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海拔3800米的河谷间,玉树这座震后涅槃重生的城市已静静矗立了十五个春秋。每年八月,当巴塘草原的格桑花迎风怒放时,玉树周边及牧区的藏族群众便开始翘首以盼,那些来自远方的“光明使者”,即将跨越山河再度归来。
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海拔3800米的河谷间,玉树这座震后涅槃重生的城市已静静矗立了十五个春秋。每年八月,当巴塘草原的格桑花迎风怒放时,玉树周边及牧区的藏族群众便开始翘首以盼,那些来自远方的“光明使者”,即将跨越山河再度归来。
8月5日,玉树市妇幼保健院手术室内,来自番禺的眼科医生——刘斌正俯身在显微镜前,无影灯照亮了藏族老人完全泛白的瞳孔,这是一台非常棘手的成熟期白内障手术。高海拔让刘斌的呼吸略显急促,但他的手却异常沉稳,当手术顺利结束时,老人一句哽咽的藏语“卡卓卡卓(谢谢)”和那双颤抖合十的手,让整个手术室漾开了无声的暖流。
术后,患者双手合十向医生表示感谢(左一为刘斌)
这是刘斌第十次奔赴玉树,参加“中山眼科中心玉树光明行”活动。13年间,他依然坚守这份使命,不仅让近千双眼睛重新看见星辰草原,更点燃了新一代眼科医生的梦想与热情。
13年时间10次奔赴
他在玉树送“光明”
山谷间经幡摇曳,风铃清脆。“玉树这些年变化很大,道路越来越干净,小树也都长起来了。”从机场去往医院的路上,坐在车里的刘斌喃喃自语,他望着车窗外的城市风貌。2013年那个尘土飞扬的午后,那时的玉树刚经历地震重创,街道堆满重建材料,空气中弥漫着泥沙与消毒水的气味。作为最早一批参与“中山眼科中心玉树光明行”的眼科医生,他背着简易手术包踏入临时诊室时,未曾想过这条通往雪域的光明之路能坚持走13年。
“最让我们医疗队牵挂的那个被雷电击伤的孩子,今年又来看我们了。”刘斌翻出手机里的照片,一个笑容明亮的藏族少年跃然眼前。2015年,9岁的小江(化名)与奶奶上山挖虫草时遭遇雷击,奶奶不幸离世,他全身烧伤,双眼也因雷击导致白内障失明。2016年,当医护人员见到他时,小江无助地蜷缩在角落,全身烧焦的皮肤触目惊心,看不见世界的他怯弱地搓着双手。随后,医疗团队为小江的右眼实施了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让他重见光明。在社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小江重返校园。
刘斌说:“去年,我们又为他的左眼成功实施白内障手术。”如今,这个曾经无助的男孩即将升入高三,他说:“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眼科医生,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医疗团队见证了这个藏族男孩的成长,每年的定期复诊降低了小江术后的并发症风险,守护了他来之不易的光明和破茧重生的梦想。
刘斌为藏族患者做白内障手术
13年来,这样的“光明”逆转在玉树不断上演。高原上的求医路常与艰险相伴。这次看诊过程中,给刘斌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一位70多岁的藏族老人,当时他被家人抬上车,颠簸3个多小时才抵达手术点。术前几近失明的他,术后返程途中竟能看清衣服色彩与路边风景。当老人在路边认出刘斌,用藏语不断说着“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时,医者的价值在高原淬炼成金。
13年来,刘斌见证了玉树的巨大变迁。从震后重建的满目疮痍,到如今整洁的街道;从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抗拒,到越来越多的主动配合;从单一的医疗救助,到促进民族交流融合的纽带。“中山眼科中心玉树光明行”早已超越单纯的医疗活动,成为连接汉藏同胞的情感桥梁。
AI大模型+国产设备
在高原写下“适配”答案
由于海拔高、紫外线强,且眼科医生资源匮乏,高原地区居民居住分散,使得当地牧民的眼健康筛查与诊疗长期面临挑战。加之缺乏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也普遍缺少专职眼科医生,相关设备和临床经验不足,许多牧民的眼病得不到及时诊治,病情拖延直至失明。
今年,“中山眼科中心玉树光明行”医疗团队将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眼科大模型ChatZOC引入玉树。据了解,这款“口袋里的AI眼科医生”仅凭一部手机就能完成问诊、图像采集和智能初诊,操作简单,非专业人员稍加指导即可上手。
术后,医疗团队与患者合影(右二为刘斌、左一为吴懿)
“今年,爱心企业捐赠的国产显微镜成为另一大亮点。以往大家总觉得进口设备好,可现在国产设备的成像效果已经完全胜任高原手术。”刘斌感慨地说。
与此同时,医疗队的持续努力也悄然改变牧民的就医观念。“现在来复查的病人,会主动告诉我‘去年做过右眼’,配合度高了太多。”更让他欣慰的是,曾经需要反复沟通才能完成的基础检查,如今当地护士已能熟练操作。今年有很多患者专程赶来做第二只眼的手术,理由简单却有力:“我亲戚去年做了,看得特别清楚。”这种口耳相传的信任,成为最有力的健康宣传。“今年完成的五六十台手术中,仅有两位患者表现出紧张情绪,远低于往年的比例。”刘斌说。
由于患者驼背严重,刘斌站立为其做手术
从AI大模型到国产显微镜,再到患者之间的真诚推荐,科技与经验在玉树实现融合。刘斌表示,团队持续推进的不仅是5G智能巡诊车、移动医院等创新应用,更是一种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高原实际需求的防盲新模式。“这一切,最终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光明的守护者。”
雪域传薪火
年轻医者接过光明接力棒
今年“中山眼科中心玉树光明行”医疗队伍中,有两张年轻的新面孔——来自番禺医院的医生吴懿和护士长李艳婷。刘斌作为带队医生,尽管起初有所顾虑,但他很快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两位年轻人不仅迅速适应了高原环境,还主动承担了大量术前检查与术后护理工作,每天忙碌至深夜也始终毫无怨言。
番禺医疗团队参加“中山眼科中心玉树光明行”活动
(左一为吴懿、左二为刘斌、右一为李艳婷)
这份信任,源自刘斌系统而细致的带教。在他看来,培养年轻医生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其实带年轻人进高原地区压力非常大,每一步都要为他们负责,确保绝对安全。”刘斌这样说道。他的带教既涵盖专业,也关乎生命,从出发前组织“特殊培训”,细致讲解高原病应急处理、关键手术步骤,甚至亲自示范如何与藏族患者沟通;到在实际工作中时刻关注队员身体状况,毫不松懈。
这次“中山眼科中心玉树光明行”团队刚到达玉树后也出现了紧急状况,在8月4日晚10时许,来自广东医疗队的群里汇报,一位护士晚饭后出现腹泻、畏冷等症状,几位有经验的医生立即警觉:“危险!不要乱动,立刻就医。”之前的经验让他们清楚,在高原地区,轻微不适都可能迅速发展为致命的肺水肿或脑水肿。经检查后,该护士血氧已降至67%,无法行走,后被确诊为肺炎。刘斌及其他医护人员果断决定:“今晚在医院监护,第二天早上撤回广州”。直至凌晨两点,确认队员生命体征平稳、回程安排就绪后,他们才得以休息。
“在玉树,医生不仅要会看病,还要懂人心。”他常对年轻人说。面对紧张的患者,一个微笑、一次握手,往往比语言更有力量。正是这种既传技术又护生命的带教精神,让光明的接力棒在这片雪域高原上,传递得更加稳健而温暖。
吴懿在为患者做手术
“第一次站在玉树的手术台前,才真正懂了‘医者仁心’四个字的分量。”给吴懿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位患者是来自偏远乡镇的藏族阿姨,“这位患者很久以前就出现了白内障,瞳孔区完全变成了白色,而且白内障熟得也很厉害,是白内障手术中比较难搞的一种类型。刘院长带领团队为患者进行手术,当装入人工晶状体后,术后拆开纱布的那一刻,患者感觉自己的眼睛一下就变光了好多。手术结束后,这位不会说汉语的藏族阿姨,对着我们双手合十表示感谢,还竖起了大拇指,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吴懿说,那种作为医生的自豪感,是在城市医院里从未体会过的。“刘院长常说再难的病例,只要做好预案,就有解决的办法。”吴懿说,这种言传身教的影响深远而持久。高强度、高密度的手术实战让年轻医生们获得了在常规医院数年都难以积累的宝贵经验。
“这些同胞很淳朴,他们感谢的方式也很淳朴。”李艳婷对藏族同胞的淳朴印象深刻,有的同胞一直坚持等到医疗队离开才回家;有的患者为了表示感谢,第一天复查完之后,第二天还要坚持走很远的山路回来送哈达;还有个志愿者,每天都来医院帮忙递器械,虽然话不多,却总是用清澈的眼睛看着手术台。“这些瞬间让我明白,医疗援助不只是单向付出,我们也在被他们治愈。”李艳婷说,回番禺后,她常常想起玉树的星空,“那里的星星很亮,但更亮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善意。”
获赠锦旗(左一为刘斌、左二为吴懿)
如今,这支“中山眼科中心玉树光明行”队伍正变得越来越年轻。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新鲜血液,还有创新活力。正如吴懿所言,他们渴望将在这里淬炼的技能与信念转化为未来行医的基石。刘斌用十余年点燃的火炬,正被年轻一代坚定接过。这束光照亮了雪域高原上无数双渴望的眼睛,也照亮了中国青年医者前赴后继、不负使命的职责。
“中山眼科中心玉树光明行”医疗团队合影
十三年时光,刘斌和同伴把光明种在雪域高原,也把自己的初心刻进了玉树的晨昏。当藏族同胞重新看见经幡与雪山,医者也在那清澈的目光里,照见了继续远行的光。
来源:广州番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