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马斯克:别学他的疯狂,但一定要懂他赌赢未来的3个底层逻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5 14:57 4

摘要:大家好。这本将近700页的《埃隆·马斯克传》,我终于读完了。说实话,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我最大的感受,不是“学到了”,而是“吓到了”。

【万字解读】我被《马斯克传》吓到了!世界首富成功的背后,是对人性的极致操控和对未来的终极恐惧。

大家好。这本将近700页的《埃隆·马斯克传》,我终于读完了。说实话,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我最大的感受,不是“学到了”,而是“吓到了”。

这本书里,没有我们想象中那种“世界首富的N个习惯”这种成功学鸡汤。恰恰相反,它给我展示的是一个极度真实,甚至可以说是残酷的马斯克。

他会在会议上,当着所有人的面,对一个工程师说:“你今天讲的,是我这辈子听过最蠢的话。”他会因为员工的汇报听着“像个白痴”,就当场把他开除。

他甚至会为了加快进度,直接拆掉工厂的生产安全设备,说“除非有人真的死了,否则别给我装回去”。

读的过程中,我无数次地想,在这种人手下工作,简直就是地狱模式。但矛盾的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一次又一次地,在全世界都认为他会输得精光的赌局里,笑到了最后。

从PayPal,到颠覆百年汽车工业的特斯拉,再到把NASA都觉得不可能的火箭回收变成现实的SpaceX。他好像永远都能看穿牌局的底牌。

这到底是为什么?他真的是被神选中的天选之子,还是说,在他的那套疯狂乃至冷酷的行事逻辑背后,藏着一套我们普通人完全无法理解,但又真实存在的“成功秘籍”?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潜入马斯克的大脑,看看这个地球上最疯狂的赌徒,究竟是怎么一次又一次地,赌赢未来的。

我们总想知道马斯克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自己其实早就给过答案,一个听起来特别高大上的词儿——“第一性原理”。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个词儿都被人说烂了,为什么全世界只有马斯克用它造出了火箭和电动车?

因为我们都理解错了。我们以为“第一性原理”是一种聪明的思考方式,是一种思维模型。

但在这本书里我才发现,对马斯克来说,“第一性原理”根本不是一种思考,它是一种暴力,一种打碎一切,直到露出事物最赤裸本质的暴力。

这股“暴力”的源头,要追溯到他的童年。马斯克在南非的童年,过得非常非常糟糕。

在学校,他因为个子小,又是个书呆子,天天被校园恶霸往死里打,好几次被打到不省人事,差点没命。

在家里,他有一个精神状态极不稳定的工程师父亲,用马斯克自己的话说,他父亲是一个“擅长让生活变得痛苦不堪”的人。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小孩,在外面被人欺负,回到家还要承受精神折磨,他能怎么办?他唯一的避难所,就是书。

他把自己像海绵一样,扔进百科全书和科幻小说里。这个过程,在他心里种下了一个种子:这个世界,是由最基本的物理规则构成的,而不是由权威、惯例或者别人告诉你的“常识”构成的。

别人说“你不能这么做”,在小马斯克看来,这根本不是一个真理,这只是一个“别人的观点”。真正的真理是牛顿定律,是热力学定律。

这个世界告诉他的一切“规矩”,在他看来,都是可以被质疑,可以被打碎的。

这就是他那种“暴力”的来源。所以,当他想造火箭的时候,所有人都告诉他,火箭的成本就是这么贵,一枚火箭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这是NASA和波音这些大佬们玩的游戏,你一个互联网小子别掺和。

马斯克怎么做的?他没去跟这些公司讨价还价。他直接问了一个最最暴力的问题:造一枚火箭,最基础的原材料是什么?

答案是:航空级的铝合金、钛、铜、碳纤维等等。

然后他去伦敦金属交易所查这些原材料的价格,结果他惊人地发现,把制造一枚火箭所需要的所有原材料成本加起来,还不到火箭最终售价的2%!

那一刻,马斯克就知道了,这里面一定有问题。那高达98%的差价,不是物理定律决定的,而是被这个行业里,臃肿的官僚体系、复杂的供应链、低效的生产方式,以及无数约定俗成的“规矩”给吃掉了。

所以SpaceX的成功秘诀是什么?不是他发明了什么黑科技。就是用“第一性原理”这把锤子,把整个航天工业的成本结构,从头到尾砸了个稀巴烂。

他问:为什么这个零件要从供应商那里买,这么贵?我们自己造要多少钱?能不能更便宜?为什么火箭一定要是一次性的?物理学没说它不能回收啊?地球引力能把它发射上去,那调整一下姿态,它就能自己飞回来。

你看,他不是在“优化”一个现有的系统,他是在用物理学的基本公理,去“审判”一个行业里所有不合理的东西。

这种做法,在那些行业老人看来,就是个疯子,是个门外汉在胡闹。但马斯克恰恰是利用了自己“无知者无畏”的优势,因为他脑子里没有那些条条框框,他的思维,是从真空里,直接用法则本身,推导出来的。

这才是他每次都能赌赢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基石。他不是在跟市场赌,也不是在跟竞争对手赌,他是在跟物理学本身对赌。

只要物理学站在他这边,那剩下的,就只是工程问题和时间问题了。而这,恰恰把他带到了下一个,也是更让他充满争议的阶段。

如果你觉得“第一性原理”听起来还挺酷的,那接下来我们聊的这个,可能会让你感到非常不适。

因为光有好的想法是没用的,你得让一群人,跟着你一起,把这个疯狂的想法变成现实。

马斯克是怎么做的呢?他用了一种近乎“精神控制”的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乔布斯也有的——“现实扭曲力场”。

但马斯克的“力场”,跟乔布斯的还不太一样。乔布斯的力场,更多是基于他的个人魅力和审美偏执。而马斯克的力场,是一种混合了巨大使命感和极限压迫感的混合物。

咱们先说使命感。马斯克做的每一件事,不管是特斯拉、SpaceX,还是后来的Neuralink、The Boring Company,他都给你讲了一个无比宏大的故事。

做电动车,不是为了卖车,是为了“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是为了拯救地球。

做火箭,不是为了商业发射,是为了让人类成为“多行星物种”,是为了在地球毁灭前,给我们找个备份。

这个故事有多重要?太重要了。因为它像一个筛子,帮你筛选出你想要的人。如果你来特斯拉,只是想找份薪水高的工作,那你根本扛不住。

因为这里的工作强度是反人类的。马斯克自己每周工作100个小时以上,他也要求他的核心团队必须随叫随到。

传记里提到,有一次,一个工程师为了迎接妻子生孩子,错过了马斯克的一个会议,结果直接被马斯克骂了个狗血淋头,说“你必须搞清楚你的优先级”。

正常人听到这话,第一反应肯定是“这老板有病吧?”,然后就辞职了。但留下来的那些人,都是被那个宏大使命感“击中”的人。

他们真的相信,自己正在做一件改变世界,甚至拯救人类的事情。为了这个目标,个人的家庭、生活、甚至健康,都是可以牺牲的。

马斯克用这个崇高的目标,给了他们承受一切不合理的理由。

但光有胡萝卜还不行,还得有大棒。马斯克的另一面,就是极限压迫。书里最震撼我的,就是特斯拉陷入“Model 3产能地狱”的那段日子。

当时工厂的生产线一团糟,车根本造不出来,公司账上的钱每天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烧光,所有人都觉得特斯拉要破产了。

马斯克是怎么做的?他直接搬进了工厂,睡在办公室的地板上,连续几个月没回家。

他对所有工程师和高管的要求只有一个:不要告诉我为什么不行,告诉我你为了让它行,付出了什么。

他的管理方式简单粗暴到令人发指。开会的时候,他会像机关枪一样,对着每一个人提问,你的方案是什么?数据在哪里?为什么会延迟?如果你回答得稍微有点犹豫,或者听起来像在找借口,他会立刻打断你:“别废话了,你被开除了,下一个。”

这听起来像个暴君,对吧?但这个“暴君”的行为背后,有一套冷酷的逻辑。他认为,在公司生死存亡的关头,任何一丝的官僚主义、任何一点点的效率低下,都是致命的。

一个平庸的工程师,不仅自己产出不了成果,还会拖慢整个团队的节奏,甚至把悲观的情绪传染给其他人。所以必须“快刀斩乱麻”,把所有挡路的人和事,瞬间清除。

他甚至公开说,他有一种“恶魔模式”(Demon Mode)。在这种模式下,他会关闭自己所有的情感,没有同情,没有体谅,脑子里只有一个目标:解决问题,赢得胜利。

这种“使命感+压迫感”的组合拳,创造了一种非常奇特的氛围。

一方面,员工们被一个伟大的梦想激励着,充满了自豪感;另一方面,他们又被一种随时可能被淘汰的恐惧笼罩着,神经绷得紧紧的。

正是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极端环境,逼着这群天才,在极短的时间内,爆发出惊人的能量,最终把特斯拉从破产的悬崖边上,硬生生地给拽了回来。

这,就是马斯克的“现实扭曲力场”,它不温暖,甚至很残酷,但它非常、非常有效。

好,现在我们有了颠覆性的思维方式(第一性原理),也有了一支能打硬仗的“疯子”团队(现实扭曲力场),那具体打仗的时候,战术是什么呢?

这就是马斯克成功的第三个秘诀:他不用人的思维在运营公司,他用机器的“算法”思维。

什么意思呢?我们普通人做事,讲究的是计划、流程、岗位职责。

一个项目开始前,要做详细的调研,制定周密的方案,然后分工,一步一步执行。但马斯克觉得,这种方式太慢了,而且从一开始就可能是错的。

他的做法,更像是一个人工智能在进行深度学习。他给团队设定了一个极其明确,但不容置疑的目标,比如“把火箭发射成本降低到十分之一”,或者“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然后,他就把整个公司,变成一个不断试错、不断迭代的巨大机器。

他在特斯拉工厂里,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造出这台机器的机器,才是真正的产品。”

他痴迷的,不是造出一辆很酷的车,而是打造一个能够以极高效率、极低成本、极快速度,不断生产和改进这辆车的“超级工厂”本身。这个工厂,就是他的“算法”。

这个“算法”有几个核心指令,非常简单粗暴,但极其有效:

第一个指令:质疑所有要求。任何一个零件,任何一道工序,都必须被质疑。这个要求是谁提的?聪明人提的,还是白痴提的?如果是白痴提的,那就直接扔掉。他认为,很多时候,我们默认遵守的规则和流程,本身就是错的。

第二个指令:删除所有能删除的。在特斯拉,工程师的首要任务,不是增加功能,而是想办法删除零件、简化流程。马斯克有个著名的说法,他说“最好的零件,就是没有零件。

最好的流程,就是没有流程。”因为任何一个多余的东西,都会增加成本、增加重量、增加出故障的概率。他甚至会奖励那些成功删除掉某个部件的工程师。

第三个指令:简化和优化。当你把一个东西删到不能再删的时候,再想办法去优化它。这个顺序绝对不能错。因为你一旦去优化一个本该被删除的东西,那纯粹是在浪费生命。

第四个指令:加快迭代速度。马斯克绝对无法容忍“等一等”“看一看”。他的口头禅是“拿出紧迫感来!”(Sense of Urgency)。

SpaceX的火箭为什么能这么快取得成功?因为他们不怕失败。别的航天公司,发射一次失败了,要花好几年时间写报告、找原因。

而SpaceX,这边火箭刚炸,那边的数据已经传回工厂,工程师们马上开始分析,可能几周后,下一枚改进版的火箭就已经站在发射台上了。

他们是在用一次次的爆炸,去“喂”数据给他们的研发“算法”,用真金白银的代价,去换取宝贵的迭代时间。

第五个指令:自动化。能用机器干的,绝不用人。他追求的是一个“关灯工厂”,一个完全由机器人自己运转的生产系统。

你看,这五个指令连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自我优化的闭环算法:质疑、删除、优化、加速、自动化。这个算法的核心,就是速度。

马斯克坚信,在今天的商业竞争中,学习和迭代的速度,是唯一真正的护城河。谁跑得快,谁能更快地从错误中学习,谁就能赢。

而他,就是那个手握秒表,不断抽打着整个系统加速奔跑的冷酷教练。他把公司变成了他的“算法”,而所有员工,都是这个巨大算法里的变量和函数。

聊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马斯克就像一个精密的机器人,一切都靠逻辑和算法。但这本书揭示了他更重要的一个特质,一个近乎“玄学”的能力——他的物理直觉和“All-In”的赌徒心态。

先说物理直觉。马斯克虽然不是最顶尖的科学家,但他对物理世界有一种野兽般的敏锐直觉。他能凭本能,快速判断一个技术方向是对是错,一个工程方案是巧妙还是笨拙。

书里有个细节。特斯拉的工程师在设计车身底盘的时候,用了一种传统的、需要多块钢板焊接的方式。

马斯克看到后,立刻就说,这太蠢了。他拿起一个玩具小车模型说:“你们看,它就是一体的。我们为什么不能用一个巨大的压铸机,像生产玩具车一样,一次性把整个底盘给压出来?”

当时,全世界的汽车工程师都觉得他疯了。因为从来没人这么干过,这么大的压铸机,根本就没地方买。

但马斯克的直觉告诉他,这才是最符合物理学原理、最高效的做法。

于是,他就真的联合供应商,斥巨资开发出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压铸机,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Giga Press”。这一个创新,直接把Model Y的后底板零件,从70多个减少到了1个,生产时间和成本都大幅下降。

这种超越“行业常识”的直觉,在书里比比皆是。

他会直接走到一个工程师的电脑前,看着代码说“这里可以优化”;他会看着火箭的引擎设计图,指出“这个管道的走向不合理”。

他不是在管理,他是在用他深入到骨髓里的工程思维,亲自下场“干活”。他就像一个对物理世界有“读心术”的巫师,总能一眼看穿复杂表象下最简单的那个解。

但光有直觉还不够,更可怕的是他那种“All-In”的决心。

马斯克的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豪赌,而且每一次,他都把自己的全部身家,甚至身家性命都押了上去。

2008年,是马斯克人生最黑暗的一年。

金融危机爆发,特斯拉的钱烧光了,SpaceX的前三次火箭发射,连续失败,全部在空中炸成了烟花。

当时公司账上的钱,只够再发射一次。他所有的朋友,包括他的前妻,都劝他,算了吧,保留最后一笔钱,至少还能体面地生活。

但马斯克是怎么选的?他把自己从PayPal赚来的最后一分钱,全部投了进去。

他对团队说,我们还有最后一次机会。如果第四次发射再失败,那我们就彻底完了。

你可以想象那种压力,整个公司的命运,几百名员工的未来,人类太空探索的梦想,全都压在这一次发射上。

传记作者问他当时的心情,他说,他感觉自己“嘴里含着玻璃,凝视着深渊”。但即使在那种情况下,他依然选择,把最后所有的筹码,推上赌桌。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第四次发射,猎鹰1号成功入轨。几天后,NASA就给了SpaceX一份16亿美元的大合同,公司起死回生。紧接着,他也说服了投资者,给特斯拉投了救命钱,也挺了过来。

这种敢于在悬崖边上,把所有一切都赌上去的勇气,才是他能够成功的真正底牌。

因为当你在牌桌上,敢于压上你的全部,而你的对手不敢时,你就已经占据了心理上的绝对优势。他不是在计算概率,他是在用意志力,去创造一个概率本身。

他告诉整个世界,要么我赢,要么我死,没有第三种可能。而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绝,往往能逼着整个团队,也逼着命运本身,给他让出一条路来。

我们分析了这么多马斯克的思维方式、管理手段和赌徒心态,但最后还有一个终极问题没有回答:到底是什么,在驱动着这个人,让他像个永动机一样,几十年如一日地,以一种燃烧自己的方式在工作和战斗?

是钱吗?他早就财富自由了。是名声吗?他好像也不是特别在乎别人怎么看他。

这本书给出的答案,埋藏得非常深,甚至有点黑暗。驱动马斯克的,不是什么积极的梦想,而是一种深不见底的,对人类未来的终极焦虑和恐惧。

马斯克的偶像是谁?不是那些商业大佬,而是一些科幻作家,比如阿西莫夫。

他从小看的那些书,比如《银河帝国》,在他心里埋下了一个非常深刻的烙印:文明是脆弱的,是会衰退和灭亡的。

宇宙是黑暗和冰冷的,人类文明就像是黑暗森林里一根随时可能熄灭的蜡烛。

这种想法,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可能就是偶尔抬头看星星时的一点感慨。

但对马斯克来说,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迫在眉睫的危机。他真的相信,人类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风险。

可能是气候变化,可能是一场超级病毒,也可能是一次小行星撞击,甚至是我们自己发明的AI,都有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的终结。

所以,他做的所有事情,本质上都是在为这根“文明的蜡烛”续命,或者说,是想在它熄灭之前,把火种备份到其他地方去。

你看,他做特斯拉和太阳城,推动电动车和太阳能,是因为他看到了化石能源的不可持续性,这是对地球内部环境的焦虑。

他做SpaceX,拼了命要上火星,是因为他觉得,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地球这一个篮子里太危险了,必须在另一个星球上建立一个备份,这是对地球外部风险的焦虑。

他做Neuralink,研究脑机接口,是因为他担心未来AI会远远超越人类智能,把我们当成蚂蚁一样踩死,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跟AI融合,实现“人机共生”。

他就像一个时间的观测者,一个从未来回来的人,他看到了某种我们看不到的,可怕的结局,所以他才会有那种非同寻常的“紧迫感”。

别人觉得他是个工作狂,是个疯子,但在他自己看来,他根本没有时间可以浪费。因为在他眼里,人类文明的倒计时,已经开始了。

这种宏大到有点不真实的使命感,解释了他性格里很多矛盾的地方。

比如,他为什么对身边的人那么冷酷无情?因为在一个要“拯救人类”的终极目标面前,一个员工的个人感受,一段家庭关系,甚至他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显得微不足道。

他把自己,也把身边所有的人,都工具化了,都变成了实现那个终极目标的燃料。

这也解释了他为什么能承受那么大的风险。当你认为你做的事情,关乎人类文明的存亡时,亏损几十亿美金,炸掉几枚火箭,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只是必要的代价而已。

所以,你现在能明白,为什么他每次都能赌赢吗?因为他的赌注,从一开始,就和别人不一样。

别人赌的是一家公司的财报,一个季度的股价。而马斯克赌的,是人类文明的未来。

当你的格局和视野,提升到这个维度的时候,很多我们看起来是天大的困难和风险,在他眼里,可能就真的,只是一个需要被暴力清除,或者用算法快速迭代掉的,小小的Bug而已。

读完这本书,我常常在想,马斯克这样的人,到底是人类的幸运,还是不幸?他用一种近乎非人性的方式,去追求一个无比人性化的宏伟目标。他像一个冷酷的外科医生,为了切除人类文明身上的肿瘤,不惜让病人承受巨大的痛苦。

我们可能永远也学不会他的成功秘籍,说实话,我也不希望我的老板是马斯克。但他的故事,确实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野心、焦虑和可能性。

它逼着我们去思考一个问题:为了一个足够伟大的目标,我们究竟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

这本书没有给我答案,也许,答案就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选择里。

好了,今天关于马斯克的万字解读就到这里。如果你对这本书,或者对马斯克这个人,有什么自己的看法,非常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讨论。

如果你喜欢这期视频,别忘了点赞、订阅、转发,你们的支持是我继续做下去的最大动力。我们下期再见,拜拜。

来源:今日茶话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