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个月整理书房时,翻到三年前的日记,某页潦草写着:“今天同事没回复消息,是不是我哪里说错话了?”“他夸了别人没夸我,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字迹里藏着的忐忑,让现在的我忍不住轻笑。那时的我像株向阳而生的藤蔓,总在追逐外界的光,却忘了自己也能成为光源。
上个月整理书房时,翻到三年前的日记,某页潦草写着:“今天同事没回复消息,是不是我哪里说错话了?”“他夸了别人没夸我,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字迹里藏着的忐忑,让现在的我忍不住轻笑。那时的我像株向阳而生的藤蔓,总在追逐外界的光,却忘了自己也能成为光源。
那段时间,我总把快乐的开关交到别人手里。朋友一句无心的评价能让我辗转难眠,上司一个模糊的眼神能让我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甚至便利店店员多找的两块钱,都要纠结半天是否会被当成刻意占便宜。我像个精密的情绪接收器,捕捉着周遭所有细微的信号,再把它们转化成自我审视的标尺。直到某天深夜,刷到李筱懿老师分享的那段话,屏幕的光映着我突然松弛的肩膀——她那句“不把让自己快乐的权利交给别人,也不过度承担别人的不快乐。我们的情绪价值本质上都是自己给的”,像一把温柔的钥匙,打开了我紧绷已久的心门。
李筱懿老师的这段话这不同于自私或冷漠,而是一种健康的情绪边界意识。心理学家称之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能够有效管理情绪体验的能力。研究表明,具有这种能力的人面对生活挑战时表现出更强的适应力和幸福感。
我开始尝试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当同事没有及时回复我的邮件时,我不再陷入焦虑的猜测,而是专注于手头能控制的工作;当家人心情不好时,我学会倾听支持而不让负面情绪完全占据自己的心灵空间。渐渐地,我发现自己情绪的波动不再像过山车一样剧烈,而是变得更加平稳和可控。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让我更加确信:快乐确实是一种可以自我培养的能力。
培养快乐的原动力始于微小而日常的选择。早晨醒来,我会有意识地感恩阳光透过窗帘的方式;工作间隙,我会为自己泡一杯喜欢的茶并完全享受那几分钟的宁静;晚上睡前,我会记录当天三件值得高兴的小事。这些看似简单的仪式感活动,实际上是向大脑发送积极的信号,强化自我价值感和快乐能力。
回望这段心路历程,我深深感激李筱懿老师的智慧点拨。情绪自主不是冷漠孤岛,而是心灵健康的基石;快乐原动力不是天赋特权,而是人人都能培养的生活技能。当我们收回寄存在外的快乐控制权,生命反而展现出更丰富的可能性和更持久的喜悦。现在的我依然会为朋友的失约感到些许遗憾,但不再让它决定我整日的心情。因为我知道,阳光不仅来自外界,更来自内心那盏永远可以自己点亮的灯。
来源:小刘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