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中华白海豚是海洋生命力的“晴雨表”,也是厦门生态保护实践成效的“显示器”。厦门是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也是全国唯一在主城区海域就能欣赏到中华白海豚的城市。近年来,随着厦门海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逐年增加,市民游客遇见它们
厦门是全国唯一在主城区海域就能欣赏到中华白海豚的城市。
在厦鼓海域,经常有市民游客拍到中华白海豚在碧蓝的海上结伴出游,它们不时跃出海面,与城市建筑同框。
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中华白海豚是海洋生命力的“晴雨表”,也是厦门生态保护实践成效的“显示器”。厦门是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也是全国唯一在主城区海域就能欣赏到中华白海豚的城市。近年来,随着厦门海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逐年增加,市民游客遇见它们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在许多厦门人眼里,这些海洋精灵是亲切的“家人”。
8月15日是全国生态日,当天,10头中华白海豚被授予“厦门生态市民”称号。此举在全国尚属首次,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彰显了厦门作为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生态担当,标志着厦门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10头“上了户口”的海洋精灵。
“大白”和“大皮”
“大皮”出生5年来一直跟在母亲身边 背部形状几乎一模一样
一头背上有明显凹痕的中华白海豚,在厦门湛蓝的海域里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水下,它就是厦门湾的网红白海豚妈妈“大白”。它极具辨识度,通体白色,背部的凹痕让科研人员能轻易认出它。“大白”与厦门这座城市的情缘已持续15年,它常年带着幼崽在厦门海域游弋,是市民镜头下的常客。
2020年6月,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三所)的科研人员在厦门猴屿附近海域考察时,拍摄到“大白”带着刚出生不久的黑灰色小海豚宝宝“大皮”,在海中嬉戏,画面特别温馨。小海豚紧靠在妈妈身边,跟妈妈行动保持一致,一黑一白、一大一小,母子俩形成鲜明对比。视频经厦门晚报发出后,点赞量超过110万,受到了市民的广泛关注。许多人很好奇:“大白妈妈为什么生出黑色的宝宝?”
其实,中华白海豚并不是天生白色的。小海豚出生时是黑灰色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成全身布满斑点,到老年期才会全身呈现白色,运动时因皮下充血,呈现粉红色。“大白”在2020年被拍到时,已经30多岁,是名副其实的“高龄妈妈”。
据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保护区事务中心专家介绍,母豚带着刚出生的幼豚一起出现的画面并不是很常见,一般每年只能观测到两三次。不过,“大白”却有些例外。早在2012年,“大白”就被拍到遛娃的画面。此外,在2018年和2023年,“大白”都被拍到带着新出生的海豚宝宝出游。这意味着“大白”至少已经四次成功繁衍后代。不仅如此,它还曾经被拍到替其他海豚妈妈遛娃。在大家眼中,“大白”不仅是高龄妈妈,更是“英雄母亲”,为中华白海豚种群延续作出了贡献。
你一定很好奇,为什么“大白”的4头海豚宝宝中,只有“大皮”拥有名字?据专家介绍,“大皮”是4头海豚宝宝中,最像妈妈、最黏妈妈的宝宝。
海豚宝宝刚出生后的几年,外貌变化很快,如果没有经常被拍到与母亲出行,很难辨认出它的身份。“大皮”从2020年出生到现在,一直都跟在母亲身边,监测的专家经常拍到它在“大白”身边,记录下它的成长变化过程和外貌特征。
“大皮”和“大白”的背鳍都是钝角三角形,且末端呈圆弧状,背部形状几乎一模一样,仿佛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今年,“乐宝”(左)被观测到与其他白海豚一起畅游。
“乐宝”和“乐宝妈妈”
刚断奶不久就独闯天下 搁浅后幸被成功救治
随着“乐宝”摆动尾鳍并跃身钻入水中游走,一场跨越厦泉两地的爱心接力,终于画上圆满的句号。经过一个多月的专业救治,在泉州海滩搁浅的中华白海豚“乐宝”重新回到“厦门的家”。
2024年8月17日,一头中华白海豚在泉州南安围头湾海域搁浅。它被发现时,体形消瘦,精神状态萎靡,奄奄一息地躺在滩涂上。幸运的是,发现及时,多方迅速展开营救。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保护区事务中心与海洋三所的专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对它进行鉴别和会诊。经过比对,专家确认其为厦门湾种群数据库中的雌性亚成体中华白海豚,体长约2米,体重约110公斤。
据了解,这个淘气的“小姑娘”(编号J029)出生以后一直跟着母亲(“乐宝妈妈”,编号A007)生活在厦门西海域至九龙江口一带,但从2024年5月开始它就未再露面。专家们始终牵挂着它的去向。
据专家推测,这头中华白海豚当时大约四岁,还是刚断奶不久的“小姑娘”。因为调皮和好奇,它独自游到东部海域探索,因无法融入那里的中华白海豚社群,可能遭到排挤和欺负,被迫离开,一路向东,结果迷失在南安围头湾海域,最终因搁浅被民众发现。
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和看护,这头中华白海豚恢复了健康。不仅如此,它还长胖了,体形比刚被救时大了一圈,体重也长了10公斤。经专家会诊评定,其行为活跃,进食主动,呼吸节律和血检指标达到适合放生的条件。专家和救助人员为其取名“乐宝”,希望它“回家”后能快乐健康地成长。
白海豚能否重新适应野外生活,选择合适的海域是重中之重。如果能将“乐宝”带到海底地形和潮汐环境以及中华白海豚种群都更为熟悉的海域放归,它重新融入种群的可能性就会更高,也能进一步提高放归成功率。最终,专家和救助人员选择了它出生并生活了三四年的厦门西海域。
据介绍,“乐宝”在这次冒险之旅之前非常黏它的母亲,经常被观测到随母亲活跃在厦门西海域一带。放归后,“乐宝”成功回归它的种群,但“小姑娘”仿佛突然长大了一样,变得独立起来,科研人员很少再观测到它与母亲同时出现。
“乐宝”的救治是全国首例从搁浅、救护到成功野放的全流程案例,也是福建省跨区域合作救助、共同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机制的生动实践。
10年前被观测到时已失去上颚 但顽强生存下来
在厦门海域中,一头没有上颚的中华白海豚顽强生存了多年。它的故事成为海洋生命力的最佳象征,它的照片还入选国家“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和改革开放40年大型展览。
正常情况下,中华白海豚上下颌共有锥形齿125至135枚。对于中华白海豚来说,上颚是捕食和生存的关键部位,失去上颚意味着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但这只编号为A021的中华白海豚10年前被观测到时,就已经失去上颚,却顽强生存下来,因此大家将它取名为“豚坚强”。它也是厦门海洋生态保护的象征和市民心中的励志偶像。
专家推测,“豚坚强”只有上颚受损,下颚没有受到影响,且其他部位没有受伤,很可能是因为上颚卡在礁石上导致受伤。
“豚坚强”的存在,见证了厦门人对白海豚的呵护,也见证了厦门对海洋生态的守护。尽管身体残疾,它仍然在厦门海域顽强生存,展现出生命的韧性与奇迹。
“白癜风”
常在东西海域两头跑 承担着种群交流的任务
在厦门湾,还有一头像“豚坚强”一样外貌特殊的白海豚,保护人员给它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白癜风”。它的身上有两块几乎对称的白色斑块,有点类似于白癜风,但它的斑块是天生就有的。据介绍,这是因为它的色素部分缺失,导致皮肤出现白色斑块或斑点。
它的外貌虽然有点特殊,但这并不影响它活跃的性格。“白癜风”出生在厦门东海域,专家却在东海域和西海域都观测到它。
中华白海豚并非过着简单的群居生活,而是有着高度发达的社交结构。雄性中华白海豚往往擅长社交,承担着社群之间交流的重要桥梁作用。“白癜风”经常在东海域和西海域两头跑,专家推测,它应该是雄性,承担着种群交流的任务,活跃在多个社群之间。
“好朋友”
无论是跟群还是单独出游 每次被拍到都是相伴出行
编号A008和编号A024的两头中华白海豚,是保护区人员公认的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它们常常在九龙江附近海域被观测到。
据悉,中华白海豚寿命一般为30岁到40岁。2010年10月,这两头中华白海豚首次被观测到时是十多岁,当时它们就互相陪在对方身边。如今,它们已经约30岁了。每次被拍到时,无论是跟群还是单独出游,它们都在对方身边,相伴出行,算是一辈子的好朋友了。
“小刘”
“大刘”
一头活跃在西海域 一头活跃在东海域
“小刘”和“大刘”两头中华白海豚并没有太多特别的故事,它们一头活跃在西海域,一头活跃在东海域,但都是保护区的常客,早在2010年就被监测到了。这十多年来,监测人员经常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对它们特别熟悉。
为何是这十头中华白海豚?
被授予“厦门生态市民”称号的十头中华白海豚并非随意选择,而是经过科学评估和长期跟踪观察后确定的标志性个体。 如何管理“特殊市民”?
为保障这些“特殊市民”的权益,厦门建立了一套创新的管理机制:每头白海豚都拥有专属“身份证”——记录个体特征、活动范围、亲属关系等信息的编号。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承担“管家”职责,负责日常监测和保护。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保护区事务中心扮演“居委会”角色,协调各方力量,做好保护工作。同时,厦门还成立了全国第一支保护中华白海豚的志愿者队伍,约500名实名注册成员充当“邻里”,协助观察和保护这些“特殊市民”。
“生态市民”有哪些特别福利?
作为“厦门生态市民”,这些中华白海豚可以享受一系列“特别福利”:它们拥有专属活动区域——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5500万平方米;在它们的家园,船舶航速被限制在10节以下,海上爆破药量被限制在138公斤以下,最大程度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
当“生态市民”遇到困难时,还会有专业医疗救助——位于火烧屿的全国首个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提供24小时救援服务。此外,相关部门通过增殖放流等方式,保障它们的食物来源充足。
来源:厦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