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春跃,男,汉族,1962年3月出生,江西万安人,1982年8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陀螺及导航仪器专业,现任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七五〇试验场首席专家、副场长、研究员,国防科工委舰船分系统与装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
接《2025年中国工程院机械和运输工程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2)》(以姓氏拼音为序)。
刘春跃
刘春跃,男,汉族,1962年3月出生,江西万安人,1982年8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陀螺及导航仪器专业,现任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七五〇试验场首席专家、副场长、研究员,国防科工委舰船分系统与装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
刘春跃长期从事水下武器试验与装备研制工作,作为我国第一代海军某装备总设计师,主持完成设计定型并填补国内空白,获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型号研制银奖、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荣立个人一等功。他主导建立了该专业设计理论和工程技术体系,推动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多项。200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入选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2017年5月25日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并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产业创新奖。2024年9月19日作为中国船舶集团首席技术专家出席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会议并发表主题演讲。
提名人或者提名渠道:马玉山院士。
龙伟民
龙伟民,男,1966年9月15日出生 [19],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制造工程专业学士、清华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硕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1]。现任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绿色焊接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带头人,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南方中心主任 。
先后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杰出工程师奖、河南省杰出贡献奖。
龙伟民作为焊接行业领军者,致力于焊接领域共性、基础、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
提名人或者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路新春
路新春,男,1966年生,工学博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首席研究员,现任华海清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
1988年、1991年分获吉林大学工学学士、硕士学位,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学位后进入清华大学工作。1998年9月至1999年12月赴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2000年9月至2001年1月赴瑞士电子与微技术中心访问学者,2014年起兼任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副院长 。其长期从事纳米摩擦学及化学机械抛光(CMP)技术研究,2008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21年带领团队研发的12英寸超精密晶圆减薄机实现国产化突破并投入生产线应用。主持完成的"集成电路化学机械抛光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2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提名人或者提名渠道:李克强院士。
罗志军
罗志军,男,1968年11月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1995年博士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97年进入 上海大学 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师从 钱伟长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科技委常委、型号总设计师,长期从事航天装备研制工作,带领团队攻克多项关键技术,创造了型号定型试验一次成功的纪录。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微波传输、制导控制等领域研究,后转向型号总体设计。 技术成就:设计通用化仿真系统,大幅提升了半实物仿真效率;编写“红宝书”制导控制手册,成为新员工专业教材。曾获航天功勋奖。
提名人或者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梅雪松
梅雪松,男,汉族,1963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智能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安交通大学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院长。
梅雪松于1982年7月本科毕业于天津轻工业学院,获学士学位;1985年7月研究生毕业于武汉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85年至1987年在武汉水运工程学院任助教;1991年6月研究生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系,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历任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
梅雪松长期从事机械系统的设计制造、特性测试、分析与控制方面研究工作。
提名人或者提名渠道:王华明院士。
孟光
孟光,1961年1月4日生,机械系统与振动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
孟光于1981年12月获得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专业学士学位;1984年7月获得西北工业大学振动理论及应用专业硕士学位;1988年2月获得西北工业大学振动理论及应用专业博士学位;1988年3月—1993年3月任西北工业大学讲师;1989年8月—1990年9月在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涡轮机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0年9月—1992年7月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宇航所任洪堡研究员;1993年任西北工业大学振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5月—9月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机械系做ARC访问研究员;1993年3月—1996年9月任西北工业大学教授;1995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9月—2000年10月任佛山大学副校长;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8年12月—2019年8月任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上海航天局副局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2019年9月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2020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
孟光长期从事复杂装备动力学设计、振动噪声控制和航天器设计等研究工作。
提名人或者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齐乃明
齐乃明,男,1962年3月生,全国气体润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空间学会会员。主要研究航天器飞行动力学控制与仿真, 超精、超低温润滑与支撑, 月球车系统设计与自主导航控制技术等三个领域。主要开展了带有大型挠性附件的卫星主动振动抑制、智能材料控制及地面仿真装置研究;精密转台气浮轴系和气浮导轨设计,超精气-磁混合主动控制轴承及高速航空航天发动机涡轮泵超低温润滑与支撑研究;月球车的立体视觉和路径规划,自主导航、定位及自主和遥操作控制,轻小型机械结构,爬坡越障的驱动机构和月面环境建模研究。
提名人或者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屈也频
屈也频,男,1962年10月生,中共党员,少将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装备研究院装备研究院某所所长兼研究员、领军人才。
研究领域:聚焦战略与战役战术学,研究方向包括航母舰载机装备体系、反潜作战效能评估及海军航空电子系统等23。
代表性成果:发表《反潜飞机搜潜效能评估与决策建模》(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年),系统构建反潜作战数学模型,应用于国防科研体系35。提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可变因素模糊集向量决策模型,优化搜索方案优选问题35。参与《海军飞机反舰作战能力评估方法研究》(2004年),解析ADC法、指数法等评估方法的应用特点4。
提名人或者提名渠道:宋保维院士。
唐涛
唐涛,男,1963年2月生,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在1984年获北京理工大学工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1年获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博士学位,同年起在北方交通大学(现北京交通大学)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1999年晋升教授,2001年成为博士生导师。
唐涛长期从事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研究,主持研发国内首套自主知识产权城市轨道交通CBTC系统,应用于北京多条地铁线路,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牵头制定轨道交通列控系统国家标准及行业规范,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等专著5部 。2013年,获詹天佑铁道科技成就奖,2023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现任“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铁道学会理事等职。
提名人或者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陶飞
陶飞,男,1981年2月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航国际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北航党委人才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业软件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专家,曾任北航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北航高新技术办公室主任、北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兼基础研究处处长。
长期从事数字孪生与数字工程、智能制造与装备、制造工业软件等教研工作。第一作者出版专著5部,在Nature等期刊上发表3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单篇引用1000次以上5篇,总被引用4万余次;连续六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和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2019-2024)。第一完成人带领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发明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等。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中国图学学会理事、《Digital Engineering》国际期刊创刊主编、RCIM副主编、CIRP通信会员等。2023年获科学探索奖、入选美国SME智能制造Top 20最具影响力学者(2021),创办《Digital Twin》国际期刊、国际论坛和国际会议。
提名人或者提名渠道:王国庆院士。
童水光
童水光,男,1960年9月生,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特级专家,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现任浙江大学机械设计研究所所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副主任委员,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有效候选人, 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有效候选人(提名人:单忠德)。
主要从事机械数字化设计及仿真技术、重大技术装备的结构强度与轻量化设计技术、锅炉热力学分析与仿真系统、逆向工程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已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共25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以及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授权国家专利81项,出版《化工装备CAD》教材和《逆向工程技术》著作各一本,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单篇引用次数高达1265。1994年开始指导博士,共培养博士生46人,硕士生63人,博士后15人。
提名人或者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王彬文
王彬文,男,汉族,研究员,1974年10月生,飞行器强度领域专家,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陕西省特支计划杰出人才,陕西省三秦学者。现任强度与结构完整性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飞行器强度领域首席技术专家、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所长、陕西省飞行器振动冲击与噪声重点实验室主任、结构冲击动力学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飞行器强度领域基础技术研究、核心能力攻关和重大型号研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国家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陕西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12篇,授权发明专利131件,出版专著4部。主持完成国家重大能力建设项目6项,攻克了气候适应性、全机落震、双垂尾抖振、全机虚拟实验等世界性难题,达到国际一流。主持构建飞行器气候适应性技术能力体系,实现了填补空白和国际领先的双重跨越。主持构建一体两翼技术创新体系,规划专业发展战略,有力推动了强度专业的蓬勃发展,基本建成了国际领先的飞行器强度研究与鉴定中心。
提名人或者提名渠道:王向明院士。
王成勇
王成勇,男,汉族,1964年12月出生,江苏建湖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
主要从事难加工材料的高速高效精密超精密加工理论、工艺、刀具与装备技术研究。近年来的研究主要涉及模具与汽车零部件高速加工理论及CAD/CAM、高速加工涂层刀具制备;印制电路板机械加工理论、工艺、刀具与装备;生物组织切除理论与医疗器械设计和制造;超硬材料及其工具制造和应用技术等领域。
主持国家基金项目9项(包括国家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863子课题等40多项。授权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外观专利1项,发表SCI论文50多篇;先后3次担任国际会议主席;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奖自然科学类和应用成果类二等奖各1项。
提名人或者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王德平
王德平,男,1968年10月生,中共党员,现任吉林省政协委员,中国一汽集团首席科学家兼研发总院高端实验室主任、技术中心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大数据应用分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新能源汽车技术、高端汽车集成与控制。
来源:泠泠七看Re点