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郭月甫,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新技术推广分会常务理事、“国医名师”称号获得者,以“温阳扶正”为核心理念,融汇古今医术,独创了“一包针”“三个指头”诊疗法,在骨伤科、十大慢性病及皮肤病领域开辟了独特路径。从乡镇卫生院到国家级学术殿堂,他始终以“气血为命根”的
——访国医名师郭月甫
郭月甫,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新技术推广分会常务理事、“国医名师”称号获得者,以“温阳扶正”为核心理念,融汇古今医术,独创了“一包针”“三个指头”诊疗法,在骨伤科、十大慢性病及皮肤病领域开辟了独特路径。从乡镇卫生院到国家级学术殿堂,他始终以“气血为命根”的治疗哲学,为万千患者点燃了康复的希望,更以“医-药-养”生态闭环推动中医现代化发展,成为守护国粹、破局传承困境的杏林标杆。在他的带领下,天门高新园郭月甫中医诊所扎根江汉平原四十余载,如今已发展成为中医全科诊疗与火神派理论实践的重要阵地。
一、杏林春暖 技法自成峰
郭月甫的医术之路,始于骨伤科,精于“火神”温阳,成于全科融合。1976年,郭月甫受父亲影响,放弃华中师范学院录取通知书,进入湖北省荆州地区卫生学校中医班,选择自己爱好中医专业。毕业后,郭月甫接受学校分配,在皂市中心医院工作岗位上践行医理与医德,八年后调至天门市中医院任外科主任。期间,他得遇名师,将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推向极致,奠定其“中西医结合五步疗法”:牵引复位定乾坤,夹板固定塑形神,中药外敷活血化的瘀,内服调理固根本,功能康复焕新生。
中年后,郭月甫重心转向慢性病防治,成为“火神派”当代传承人。针对江汉平原“多湿少温”特点,提出“三因辨湿”学说,主张“万病由寒湿起,温阳扶正是根本”。他凝练“温阳三法”:独创“一包针”(火针、毫针、梅花针动态组合),以“火针温通+毫针调气”攻克类风湿等顽疾;三指搭出“寸口、趺阳、太溪”脉诊金三角,结合舌象掌纹构建“气血阴阳动态模型”,提升辨证精准度。他创制的《风痹康》《擦敷灵》《跌打止痛膏》等验方,专病专方,疗效显著。遵循“辨证论治、阴阳调和”的膏方文化(“冬令进补,来年打虎”)深受百姓欢迎,形成“月甫膏方”品牌。面对“过度温阳”质疑,他创立“三阶用药法”(控量附子、配伍祛湿、古法艾灸、发酵减毒、心电监护),刚柔并济,安全有效,为古学派注入科学精魂。
长期基层经历,塑造了郭月甫“简、便、验、廉”技术风格。在卢市蹲点,见乡亲因贫误治,发明“一针二灸三服药”低成本疗法,一年治愈三千余例。“杉树皮夹板固定术”就地取材,成本不及西医钢板十分之一,疗效卓著;中药外敷选用民间草药,炮制增效,适合农村长期使用。这种“以技代器”的智慧,彰显中医在现代健康体系中的独特价值。
二、精诚铸魂 仁心守正道
郭月甫的行医之道,是医术与医德交相辉映的双璧。其风骨之清朗,操守之峻洁,在物欲横流之世,宛如一股沁人心脾的杏林清泉。
在郭月甫眼中,诊费秤上,称量的是医者的良心。“不取患者一分不义之财”是他铁铸的律条。收费若生毫厘之差,哪怕多收三元五角,他必如芒在背,定要“千里追还”,将多收之钱亲手奉还。他言:“钱帛虽微,退之则心安如砥;昧之则愧对天地。” 这份近乎严苛的诚信,让家人也曾困惑,他却执拗如初:“收少,是我过手之疏;多取,乃窃心之贼!” 七十余载人生路,他两袖清风,无车马之喧,无广厦之荫,无金银之累,唯有满室药香与患者康复的笑颜,映照着他“医者仁心不为稻粱谋”的纯粹信仰。
在郭月甫心中,不仅装着老弱,更装着远方的游子。他深知异地求医者如浮萍漂泊,于是立下温情规约:外地患者(尤以河南、安徽等地务工者为甚)诊费,必减本地人十之一二。其心昭昭:“莫让异乡人,在病榻旁再尝欺生之寒。” 对于囊中羞涩的贫病者,他常怀恻隐,“实在没有,权当结个善缘”之语,温暖了无数困顿的心灵。其诊所门前,天南地北慕名而来的身影络绎不绝,口口相传的,不仅是妙手回春的医术,更是这春风化雨般的仁德馨香。
在诊疗过程中,郭月甫视医疗安全为不可逾越的雷池。对某些机构“化顺为逆,利字当先”的恶行,他痛心疾首,怒斥为“杏林之耻,苍生之劫”!他警醒同道:“行医如履薄冰,能为之当倾尽全力,不能为者切莫逞强染指。贪图不义之财而强为,无异于谋财害命,终将自噬!” 这份刻骨的敬畏,筑起了行医生涯中零纠纷的丰碑。他深知:“医术或有涯,而仁心与敬畏,是守护生命最坚固的盾牌。”
三、薪火长征 笃行守杏林
“中医乃生命之道,生活之艺,思维之炬。” 郭月甫不囿于诊室方寸,更致力于岐黄之光的播撒。他曾作为民间中医的脊梁,登上央视《大国品牌故事》的殿堂;参与雄安新区中医诊所蓝图绘就;牵头组建大型医联体,织就现代中医守护之网。疫情肆虐时,他率众熬制“扶正辟瘟汤”三千剂,如甘霖普降,并筹防疫物资支援社区,以行动诠释“上工治未病”的千年箴言。日常诊疗,他润物无声,将“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的养生真谛融入问切之间,让患者在愈病的同时,沐浴中医文化的和煦春风。“唯使百姓深谙其髓,方能真心托付,择善而从。” 此言此心,掷地有声。
面对基层中医“青黄难续”的困局,他提出“中医人才生态”的远见卓识。认为人才之荒,非独教育之失,乃生态之殇,需从培土、育苗、修枝、扶正多管齐下。除亲授衣钵,更与长春中医药大学共育“慢性病中医防治”新苗,将毕生经验凝为传世教案;力促搭建“基层中医技术鹊桥”,让散落民间的验方重焕生机,共享共荣;呼吁政府建立“民间中医星光大道”,为身怀绝技的草根医者正名赋能。
如今,古稀之年的郭月甫,皓首雄心犹胜少年。每日晨光熹微,他必是诊所第一个迎接药香的人,推窗纳清气,展卷对医案。老花镜后,目光如洞察秋毫的明镜;略带沙哑的嗓音,讲解医理时仍如黄钟大吕,撼人心魄。“此生结缘岐黄,从一而终,无怨无悔。”此语,是他一生的注脚。从皂市卫生院的青春赤脚,到名动江汉的“全科圣手”;从传统医学的虔诚信徒,到现代中医的破浪先锋。他用近半个世纪的躬耕,向世人昭示:中医的生命,在病榻旁搏动;中医的未来,在薪火相传中绵延;中医的至伟,在造福苍生里永恒!
“医道如江汉之水,守正才能不竭,创新方成浩荡。”这不仅是他的晚课心得,更是其一生写照。窗外,一队慕名而来的患者踏碎了月光,脚步声惊起竹梢的宿鸟——那不仅是千年岐黄血脉在新时代的雄浑回响,更是苍松虬根之下,无数破土而出的新苗拔节的清音,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作 者 简 介巩又闽,女,采编。
来源:文学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