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机械制造的浩瀚星河中,有一种零件如同人体的关节,沉默却至关重要。它支撑着旋转的轴体,降低摩擦、保证精度,让每一台设备得以按既定轨迹运转。这种零件,便是轴承。没有它,机械可能向任何方向偏移,最终陷入瘫痪。而在轴承家族中,自润滑轴承堪称“极端环境的勇士”,它摆脱
在机械制造的浩瀚星河中,有一种零件如同人体的关节,沉默却至关重要。它支撑着旋转的轴体,降低摩擦、保证精度,让每一台设备得以按既定轨迹运转。这种零件,便是轴承。没有它,机械可能向任何方向偏移,最终陷入瘫痪。而在轴承家族中,自润滑轴承堪称“极端环境的勇士”,它摆脱了对润滑油的依赖,让飞机、火箭等在高温、高压下运转的设备有了可靠的 “关节”。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自润滑轴承产品始终在国际赛道上追赶,直到江西洪达自润滑轴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西洪达”)的出现,才悄然改写了这一格局。如今,这家扎根江西的企业,不仅让产品走进了全球十多个国家,成为 FIBRO、Misumi 等国际顶尖模具企业的供应商,更实现了中国自润滑轴承从 “跟跑” 到 “反向输出” 的跨越。
熔铸匠心:从原料到成品的一体化服务商
轴承是机械设备中的关键核心零部件,被誉为机械装备的“关节”,其主要功能是支撑旋转轴或其它运动体,引导转动或移动并承受由轴或轴上零件传递而来的载荷。“机械的使用寿命,往往都取决于轴承的性能。”揭朝奎深耕机械行业二十多年,对他而言,轴承不仅是零件,更是工业装备的 “生命线”。
20世纪90年代,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国家“863计划项目”关于复合轴承(后称“自润滑轴承”)的研发项目落在浙江嘉善拖拉机厂。从此,工人揭朝奎便与复合轴承结下了深耕不辍的缘分。
自润滑轴承是一种无润滑油或少润滑油的轴承产品,广泛应用在工程机械、汽车、交通运输业、模具行业、液压等通用机械制造业等领域。伴随着对产品特性的了解,对市场前景的笃定,2005年揭朝奎带着全部积蓄来到江西鹰潭市,创办了江西洪达。
彼时的中国,涉足自润滑轴承研发生产的企业寥寥无几,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甚至连“自润滑”的原理都少有人能说清。揭朝奎和他的团队,只能在黑暗中摸索。
自润滑轴承的核心奥秘,藏在从原材料到半成品的熔炼过程中。“这个过程直接决定了自润滑轴承的性能优劣。”揭朝奎解释道,“因为我们的基体就是铜合金,绝大部分的成分是铜,原材料中铜的纯度越高产品性能就越好。而亚洲最大的铜冶炼厂就在江西贵溪,就是洪达现在的位置,原材料上面有独特的优势。”
但即便有优质原料,初期的洪达还是栽了跟头。一次,客户反馈洪达的半成品硬度异常,连锯床都锯不动,现场检查发现,材料内部的深色硬块直接崩断了刀具。“看到客户失望的眼神,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又憋屈又惭愧。” 揭朝奎至今记得那种感受,“那把断了的刀具,就像一根刺扎在我心里。”
这份刺痛,成了洪达蜕变的起点。“企业就是为客户而生存的,既然做产品就一定要做到最好,一门心思就要把它做出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揭朝奎带着团队一头扎进了车间,51摄氏度的炉间里,他们连续 26 小时守在熔炉旁,一遍遍地调整参数、测试样品。不理想,就推倒重来;不懂,就跑遍大连理工、江西理工等高校请教专家。最终,他们判定问题出在高温金属未能充分融化,导致材料成分不均。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揭朝奎毅然将公司所有流动资金砸了进去,买回一台德国光谱仪。
“有了它,我们才能精准掌握金属成分数据,让溶液稳定下来。” 这套工艺定型后,洪达产品的偏析、气孔开裂问题迎刃而解,直到今天这些问题仍是行业的常见痛点。
“铜是从江西进的四个9的铜,用这个铜做出的产品就不容易开裂,”江西洪达生产厂长刘成新告诉我们,“这个行业都有标准的,如果不用好的材料,它的延伸力、抗拉、屈服都达不到。”
天然的原料优势和江西洪达熔炼工艺的成熟,让洪达公司生产的半成品开始享誉国内外。德国FIBRO公司,这家在模具标准件领域拥有65000多种产品、服务全球主流汽车厂商的行业巨头,慕名而来。当 FIBRO 的工程师走进洪达车间,看到光谱仪出具的精确成分报告时,他们起初并不完全相信。“他们让我们随便挑车间里的半成品检测,结果每一份报告都完全一致。”揭朝奎回忆道,“那一刻,他们才真正认可了我们的工艺。”随后,FIBRO 不仅与洪达达成合作,还专门派工程师来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和生产流程,“这是洪达的转折点,精加工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让我们从单纯的半成品供应商,迈向了从原料到成品的一体化服务商的道路。”
国际顶尖模具企业的认可不仅是对洪达产品的肯定,也代表着中国的自润滑轴承开始站上国际的舞台。在这个过程中,洪达也不断地研发生产出填补国内外空白的自润滑轴承产品,同时为客户解决实际的产品需求。
精工细作:钢骨铜芯的毫厘革命
在工业制造的精密世界里,高速冲压模具的运转精度直接决定着产品的质量与效率,而其中自润滑轴承的性能,更是制约模具发挥极致效能的关键。
长期以来,高速冲压模具始终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为了保证冲压模具的精密性,模具运动的缝隙必须控制到极小,可这又会导致设备运转时的摩擦力急剧增大,自润滑轴承很容易因此卡死,不仅需要频繁停机维修,更麻烦的是,高速运转产生的热量会让轴承因热膨胀而变形,大大缩短整个模具的使用寿命。这个困扰行业的痛点,在国际上长期无人能解,成为阻碍高速冲压模具进一步升级的“卡脖子”难题。
当国际顶尖模具标准件供应商德国FIBRO的工程师带着一个特殊需求找到江西洪达时,这个难题变得更加具体化。他们需要一种能为复杂工件提供三个方向同时润滑的自润滑轴承解决方案。此前,FIBRO已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寻求合作,但均未能成功。“客户提出设想,我们就有责任把它变成现实。客户至上是我们的核心理念。”揭朝奎强调。
常规的自润滑轴承,大多是通过在轴承上钻孔、填充石墨来实现润滑功能,这种方式在低速、低负载的环境下尚能应付,但面对高速冲压模具的严苛要求时,就显得力不从心。石墨的润滑效果会随着温度升高而衰减,一旦缝隙过小、摩擦加剧,卡滞现象便难以避免。洪达既要解决高速冲压模具带来的卡死与轴承寿命难题,又要实现复杂工件三向润滑的特殊需求,传统的解决方案已行不通。
这条孤独的创新之路洪达一走就是两年。经过七百余个日夜的试错,洪达另辟蹊径,研发出了“钢背铜基烧结轴承”。以钢为承载机体,保证了轴承整体的强度与稳定性,又通过独有的烧结工艺,在钢材表面均匀附着一层铜合金层。关键在于,研发团队通过特殊工艺,将润滑油预先“吸入”铜合金层的微孔中——当冲压模具高速运转产生热量时,这些被储存的润滑油会受热溢出,在轴承表面形成一层均匀且持久的润滑层,即便在高速负载的极端条件下,摩擦系数也能稳定控制在0.025以下,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钢背铜基烧结轴承的诞生,不仅填补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更完美解决了高速冲压模具的精密性难题。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从概念提出到工艺定型,再到最终实现稳定量产,这条研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研发团队不仅要解决铜合金层与钢基体的结合强度问题,还要精准控制润滑油的储存量与溢出速率,确保在不同温度、不同负载下都能实现稳定润滑。每一次试验的失败,都意味着要重新调整配方、优化工艺,而正是这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让他们最终攻克了难关。
当洪达将最终产品呈现给FIBRO的客户时,现场的工程师不约而同竖起拇指:“Good!你们做到了全世界做不到的事!”如今,这项填补国内外空白的技术,使洪达成功解决高速冲压模具的热膨胀难题,成为德国FIBRO、日本MISUMI等国际模具巨头的指定供应商。
“客户的难题得到解决,价值得以实现,这正是我们公司价值的最大体现。”在洪达看来,真正的技术创新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源于对客户需求的深刻洞察与全力以赴地回应。从攻克高速冲压模具的润滑难题,到用自主研发打破国际技术垄断,洪达的实践印证着一个道理:在制造业的精密赛道上,唯有沉下心来钻研技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才能在关键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让“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核心的位置。
薪火相传:一个轴承专家的三万种产品与三千弟子
轴承作为机械工业使用广泛、要求严格的配套件和基础件,我国对轴承制造行业一直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为轴承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根据我国国民经济“九五”计划至“十四五”规划,国家对轴承制造行业的支持政策经历了从“重点发展汽车领域轴承”到“提高轴承制造质量及技术水平”再到“突破轴承制造领域核心技术”的变化。
Grand View Research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轴承市场规模达1209.8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跃升至2266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占据40%的份额,中国正是主要引擎。政策与产业双重驱动下,洪达正凭借技术积累在高端市场撕开缺口。在全球汽车模具导向件这个细分领域,洪达已是名列前茅,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宝马、奥迪、丰田、本田等全球主流汽车厂商的模具中。揭朝奎的目标很明确:“让产品走到世界前沿,把公司打造成全球标杆。”
在江西理工大学的教室里,揭朝奎每周如约而至。“这些孩子是行业的接班人。” 在企业家之外,揭朝奎有着另一个身份——江西理工大学的外聘专家。二十年深耕,他从摸索前行的创业者成长为行业专家,更将培育新人视为领军企业的责任。课堂上,他会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学生们讲轴承的原理,讲熔炼时的温度控制,讲如何从客户的需求里找到创新的方向。“做任何事都要做到极致,做到天花板,不断给自己挑毛病,革自己的命。” 这是他对学生的叮嘱,也是洪达二十年发展的信条。
从原材料熔炼到成品精加工,从解决单个产品问题到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洪达的每一步都踩在了“专精特新”的赛道上。作为自润滑轴承的领先者,洪达已成长为拥有近 3 万种产品、覆盖工程机械、液压机械、汽车模具等多个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
揭朝奎常说:“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自润滑轴承贯穿了我从年轻到现在的整个职业生涯。”这份坚守,让小小的轴承不再只是机械的 “关节”,更成为了中国工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挺起的 “脊梁”。
来源:中制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