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很多老年人经常会有一个特别烦的毛病——腿老是抽筋,尤其是一到晚上睡觉或者早上醒来的时候,整条小腿突然绷得死死的,疼得都不敢动弹。
近几年,很多老年人经常会有一个特别烦的毛病——腿老是抽筋,尤其是一到晚上睡觉或者早上醒来的时候,整条小腿突然绷得死死的,疼得都不敢动弹。
这种抽筋不是年轻人锻炼后偶发那种,而是频繁出现,很多人开始以为只是缺钙或者没休息好,结果吃了钙片也不见得有啥改善。
殊不知,这种情况下,还真得从血管问题这方面考虑。
尤其是上了年纪之后,腿部的抽筋很多时候不只是肌肉的事,跟血液循环、血管弹性、甚至动脉堵塞有着不小的关系。
很多人完全没想到,腿抽筋背后竟然能牵扯出这么一大串健康问题。
首先得说清楚一点,年纪大了以后,血管老化其实是个大概率事件。
就算平时生活还算健康,不抽烟不喝酒,血管的弹性、内壁的光滑程度,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下降。
特别是下肢的血管,因为距离心脏远,本身回流就慢,一旦血管硬化或者狭窄,再加上肌肉力量下降,就更容易让腿部血液循环受阻。
这种时候,腿部组织因为供血不足,就容易发生间歇性的缺氧,而缺氧本身就会引起肌肉痉挛,也就是所谓的“抽筋”。
再者,如果下肢动脉有明显狭窄,有些人甚至白天走路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腿疼、脚麻、甚至走不了太远就得停下来歇一歇,这其实就是“间歇性跛行”的表现,很多人以为是腰椎或筋骨的问题,但其实是血管出了状况。
然后就是晚上容易抽筋的问题,很多医生也提到,老年人如果入睡后频繁抽筋,除了基础代谢减慢之外,更可能是下肢微循环不畅。
有数据指出,6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28.4%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外周血管病变,而这些人中有一大半会出现睡觉中途腿部不自主抽搐、痉挛的问题。
而这个比例在血脂异常、糖尿病患者中更高,能达到接近40%。
所以说,这并不是个稀罕事,而是个被忽视的常见情况。
你说如果只是单纯缺钾、缺钙导致,补充一下矿物质可能就缓解了,但如果是血管引起的,那再吃补剂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在笔者看来,老年人经常腿抽筋,真的不能随便当个小毛病对待。
再说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水分不足的问题。
很多上了年纪的人,白天怕上厕所,晚上又怕夜尿多,所以喝水少得可怜,尤其是冬天,一天连一瓶矿泉水都喝不完。
这种情况下,血液会变得更黏稠,流动速度慢,尤其是在腿部这种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循环压力就更大。
长期缺水还会影响电解质平衡,导致肌肉兴奋性增高,更容易抽筋。
再加上很多人平时吃得咸,钠摄入多,钾钙镁摄入少,这样一来,抽筋就成了常态。
所以从日常习惯来看,光补营养还不够,水分和饮食结构也要注意。
特别是那些原本就有高血压或者糖尿病的老年人,更要对水分、电解质平衡有意识地管理,不能等到口渴了才想起来喝。
同时需要警惕的,还有静脉曲张这个问题。
别以为静脉曲张只是个“腿上血管鼓出来”的事,其实它对下肢血液回流影响很大。当静脉瓣膜功能下降,血液容易滞留在小腿和脚踝附近,就会出现酸胀、沉重、甚至抽筋的症状。
有一项研究显示,在50岁以上的女性中,静脉曲张的发生率高达48%,而且这部分人群中有将近六成的人报告有夜间小腿抽筋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不仅需要考虑穿医用弹力袜来改善回流,有时候也要配合血管外科的专业评估,看看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
你说很多老人天天喊小腿抽筋,但又不查血管、不关注腿部症状,到最后可能延误了病情。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运动这块。
很多老年人退休后生活节奏变慢,运动也跟着减少,整天待在家,走路都少了。
但肌肉如果长期不用,就会萎缩,而支撑血管的力量也会跟着下降。
尤其是小腿的腓肠肌,它本身就是血液回流的重要“泵”,运动量减少就直接导致下肢循环变差。
这种情况下,别说抽筋了,连脚都容易肿。
有医生建议,每天至少坚持快走30分钟,或者在家做腿部拉伸和踝泵运动,这些简单动作对改善血流其实挺有帮助的。
再者,还可以尝试热水泡脚或局部按摩,这些传统方法虽然不高大上,但实际效果确实能让人感受到放松和缓解。
总而言之,老年人腿部经常抽筋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但如果真的是因为血管问题引起的,就绝对不能忽视。
在笔者看来,关键是要提高警惕,不要每次腿抽筋就只想着“是不是缺钙”,更要想想是不是血流不畅、是不是血管老化了、是不是平时水喝太少了、是不是动得太少了。
这几个方面综合调整一下,可能比光靠吃点营养品效果要实在得多。
而且现在也有很多检查可以帮助判断下肢血管情况,比如踝肱指数(ABI)检测、下肢血管超声这些都挺方便的,价格也不贵,有需要的时候真应该去查一查。
不要总想着等病重了才去医院,到那时候,往往就不是简单的腿抽筋那么轻松的事儿了。
来源:老王健康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