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铜陵市郊区铜山镇南泉村西边,曾屹立着一座闻名遐迩的南泉寺。在当地家人的记忆里,它还有一个别样的称呼——南泉塔。这是因为寺庙早在清代就已惨遭毁坏,仅存塔院,久而久之,人们便习惯性地以“南泉塔”称之。然而,命运多舛,在文革破“四旧”的浪潮中,南泉塔也未能幸免,被
在铜陵市郊区铜山镇南泉村西边,曾屹立着一座闻名遐迩的南泉寺。在当地家人的记忆里,它还有一个别样的称呼——南泉塔。这是因为寺庙早在清代就已惨遭毁坏,仅存塔院,久而久之,人们便习惯性地以“南泉塔”称之。然而,命运多舛,在文革破“四旧”的浪潮中,南泉塔也未能幸免,被全部拆毁,只留下一片残垣断壁的遗址,徒增后人的惋惜与喟叹。
石井修道向宗学大师展示曾于1986年率团来南泉寺参观拍照南泉寺旧址照片
南泉塔虽距村子仅有2华里路,可在我参加工作之前,竟从未踏足其遗址。不过,村子里的老人们常常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它的神奇故事,让我对这片神秘之地充满了好奇与遐想。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进村担任通信员,时常前往北山组和南泉组送书信与通知。为抄近道,我偶尔会壮着胆子穿过南泉塔院。彼时所见,唯有一座被翠绿竹林环绕的南泉组草棚,竹林之中,隐隐约约能瞧见一人多高的石塔,有的甚至已被牛蹭痒撞倒在地。那里阴森的氛围令人心生畏惧,加之村里人传言,常有人看到碗口粗的蟒蛇出没守护塔基,所以我每次都是匆匆而过,不敢多作停留。
2003年,铜山矿电视台筹备拍摄《铜山风情》节目,邀请我一同参与。借此机会,我有幸与他们一道,采访了当年已退休多年的老村长吴四义以及长辈吴秉星老人。谈及南泉寺,老人们的眼中满是神秘与敬畏,讲述了一段饶有趣味的传说。相传,在唐代一个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冬日,整个南泉山被厚厚的白雪覆盖,宛如银装素裹的世界。金乔觉与舅舅沿江而下,途经南泉山。眼前的地形让他们眼前一亮,只见此处呈五朵莲花之态,又似五条巨龙环抱一颗龙珠,实乃修心养性的绝佳佛地。金乔觉的舅舅心生一计,他将鞋子倒穿,踏上了上山的路。待金乔觉到达时,看到雪地上的脚印,误以为舅舅已从山上下来离去,便另行寻觅,最终在不远处找到形似“九龙成珠”的九华山定居。而舅舅则留在了南泉山,建起了南泉寺。正因如此,当地老百姓都称南泉寺祖师爷是九华山祖师的舅舅。这段民间传说,虽无法确认真伪,却从侧面反映出南泉寺历史的悠久,以及在当时颇高的声望,甚至一度盖过九华山,成为远近闻名的佛教名寺。
南泉寺的声名远扬,吸引了无数国外参拜者纷至沓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影响力可见一斑。池州学院更是专门成立了南泉禅寺研讨学会,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2013年,九华山大觉寺住持宗学大师发下宏愿,着手复建南泉寺。在与宗学大师交流以及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后,我才得以真正揭开南泉寺历史与文化的神秘面纱。
南泉寺,坐落于唐时秋浦县(含池州市贵池区)的南泉山(现属铜陵市郊区铜山镇)。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魏嵩山在其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虽未设“南泉山”辞条,却将“南泉寺”作为历史地名收录其中,足见南泉寺在中国宗教史上的显要地位。明朝嘉靖年间的《池州府志》对其记载颇为清晰:“南泉寺,在(府)城西南七十里南泉山,唐贞元年间建。大和七年宣城陆公亘请赐额‘南泉承恩寺’。”能获皇帝“赐额”,其在佛门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新建的南泉禅寺山门
南泉寺祖师普愿,乃唐时新郑(今河南新郑县)人,俗姓王,民间和佛门内多尊称其为“王老师”。普愿在母亲腹中时,母亲便厌恶荤腥血食。至德二年,年仅十岁的他,毅然跪地请求父母允许自己出家,那神情洒脱,仿佛已挣脱尘世的羁绊。随后,他投奔密县大隈山的大慧禅师受业。修行期间,他坚守苦行,心无旁骛,手脚磨出厚茧、冻裂冻伤,却从不顾惜自身,其坚韧的意志令师父大为惊异。大历十二年,三十岁的普愿前往嵩山会善寺,师从暠律师受具足戒,潜心研习相部宗的旧有章法以及毗尼律典的篇章类聚之学。此后,他又游学于各大讲经场所,深入钻研《楞伽经》《华严经》,掌握中论、百论、门论、止观等学说的精髓,常常能在疏论之外领悟到更深奥的义理。在辩论中,他更是口若悬河,令对手难以招架,纷纷败下阵来。
普愿投于马祖道一门下后,在大寂门下的八百多弟子中脱颖而出。每次参听马祖说法后,弟子们探讨师父言论时总会争论不休,而普愿一开口,便能一语中的,平息纷争,众人皆赞:“此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而,此后他却收敛锋芒,变得沉默寡言,宛如不善言辞之人。有人试图叩问其禅机,他也坚决拒绝,丝毫不露破绽。直到有人暗中探寻到他偶尔显露的一丝禅机,才明白他并非无佛法可讲,只是时机未到。唐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年近五十的普愿离开马祖,来到南泉山。他在此填塞谷地,砍伐山木,亲力亲为建造佛寺。平日里,他身着蓑衣、头戴笠帽,如同牧童般放牛;为减轻社会施舍负担,他带领门徒弟子自力更生,砍除荆棘,烧荒种地,过上了自给自足的清修生活。三十年间,他从未下过南泉山,其所建寺院名为“南泉禅院”,他也因此被尊称为“南泉禅师”。
普愿严于律己、不扰百姓的高尚品行,不仅感动了社会各界,更震惊了佛门。地方政府官员和诸多士大夫对他敬仰有加,四方佛界门徒纷纷奔赴南泉山,居家修行的居士们也将南泉寺视为心中的圣地。一时间,普愿的门徒弟子多达九百余人,其影响力甚至超越了他的老师马祖。由于普愿在南泉山和南泉寺潜心修行、传法数十年,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南泉精神”,人们也将普愿与南泉视为一体。众多史书、方志、佛门典籍,皆称普愿为“南泉普愿”,其传略也被记作“南泉传”。在晚唐时期,南泉禅寺盛极一时,声名远扬,成为中国农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禅院之一,江湖上更有“南泉庄”的美誉。
值得一提的是,南泉禅寺还是禅茶的祖庭。禅茶的正式形成,以赵州禅师的“吃茶去”公案为标志。赵州禅师作为普愿禅师的高徒,其禅茶之法自然源自南泉。赵州禅师晚年住持河北赵县观音院(今柏林禅寺),而河北并不产茶。他曾在南泉跟随师父二十多年,亲身参与种茶、制茶、饮茶的全过程。南泉禅寺地处皖南产茶区,当代中国十大名茶中,安徽独占四种,且均产自皖南或皖西南。在普愿禅师创建的农禅中心南泉禅寺,茶叶的种植、制作和饮用早已备受重视。可以说,禅茶正是在此孕育而生,并通过赵州从谂禅师传播至四方。
普愿禅师提出的“平常心是道”思想,堪称“南泉精神”的核心所在,在佛界影响极为深远。这一思想简洁而深刻,一语道破了诸多关于“什么是道”的复杂理论的精髓。对于当代那些心为物役、随波逐流的人们而言,无疑是一剂抚慰心灵的良药,引导着后人不断学习、领悟其中的智慧。受此思想影响,附近的铜山人民思想得到极大解放,1997年,他们率先在全区破除封建旧思想的束缚,将延续千年的土葬习俗改为火葬,为周边地区的殡葬改革树立了榜样。
回顾往昔,身为南泉人,我竟对家乡如此重要的禅宗名刹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知之甚少,实在令人惭愧。如今,在宗学法师的不懈努力下,南泉寺重焕生机。普愿禅师真身塔得以复建,大雄宝殿主体竣工,塔院大殿也即将完工。南泉禅寺现已被铜陵市列为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在当今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普愿禅师倡导的“平常心是道”思想和禅农生活,必将在解决当代人生活困惑、滋养心灵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继续传承和弘扬南泉寺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作者:吴传华来源:铜陵社科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