人:“诸位要明白,修行的关键不在于知道多少佛理,而在于是否见到自性。自性见后,一切佛法都是自性的妙用。就像太阳一出,千里冰霜瞬间消融;本心一现,万种烦恼当下化空。”
法达此时已是泪流满面,他深深体会到了自己过去修行的偏差。“大师,弟子愚痴,以为诵经越多功德越大,却不知道这样反而离本心越来越远。”
“过去的不要再执着了。”六祖安慰道,“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正确修行。
你已经有了很好的经典基础,现在只需要转个方向,不要被经转,而要转经。
用你的本心去照经典,用经典来印证本心,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
六祖最后总结道:“修行人要记住,法在心中,不在经中。
经典只是月亮,本心才是手指。
不要因为过分关注手指而忘记了月亮。
当你真正见到本心时,你会发现,原来所有的经典都在述说着同一个真理——你本来就是佛,你本来就具足一切智慧功德。”
法达和在场的众僧听了六祖的开示,都有如醍醐灌顶般的感受。
他们明白了,不是要抛弃经典,而是要正确对待经典;不是要停止学习,而是要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不是要否定过去的功夫,而是要让过去的功夫服务于见性这个根本目标。
从这一天起,法达的修行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他依然诵经,但不再执着于数量;他依然学习经典,但时时观照自心;他依然精进用功,但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精进。
经过一段时间的正确修行,法达终于见到了自己的本心,真正理解了《法华经》的深义,成为一代弘法的大德。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启发了无数的修行人。
它告诉我们,修行的根本在于认识自心,一切外在的功夫都应该指向这个目标。
正如六祖所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既识本心,见性成佛。”
来源:人间烟火书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