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头等大事”有了新解,国产植发机器人来了!8月22至24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皮肤健康发展大会上传来消息:“上海牌”国产植发机器人已获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并上市,成为首个获证的国产自研植发机器人,也是亚洲范围第一个自主研发并上市的品牌。它的问世打破了欧美
“头等大事”有了新解,国产植发机器人来了!8月22至24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皮肤健康发展大会上传来消息:“上海牌”国产植发机器人已获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并上市,成为首个获证的国产自研植发机器人,也是亚洲范围第一个自主研发并上市的品牌。它的问世打破了欧美国家在该方向的垄断地位,为国内2.5亿脱发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这一名为发智星HAIRO的植发机器人来自磅客策(上海)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据悉,磅策植发机器人项目依托哈工大机器人体系的技术积淀,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吴文育教授团队携手研制而成,是产学研共创的典范。
“我国脱发人群数量庞大,尤其以雄激素性脱发居多。其中,男性雄激素性脱发患病率高达21.3%,女性患病率为6%,总人数达到约1.3至1.7亿。”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吴文育教授称,近年来,我国脱发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脱发患者对毛发治疗的需求日益增长,植发市场前景广阔。然而,目前我国植发手术的渗透率在脱发人群中不足1%,与巨大的潜在需求形成鲜明对比。
相比人工,植发机器人有何过人之处?植发机器人其实是一种结合机器人技术、3D成像技术、人工智能(AI)技术等科技于一体的植发医疗辅助系统,能高精度地提取和植入毛囊,简化取种毛囊的重复人力操作,辅助医生更快更好地完成多种植发手术。
发智星HAIRO植发机器人于2025年1月13日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全球第二、亚洲第一、国内首款获证的同类机器人。
这一国产机器人又有何过人之处?专家分析,植发机器人的研发面对的一大挑战就是如何提高毛囊提取的精准率和效率。在毛发移植过程中,毛囊提取越精准、损伤率越低,最终手术效果越好。国产植发机器人的研发团队进行多次技术改进,在提升多胚毛囊提取率进而减少创伤伤口数量、保持毛囊穿刺的完整性。
此外,既往植发手术依赖医生手动提取毛囊,操作过程重复且缓慢。国产植发机器人研发团队致力于提高毛囊提取的速度,通过改进核心部件,实现一个小时能自动提取多达1800个毛囊单位,远超国外同类产品的800株,大幅缩短植发手术流程。
这一国产植发机器人的研发背后,综合了感知力学、生物医学、材料科学、计算机视觉等多个学科成果,历时5年研发而成,并首创AI多胚植发解决方案。
目前,这一国产植发机器人已获得多个意向订单,覆盖综合医院、民营医疗机构,与海外医疗机构的接洽在进行中。 在填补国产植发机器人空白的同时,由磅策医疗联合华山医院等多家公立医院及行业协会等共同制定的业内首份《植发机器人标准化体系建设白皮书》得以启动。
中国皮肤健康发展大会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主办,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专家工作委员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皮肤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联合承办,杨国亮皮肤病学大会暨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皮肤与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简称ACMED)第一届学术年会同期召开。
本次大会汇聚国内顶尖皮肤病学专家、学者及产业界代表逾千人,设置了1个主会场、1个AI分会场、11个亚专科分会场及多场专题研讨会,聚焦皮肤医学前沿进展、临床诊疗规范、多学科协作与智慧医疗、行业标准共识建设以及促进健康科普教育等多个维度,旨在推动中国皮肤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吴文育教授表示,华山医院皮肤科在杨国亮教授等一代代前辈的引领下,不仅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更在中国皮肤科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深刻印记。他透露,ACMED正在积极推进皮肤病学与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让优质医疗资源如涓涓细流,惠及广泛的患者群体。
本次会议期间还正式宣告成立了覆盖多个皮肤关键领域的11个协作组,它们分别是:新媒体传播、特应性皮炎、银屑病、毛发、荨麻疹和皮肤过敏、功效性护肤品、痤疮、皮肤外科、激光、注射美容及色素性疾病。这些协作组的成立旨在汇聚领域专家力量,促进跨学科、跨机构合作,未来将在特定皮肤疾病诊疗、技术创新与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实现协同攻关和资源共享。
来源:文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