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下馆子,喊小二切的肉是什么肉?很多人以为是牛肉,其实不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1 00:20 1

摘要:古代真的能随便吃牛肉吗?你穿越回去点一碗牛肉面,会被抓吗?别说,这事还真有点门道,绝不只是个玩笑。你要真像影视剧里一样,大喇喇嚷嚷着要牛肉,可能离倒霉也就差一步。

古代真的能随便吃牛肉吗?你穿越回去点一碗牛肉面,会被抓吗?别说,这事还真有点门道,绝不只是个玩笑。你要真像影视剧里一样,大喇喇嚷嚷着要牛肉,可能离倒霉也就差一步。

先来给你泼瓢冷水。古代人其实是真没那么“豪横”。什么“来二斤牛肉”,听着爽,真敢这么点的,要么是头铁的外地人,要么就是不想活了。牛,这东西在咱们老祖宗眼里,不是充饥的,是干活的伙伴。哪怕你现在乡下待过,也知道牛不好养,没牛,地怎么翻、粮怎么种?动了耕牛的心思,那是搅祖宗的根儿,是诛心之罪。

古代到底有多看重牛?用老话说,牛就是“命根子”。随便给牛开膛破肚,那叫断自己和乡邻的生计。朝廷也不是吃素的,直接把法律往上一摞:敢杀一头牛,玩儿命陪跑。汉朝最绝,砍牛等于杀人;唐宋也好不到哪里,判你苦役一年,少点都不行。

咱们再插个话头,别看电视剧里大侠快意江湖,梁山好汉畅快吃牛肉,现实中,想大口喝酒、大块吃牛——哪有那么简单。你搜《水浒传》,是,有几十处写大哥们嚼牛筋啃牛肉,可人家那个背景,是老百姓能随便弄牛吗?未必吧。真要到日子紧巴的时候,能吃上一口牛肉,比眼下拆个快递还高兴。

这牛是稀罕货,但人总还是嘴馋。古人也不是没想法。别的不说,牛老了、病了挂了,总不能躺家里发臭吧?这时候肉就该进厨房。偷偷摸摸,合情合理。你说法律管得住人心吗?牛皮能制甲,牛筋能拧弓,牛角还做箭头,牛肉都浪费了,也太不会过日子。

历史上其实也不全死磕。比如南方,有本书叫《北户录》,就正儿八经记载过用整个牛头去慢炖,“牛头褒”——光听就香。到了宋朝,牛肉做法能写成菜谱,连美食家袁枚也没少折腾。要不是牛能进嘴,哪来的那么多花样?

再说回现实,别以为古人完全靠吃牛活着。其实老百姓嘴里常见的荤腥,主要靠羊和猪充数。宋朝呢,皇帝带头开吃羊,讲究点的御厨每天净杀羊几百头,宋真宗能干出“350只羊一顿饭”的狠事,下头谁敢不用点心思学?苏东坡在京城待了十年,光羊肉吃得那叫一个烦,说是“厌肥羜”,可你把他流放边地,没羊肉还犯馋,这味儿谁能拒绝。

猪肉又是另外一档。别看现在五花肉块块流油,老祖宗可没有咱们嘴刁。猪肉在“体面饭局”里很难入选,不够上档次。苏东坡就念叨过,贫家不会煮,富家嫌不精,就这评价。可别管上哪场重要筵席,你翻旧账,唐朝牛羊鸡野物都上桌,猪肉常常没影儿。

可对于老百姓,猪肉就是命根子了。大户人家不爱,咱不讲究那套。你看《东京梦华录》,一到宋代汴京,每天能杀出上万头猪——这还只是都城。别处,普通人能有口荤腥,限量版的牛羊先不想,端上桌子的还是猪。

再说回牛肉,《水浒传》写梁山好汉吃肉喝酒,有点浪漫主义色彩。历史嘛,总少不了些夸张。真要按宋代的规矩来,杀牛是要申报的。谁家牛死了,要及时上报地方。书里其实已经给了台阶,老牛、病牛没人管,你杀了吃很难被秋后算账——只要不的确是“偷杀壮牛耕牛”。而且到了宋徽宗那阵,地方还收牛肉税。你上交了银子,那牛你想炖想烤都没人管。看着似乎旧社会不讲人情世故,实际上也是被生活掏空后的通融和智慧。

当然,商品经济的肥水,也悄悄冲进了普通人的生活。宋朝可不是咱们想象里的“刀耕火种”。市场铺子里真能见到牛羊猪三鲜。做点小买卖的,能捞着宰一头牛,灶上三翻五抖,牛肉汤锅气味能弥漫半条街。

说一句闲话,牛肉面的味道,我们现在是随时能吃。就算“龙肉”也能吹上天。但千百年前,能吃到这么一碗牛肉面,怕是只有梦里敢想。古人能对着锅里的牛肉流口水,也不尽是馋,更多是对过好日子的渴望吧。

至于牛肉羊肉猪肉哪个更好吃?这可说不准。你要是问我哪个更有味道,有点故事的,可能还真是牛肉。不是因为它比别的肉嫩,而是它来得难,吃得上,就是天大的幸运。

有些东西,等到真唾手可得了,反倒没滋味了。你说呢?

来源:荷塘吟月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